万荣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忽听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与狂凤凰卫视
TUhjnbcbe - 2022/8/9 18:20:00

中国地大物博,文脉深厚。

戏曲艺术是其中一枚重要符号。

中国戏曲分为四大声腔,

有以京剧为代表的皮黄腔,

以昆曲为代表的昆腔,

流行于江南的高腔,而产生于北方地区的梆子声腔,

则是其中剧种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

本期节目将围绕梆子声腔兴起及发展,

沿着梆子声腔传播路线走访十一个省份,

为您呈现跨越三百年的梆子戏的

雄浑与悲壮、苍凉与辉煌。

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的庙前村,

留存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后土祠。

时至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

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这里赶会上香、祭神祭祖。

而在这座后土祠里,

最具特点的是三座排列有序的古戏台。

它们如同三个“口”字,

共同构成了一座罕见的“品字台”。

如此巧妙的建筑模式,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

每到这一天,三座戏台,必有三场好戏上演,

而献艺的剧种,演唱的方式更是别具特色。

东侧临近山西的戏台上,请来的是蒲剧班子;

西侧临近陕西的戏台,是河对岸的秦腔戏班开唱;

而位于中间临近河南的台子,

则是豫剧戏班登台献艺。

三个剧种,同唱三台戏,

是何种原因促成这种罕见的风俗习惯呢?

环顾四周,答案似乎就在这一片河山之间。

在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汾河与黄河两相交汇,

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彼此连接。

一旦有庙会,临近的三省百姓都会蜂拥而至。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几百年前,

这些剧种的共同母体“梆子腔”,

就是在这个黄河三角洲地带,

不断汲取养分,萌芽蜕变,最终破茧而生。

凭借着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早在唐宋时期,

这一带就成为了商业的繁荣地,

云集了众多的手工业者和四方商贩。

位于黄河东岸的古蒲州,

是连接关中、河东、河南的重要通道,

也是当时的六大盐市之一,

与平阳等相邻地区同为古中国颇具规模工商业城市。

这一带也是宋元诸宫调的发源地

和北曲杂剧的重要流行地区,

有着深厚的戏曲积淀。

当曾经盛行一时的元杂剧在北方逐渐开始衰微,

一种更贴近大众的戏曲样式变得尤为亟需。

中国梆子

在此基础之上,

晋陕豫交界地的民间艺人将这一带民歌小曲与

当地弹词、道情、鼓词等诗赞体的说唱艺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一种冲破曲牌联套体旧有程式的新腔调,

走向了以节奏为主导的板式变化体。

经过无数次的碰撞与融会,

梆子腔终于激越登场,让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

在《剧话》一书中提到:

“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

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梆子腔,

正是因为有梆子这种特色的伴奏乐器而得名。

相声演员郭德纲:

它一个是控制节奏,一个是在特定的唱腔的时候,他是能够把观众的情绪完全带动起来。

咣咣而响的梆子,

敲打出了强烈而鲜明的节奏,

也敲打出了一幕幕历史悲歌和人生大戏。

梆子腔,如同诞生地那条奔流不息的黄河一般,

以蓬勃昂扬之姿态,

开始了它曲折壮丽的漫漫行程。

秦腔是梆子腔最早孵化出的地方剧种之一。

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对于热爱秦腔的西北人来说,

它早已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羊肉泡馍一样,

成为了生活的基本要素。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中说到: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

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作家贾平凹:

我记得小时候吧,六十年代、五十年代,那时几乎每一个县都有秦腔团。几乎每一个村里都有秦腔班子。它几乎成了陕西人的精神生活,它特别高亢、唱得尤其男声特别激烈,好多人觉得秦腔基本上是吼出来的。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粗犷雄浑的秦腔,吼出的是秦人的洒脱豪迈,

唱出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也是秦地风情最直观的写照。

梆子腔在三角地带孕育成型后,

于山西分化出了蒲州梆子,

在陕西则形成了同州梆子,

而后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

有着“老秦腔”“东路秦腔”之称的同州梆子

是各路秦腔的滥觞。

作为梆子腔最早的剧种之一,

同州梆子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乐器“二股弦”,

二股弦是由古月琴家族的奚琴演变而来。

作为梆子腔最古老的主奏乐器,

它的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

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清朝末年,山陕梆子分化为多个剧种。

奚琴也按照不同地域、受众的审美要求,

分化成同中有异的板胡大家族。

_

_

对各类腔调、乐器的吸收改造,

让梆子戏在音乐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而在表演上梆子戏吸纳了

民间杂戏、社火中的精彩表演,

拥有了诸多自成一派特色鲜明的“绝活”。

绝技一出、技惊四座,再配上热耳酸心的唱腔,

一浇观者胸中块垒。

无巧不成技,无技不成艺,

就成为了梆子戏的表演特点。

也正是这来自于民间的审美需求和原生力量,

让梆子戏成为了真正的“下里巴人”式的平民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

戏无理不服人,你胡说八道大家看不服,你胡扯!戏无情不感人,你没有感情,你怎么能感动人呢?戏无技不惊人,你没有惊人的技巧,那叫人给你鼓掌也难。

中国梆子,

至今已走过一段三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从明末清初源起北方,

在华夏大地且行且歌直到今天,

当清代魏长生第一次将梆子腔带进京城之后,

高亢激昂、腔高板急的梆子大戏,

便注定不会平凡。

忽听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与狂。

这支令山陕豫、京津冀等地区人民

几度痴迷的曲调,绵延不绝。

一部《中国梆子》不仅仅讲述了

梆子声腔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

更是透过梆子看到时代更迭,人物悲欢,

展现的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绵延不绝!

凤凰大视野

敬请收看

《中国梆子》

编辑:苏珍妮、林梓

1
查看完整版本: 忽听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与狂凤凰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