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
消闲解闷
后稷源于稷王山麓,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有纪念后稷的地名,是中最早的与后稷有关的地名。汉代,这里有纪念后稷的“稷亭”。最迟在北魏时,稷王山下就有了纪念后稷的“稷祠”,是中国最早的稷王庙。到了宋元时期,河东地区有了全国最密集的、最高等级的稷王庙,这些稷王庙多聚集于稷王山下。
现存中国最古老的稷王庙,有万荣县太赵村建于宋代的稷王庙,稷山县城建于元代的稷王庙,闻喜县建于元代的后稷庙,新绛县重修于元代的阳王镇稷益庙、北池村稷王庙。这五座稷王庙都分布在稷王山四周,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密集的、高等级的后稷庙宇建筑,在全国独此一家。
一太赵村稷王庙
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建于年
太赵村稷王庙位于万荣县太赵村东,在稷王山西北,与稷王山直线距离20千米。原来的山门、献殿、东西配殿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毁坏,现存正殿和戏台。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的木构部分为北宋遗存,近年在无梁殿发现有墨书题记“天圣元年”字样。天圣元年为公元年。稷王庙正殿的建筑形制十分独特,殿内无一般建筑中的通长大梁承托,俗称“无梁殿”,该殿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宋代庑殿顶建筑,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稷王庙。梁思成先生曾遗憾未见到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万荣稷王庙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
正殿屋顶的厦坡很长,远远望去,大殿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大殿的斗拱很有特色,五铺作斗拱,柱头斗拱硕大,檐部补间外部为双昂五铺作,内部转为六铺作。外部斗拱的昂头形制上平下卷,下昂曲线优美。无论是屋顶形态还是内部的梁架、斗拱结构,都独具特色。
该建筑比《营造法式》的成书时间(年)早了80年,《营造法式》中的许多构造在这里都有呈现,证明了《营造法式》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的渊源关系。该庙前檐的两个边柱柱础为覆莲柱础,属于唐代特征,说明宋代的稷王庙是在唐代的基础上重修的。庙内的戏台创建于元代至元八年(),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依照原样重建。
庙内遗存元代碑文:“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年戏剧登台表演在晋南乡间已很普遍。该碑刻对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二北池村稷王庙
新绛县北池稷王庙
新绛县北池村稷王庙位于稷王山东北,与稷王山直线距离11千米。稷王庙建于北池村西北的高台上,坐北朝南,东西32.65米,南北3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现存建筑有正殿、配殿、耳殿、戏台、土地庙及门楼,大部分建筑为明清遗构。北池稷王庙是迄今为至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稷王庙,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北为正殿(稷王殿),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西耳殿面宽三间,硬山顶;东耳殿由于空间所限仅为一间,悬山顶,现在供奉关帝。院落两侧有配殿各三间,西配殿为空间较大的三间,悬山顶;东配殿为空间较小的三间,硬山顶。院南居中建有一座戏台,其西侧为土地庙,东侧的钟楼已毁。东南角建有过街玉皇楼一座。整个庙院的布局相对完整,但不像通常所见的建筑左右对称分布,而是因地制宜,有一定的随意性。正殿为单檐悬山顶,正殿的斗拱简单,有元代特征,正殿屋脊上的琉璃脊饰装饰华丽,为明清风格。庙内的戏台为三间悬山顶,戏台背后的砖雕影壁历史艺术价值很高。三阳王镇稷益庙新绛县阳王稷益庙正殿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在稷王山东北,与稷王山直线距离18千米。现存正殿、戏台,为明代建筑。据明嘉靖二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碧辉煌。”
