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布衣顽童稷王故里五谷源
TUhjnbcbe - 2021/10/24 20:21:00

稷王故里五谷源

文/李玉堂

运城日报、中国楹联网发出“稷王故里话丰年”海内外征联大赛后,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纷纷撰联。作为稷山县诗词楹联学会成员,更应该义不容辞的积极投入,但由于个人诗联水平有限,不感冒昧,为此而深感不安,谨以散文形式浅显叙述,以表达对稷王的崇敬之情。

(一)

25年前,我在县卫生局任职,《健康报》曹记者到稷山县采访,我作为卫生局代表负责接待安排,曹记者对稷王的传说很感兴趣,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要吃农家饭,二是要和我骑摩托考察,不准用车辆接待。我用自己的摩托车带着曹记者去登稷王山,临行时带了稷山特产的饼子、麻花、大葱、矿泉水,从县城出发沿着公路南行,途径太阳、修善(当时是两个公社),从修善村沿狭窄的石子小路,经悬崖、过陡坡、直达稷王山,在山路坎坷不平、实在不能前行的羊肠小道上,我们将摩托车停放在大山里,这里旷无人烟,路上没有碰到过一位行人,似乎漫山遍野就我们两个人。沿着山石嶙峋、杂草丛生、层层叠叠的羊肠小道,我们俩说说笑笑徒步到达山顶。

这里是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盐湖区、新绛县五县的交汇点,也是五个县隶属。据说每年三月,五个县过去的县长们都来到这里祭奠稷王,以求本县五谷丰登,县民吉祥。

山顶上,屹立着一座庄严醒目的稷王塔。据记载,稷王塔建造于宋元佑二年(年),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米,高23米,一层塔仿木结构砖雕斗拱,其余各级皆叠涩出檐,塔顶残损,远观其塔像一棒槌,俗称“棒槌塔”。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稷王塔西边的不远处有一座大院,据说是万荣县的转播站,人员不多,偶见有零散人员流动。据转播站的人说,稷王塔第一层的砖雕结构里有一块石碑,移动石碑后,内藏着一个石棺,和平时见到的木质棺材一样大小。就在我们到来的昨天,稷王塔的第一层刚刚被盗。先后盗走五六麻袋东西,似乎是塔内储存多年的五谷石子,偶见有散在的古币等,虽经济价值不是太高,但文物价值很高。

仗着当年年轻,胆子也大,我和曹记者商量,由我钻进了塔底仅能容一个身躯的黑洞,没有手电或其它的照明工具,全凭个人感觉用手触摸,我摸到了石棺的四边,摸出了被盗后剩下的五谷石子,收集了大约有一啤酒瓶,摸完后曹书记在外面拉着我的双脚,把我拉出来了,当然在塔的周围也能偶尔发现一粒,但在捡的时候不能说话,说话就捡不到,要想捡到一瓶子就很困难了。回到县城后被同事们你一把,他一把的分享了,没有完全保留下来。

“五谷石”是一种颜色、形状、大小均匀,如稻、黍、稷、麦、豆等颗粒相似的小石子,粒粒晶莹发亮,闪闪诱人。这种小石子只产于稷山境内的稷王山,在吕梁、太行、华山乃至全国各名山大川均无此石。五谷石酷似五谷,所以人称五谷石。据说当年后稷在教人们稼墙时,把大量优良五谷种子藏在山上,以供后代子孙使用。后来由于年代久远,这种五谷种子都成了化石,潜藏在稷王山山涧,意在提醒后人莫忘后稷教稼之功。

距离稷王塔约百米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约两米高,三米宽的巨型莲花石,其中的花瓣、花蕊都很相似。传说是后稷出生时,其母姜嫄将他用裙带包裹后放过的地方,光秃秃的稷王山,从此有了莲花石的传说。

(三)