稷益庙正殿为悬山顶建筑,拱眼壁绘有祥龙图案。殿内运用了减柱法,减去了前排的两根金柱,使得祭祀的区域格外开阔,也为人们观赏东西两壁的壁画提供了便利。
戏台为明三暗五,实际为五间,从正面看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台口的宽度达10米,表演的区域开阔。为了尽量扩大演出空间,前面的两根柱子外移。
正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为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是国内现存明代壁画中的巨幅佳作。
整个壁画共绘有人神余位,创作者为翼城县画士常儒及其两个儿子常耕、常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壁画完成于明正德二年()九月十五日。虽然是明代壁画,但在线描方面继承了晋南地区的元代壁画风格,线条的粗细多变化,笔力雄健,爽畅自然。
东壁壁画以“三圣”为中心布局,左右对称。“三圣”为黄帝、伏羲、神农。《三圣图》左侧为《仕女图》。左侧的侍女中,在树木左边的那位侍女,手中端着一盘食物,盘子上有一个透明的盖子,根据食物的形状来看,应该是包子。左侧的红色房柱上雕刻着金色的祥龙,石栏板上的石雕作品清晰可见。
中部左边绘有《狩猎图》,画面上绘了七位狩猎者,有的拿着猎物,有的手持猎刀,有的肩扛狩猎工具,背景是秀丽的山林。
右边与《狩猎图》对应的是山林中的六位农夫,人物与树木布局自然协调。左下部的《捕蝗图》描绘的是行进在朝圣队伍中的几位农夫,牢牢捆缚着一只蝗虫作为祭品。一位身着白色衣服的农夫,手中抓着捆绑蝗虫的绳子;旁边一位穿蓝色衣服的人端着盘子,盘中放着鸟;后边一位戴帽子的农夫手里提着笼子。农夫各有特色的面部表情与肢体的精彩刻画,把农夫对害虫的痛恨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对“蝗虫精”则进行了艺术夸张,形状狰狞可怖。《捕蝗图》显示了明代晋南民间画师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造型能力。右下部与《捕蝗图》对应的是一组正在过桥的人物群像。
东壁两侧绘有后稷降生的传说故事,有牛羊躲避、禽鸟饲养、樵夫发现、母亲抱回、邻人探望等画面。在东壁的中下部,画着一位奔跑的通报人,手中拿着令旗,挎着宝剑,背着箭盒。帽子上的带子随风飘起,身上的衣服都向后飘动,仿佛可以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
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东壁壁画《捕蝗图》西壁壁画也以“三圣”为中心布局,西壁“三圣”为大禹、后稷、伯益。大禹头戴高冠,身着蓝袍,端坐中央。后稷坐于右首,手执谷穗,伯益坐于左首。台下一文官手执笏板面朝后稷,作禀报状。两边有文武百官、武士、仕女环立,分持笏板、斧钺、果盘等。右边楼阁中,几位仕女行走在长廊中,或抱琵琶,或捧果盘、食盒。天空中有几组红衣仙人乘祥云下望,几位官吏模样的人举首朝拜。左边为《祭祀图》,祭祀的贡品有猪、牛、羊,桌上摆三个牌位,中间为“昊天玉皇上帝位”,左为始祖后稷神位,右侧当为伯益神位。祭祀者为皇帝和文武群臣,两旁器乐鸣奏。
《祭祀图》上部为《稼穑图》:画面中上部,一位正在耕地的农夫转过身来聆听后稷的指导。路上,一妇女肩挑饭篮、水罐为家人送饭,小心地过桥,一童子手捧水碗、食物走在妈妈的前面。田间,一农夫头戴斗笠,正在锄地,一老夫似乎听见小孩的喊声,张望前来送饭的母子。右上角的麦田中,两个农夫正在割麦,前边一年长者手握镰刀、麦子,回头和另一人说话。麦场上,有人上垛、打场,一头牛拉着碌碡碾压着收割回的麦子。一位农夫手执鞭子赶牛,另一位拿扫帚扫场,还有一位肩扛木杈正准备翻场,有一小孩手拿簸箕在牛后拾粪。碾好的麦子堆积如山,麦堆上插一面小旗,两人正在装袋。装好的粮食有的已装上驴背准备驮运。