稷王的母亲是稷山县小阳村人,姓姜名嫄。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年前的一天夜里下雪时,她和家人们坐在屋里,围着火炉闲话,忽听有人叩门,姜嫄开门望外却不见人,只看到院子里有一串足有七、八尺长的脚印,她诧异之极,不知不觉踏着那段脚印,一时间如醉如痴,大叫一声晕了过去,过了几个月觉得身怀有孕,娘家人和婆家商量,派几个亲友用一头骡子把姜嫄驮到位于南山之麓石屯的她婆家去生孩子。沿途枣刺丛生,不时勾掛姜嫄衣裙,让她十分气恼,刚走到半路就把孩子生下了。恰好骡子也在此地生了一头小骡驹,给大家添了许多麻烦。姜嫄生下婴儿甚觉不详,以为是妖,就把抛到隘巷,可一连串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先是经过隘苍中的过往牛马都自觉避开,绝不踩到婴儿身上。最后将婴儿抛到河冰上,又忽然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丰满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以防婴儿冻着。姜嫄得知这些情况后,以为这是神明指引,便将婴儿抱回精心抚养。因最初本是要抛弃他,所以给他起名叫“弃”。据说姜嫄生下后稷后,曾立下三条封律,一不准女儿生子,二不准骡子产驹,三不准枣刺生勾,至今骡子永不生驹,女孩子未婚先孕更被人们视为大忌。我跟曹记者二人在稷王山沿山途中也遇到很多野生的枣刺,特意查看唯不见直针下边再有弯钩,与别的地方大径不同。

(四)

后稷从小随着母亲在山野生活,一是天资聪颖,懂得寻找生活,二是勤奋质朴,自幼便喜爱种花植草食果,在实践摸索中培育能吃的稻、菽、稷、黍等五谷品种,年年都是好收成。尧帝听说后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为农官,让他教导平民百姓播种五谷,从此后稷深入民间,百姓有了饭吃,国家有了储备。后稷也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被举为五谷神,尊称为稷王。后来人们埋葬他的青山叫做稷王山,他教民稼墙的农耕发祥地被更名为稷山县。

稷王,被尊称为我国农业的始祖,也是华夏农业文明的始发人。

我和曹记者两人陶醉在稷王山的探访中,直到接近天黑了才从稷王山上原路返回,由于山高坡陡,一面是高崖削壁,一边是陡峭深沟,一路上一人推着摩托,一人后面拉拽着摩托,战战兢兢地徒步走到修善村。

(五)

曹记者,是健康报记者,但有着极其浓厚的考古兴趣,自昨天回来以后,他一直沉迷于稷王故里的思索,提出了我们两人拜谒稷王庙的想法,作为接访代表,我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两人漫步于稷山县城步行街上,欣赏着县城的繁荣景象,领略着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教民稼墙发祥地的农业文化,在步行西街上,我们见到了稷王庙。

庙中最早的碑碣为明万历年间,碑文中没有记录该庙的创建事件;但足以证明,明代,同样是传递后稷文明不可或缺的驿站。稷王庙绝就绝在其以静止的手法展示了行走的历史,以无声的笔调描绘了有声有色的世界。这是一幅灵动而有生命的主体画。画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辛劳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画上人物,即是昨天开启农耕文明线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众百姓。因而,这幅画,与其说“挂”在献殿前的檐板上,不如说掛在一个民族信念的一上,一动,就有古今共振的乐章。同时被高高掛起的,还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社”与“稷”,“土地”与“粮食”。

稷王庙创建于元至正五年(),传道光十六年()被火焚毁,二十三年()重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庙坐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八卦亭为元代遗构,献殿、后稷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

正殿前后石柱上分别雕刻一颂联:

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

稼墙劳后躬播种功能垂百代,民人饱圣德崇隆祠宇耸千秋。

20多年过去了,稷山县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已经使通往稷王山的旅游路线改为宽阔笔直的柏油大道,山上也创建了旅游开发基地,今年农历三月,太阳乡*府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干部进行了旅游参观。

稷王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玉堂,

1
查看完整版本: 布衣顽童稷王故里五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