壁画中的场景,正是晋南农村麦收时节的实景再现。《稼穑图》上共计有大小人物28位,在打麦场上的人物有14位。《稼穑图》的右上方为《烧荒图》: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有一官吏向伯益报告开荒和狩猎的情况。受到惊吓的野兽正跃下山崖过河,已过河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远处的山涧里,几只猴子正玩耍。对面山林中,一对猛虎正在搏斗,一猛士正拉弓欲射,几个武士手执刀剑准备。
稷益庙壁画不像通常在寺庙的宗教壁画,而是歌颂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事迹,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艰苦历程,可以说是一幅农业百事图。
这个壁画内容丰富,场景宏大,布局严谨,色彩绚丽,画艺精湛,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历史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稷山县稷王庙稷山县稷王庙位于稷王山北的稷山县城,距离稷王山直线距离25千米。进入大门之后,迎面是献殿,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单檐硬山顶,彩色琉璃装饰。
献殿左右为钟鼓楼。钟鼓楼长宽各4米,均为楼阁式重檐十字歇山顶,翼角飞起,雕梁画栋,彩色琉璃装饰屋顶。钟楼(东侧)和鼓楼(西侧)的斗拱、木雕十分漂亮。钟楼木雕的大象眼睛炯炯有神,犀牛、奔马动感十足。额枋木雕有市井图、农夫劳作的场景等图案,坐在牛背上的人和砍柴归来的樵夫手中都拿着书,边走边读。钟楼的斗拱很有特色,上有木雕的大象,长长的象牙十分突出,大象的上方还有彩绘人物头像,颇为罕见。
献殿前后檐下的额枋上为木质浮雕,前檐明间额枋的木雕是后稷教民稼穑,东次间额枋木雕是春耕的场景,西次间额枋木雕是农民收获庄稼的场景。木雕形象逼真,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画面上,有教民稼穑的稷王,辛勤播种收获的农夫,身形矫健的黄牛,碾打谷物的碌碡、扇车。
在西次间的夏收木雕作品中,一个农夫正手摇扇车,前面的一位农夫手里拿着簸箕,踩在一个凳子上,站在一侧操作,而不是像现在的人们坐在扇车顶部操作。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农耕文化的珍贵资料。
后檐的额枋木雕有三星观太极等。
稷山县稷王庙献殿与钟鼓楼,献殿之北为后稷楼。献殿内东西山墙上都嵌有巨幅石雕,均高2.8米,宽4米。西山墙石刻为道光二十四年()稷山知县李景椿为重建稷王庙所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余字,书法劲秀。东山墙石刻为稷山八景图,雕工一流。
献殿之北为后稷楼,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屋顶有彩色琉璃。楼高30米,东西20米,南北19米,面阔、进深为五间,四周有3米宽的回廊,环廊有20根雕花石柱。前廊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工艺十分精湛。两条石雕巨龙,周长厘米。东边的一条是水龙,云腾浪涌,龙飞海上;西边的一条是火龙,火焰熊熊,飞龙穿跃。柱础高52厘米,周长厘米。这两根石柱的雕刻艺术,较北京故宫和解州关帝庙的盘龙石柱雕刻艺术技高一筹,高浮雕的高度达10厘米左右,龙爪的雕刻颇见功力,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工艺的最高水平。
后稷楼的后廊柱石雕为龙凤雕刻和龙虎雕刻。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构成屏风形栏杆。每块石栏板高74厘米、宽90厘米,栏板图案雕有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内容为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松鹤延年等。后稷楼一层明间额枋木雕的雕工精湛,图案也很有特色,为“二龙捧福”,两条龙之间雕刻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
在中轴线的最北端是祭祀后稷母亲的姜嫄殿三间,单檐悬山顶江源,殿前有歇山式四柱亭一间,亭南为泮池,泮池两侧各有石栏板12块,24块石栏板上雕刻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场景,每块石雕上都有两句农谚。如“雨水”的画面是农夫冒雨送肥的场景,农夫头戴草帽,手拿鞭子赶牛,其农谚为:“雨水逢旱农家愁,须知春雨贵似油。”“惊蛰”的画面处理很有特色,画面上是耕地的农具是犁、耙和牛身上的套具,没有人和耕牛,其农谚为:“惊蛰来临蛇鼠行,切记耕地要保墒。”
“夏至”的画面是打麦场上的场景,一位农夫赶着拉碌碡的黄牛碾麦子,左上方有扇车和装粮食的桶、斗等器具,其农谚为:“夏至到来遍地黄,碌碡扇车上麦场。”
“大伏”的画面上是农夫用水车灌溉庄稼的场景,其农谚为:“赤日炎炎大伏天,浇灌锄草防干旱。”
“立秋”的画面上是一位妇女和孩子在田间摘棉花的情景,其农谚为:“百草打籽到秋天,日锄田禾夜浇园。”
“白露”的画面上是农夫播种小麦的场景,其农谚为:“白露开始种高山,可别死等误平川。”这些石雕作品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生动传神,具有版画效果。
稷山县稷王庙全景像稷山县稷王庙这样的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石雕,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泮池之上建一单孔石桥,长15.5米,宽2.38米。桥两侧有护栏,桥栏以26块石雕构成,石栏板高74厘米,上雕“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及花卉图案。
稷王庙后稷楼屋脊宝顶有小型琉璃塔三座,献殿、钟楼、鼓楼及姜嫄殿屋顶都有琉璃塔,色彩缤纷,富丽堂皇。这些精美的琉璃制品,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
稷王庙的铁艺也是一大亮点。后稷楼的琉璃塔顶有精美的铁艺九凤朝阳,凌空欲飞。献殿屋脊有二龙戏珠铁艺,钟、鼓楼上有五福祝寿铁艺。这些铁艺经过近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不生锈、不变形、不褪色,说明了清代稷山一带工匠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
精美的木雕、石雕、琉璃、铁艺四种艺术在稷王庙荟萃一堂,成为稷王庙建筑的四绝,令人赞叹。
五吴吕村后稷庙
闻喜县吴吕村后稷庙在稷王山之东北,距离稷王山直线距离6.6千米。庙内建筑尚存正殿、戏台,均为元代遗构。正殿的柱础为覆莲柱础,有明显的唐代特征。该庙可能始建于唐代。庙内存明嘉靖年间重修庙记碑两通。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四铺作斗拱单下昂。右门墩石上有“至元二十九年五月”题记。至元二十九年为年。正殿的梁架结构体现了金元过渡时期晋南地区的建筑特征,如正殿大梁像其他元代建筑一样均为草袱,但又没有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抹角梁。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有圆形通长额枋,戏台的大梁也为草袱,有明显的弧度。
闻喜县吴吕村后稷庙正殿
万荣县东的稷王山顶,曾经有历史上最早的稷王庙,附近各县的百姓每年都要到这座稷王庙进行祭祀,民间称为上庙。后来,人们感到路途遥远,上庙不便,分别在山下的东文村(现属万荣县)和山北麓的修善村(现属稷山县)另建两座稷王庙。为了区别三庙的不同,把山上的稷王庙称为“上庙”,把东文村的稷王庙称为“高庙”,把修善村的稷王庙称为“下庙”。
元代,稷山县的官员觉得到修善村的下庙祭祀不便,又在县城重建了稷王庙。不过,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四月十七日,周边五县的百姓还要到稷王山顶举行盛大的上庙祭祀活动,为争登庙先后,甚至经常发生械斗。后经协商,每年由一县主办,五年一轮。直到抗战时期,日军将山顶的稷王庙焚毁,祭祀才告中断。今稷王山顶有一宋塔,该塔西北方一百多米处的电视转播塔下,便为古稷王庙遗址。站在稷王山顶俯瞰四周,周边五县田野历历在目。
文/李广洁
往期链接:董启民?中条山八烈士,只有他回忆起两个人名顾德欣?访绛守居园池“南霸天”的豪宅原来长这模样可恨又可笑,东北胡子的那些疙瘩事旱万荣的水故事历史大案件?杀害刘胡兰凶手落网记薛建华:读《猎奇笔记》感言真是好诗,不信来看?薛建华诗十首牛年说牛,几张牛的图片历史大事件?稷山杜启明暴乱始末美图共赏:我们还是数千年前的那副模样图片共赏:负重前行打工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