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有世界,读书看世界;
书里有生命,读书悟生命;
体验人生真谛,塑造感性自我。
孩子眼里的星星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故事》。翻阅一篇篇教育故事,看到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片段,是学生外出的实践活动,是对待特殊学生的智慧教育。反观之下,能够激起我的教育热情,打开我的教学思路,也唤起了我的教育初心。
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主要有两点:
一、看到孩子的个性化差异
于老师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例如故事《洗头》中的玲侠,她是个头上长满虱子,学习成绩也不太好的孩子,经常受到同学的嫌弃。而于老师是个例外,非但不嫌弃她,还亲自给她洗头,抓住机会就表扬她,使她逐渐变成一个自信的孩子。又如《放学路上》,放学后于老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走,在放学路上的一段段平等对话,让他慢慢走近孩子的内心。
于老师能看到孩子的差异。书中经常提到学困生转化的方法,于老师对待不同情况的学困生也有其自己的妙招。例如,于老师以“老班长”的标准激励成明,使得这个孩子自发向上向善发展;在“留级生”庆涛的事情上,于老师以自己为范,引导其他同学慢慢接纳他。消除他的孤独、自卑心理。
于老师能看到孩子的兴趣,业余时,他经常带着孩子钓鱼、游泳、去军营,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大自然中拓宽孩子的思维。
二、坚持正确朴素的教学方法
于老师坚持朗读指导,在班级开展良性朗读竞赛、课本剧排练帮助孩子把课文读好;于老师坚持写字示范,带领孩子临帖书写,领略行书、楷书的魅力;于老师坚持课程阅读,压缩课内教学时间,利用剩余时间开展师生共读,教读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数十个教育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小虎和小乾主动向老师报告考试作弊的事情,于老师的处理方法一反常态,没有直接训斥,而是讲了自己童年时期和同学声东击西偷梨,而守园老爷爷没有拆穿他们的小伎俩,笑着说:“小孩子摘梨不算偷。”,并摘下三个大梨赠予,使得他们自惭形秽的故事。故事讲完,孩子对于作弊一事也完成了自我反思,形成了正确的再认识。这种温柔的教化感动着我,也促使我反思日常工作。为什么每天都要跟孩子生气呢?为什么人人皆知的道理,孩子他还要去犯错,甚至在面前还一脸不可一世的样子呢?细细想来,也许是我太心急了,激动的情绪阻止孩子打开自己心扉,使得他聚焦于我对待他的情绪与态度,而不是事件的本身。也许即使他是个“劣迹斑斑”的孩子,其中也另有隐情,而这些他都闭口不提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以后再处理班级事务时,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用平等的视角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适时辅以讲故事的温柔教化,以提高工作效率,让孩子快乐成长。
流动的课堂
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于永正老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为小孩子的先生,首先要成为小孩子,这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上时不时游戏一把,是他的教学常态。”他会在他的语文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比如,他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就设计了一个“猜猜,我会说什么”的游戏,让学生猜一看到这个题目时,他会说什么,在学生猜完之后,于永正老师拿出口袋里的纸条,展示给学生,看看猜的是否一样。在课堂中,设计了许多问题,都贯穿了这个游戏,猜对了的学生兴奋不已,没猜对的也跃跃欲试,学生在“猜”这一游戏中,就得到了思考
于永正老师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没有游戏的教育,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他不光说,他也是这么做的。他会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花、看草,去秋游、去野餐,更多的,他会在教室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这也让我想到了在上上周,在上一篇叫《荷花》的课文,要让学生想象,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学生的想象力匮乏,他们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放了图片给他们看,也不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在之后,王鑫老师指导我如何上课,提到了这篇课文,他就说:“可以等天气好了,学校的花开了之后,带小孩子去看一看,实地感受一下,他们会有话可说。”
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不是死板的,教学也可以是带领孩子们一起玩,在游戏中思考,在生活中领悟。当然,如何具体去实践,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钻研。
让书的光芒照亮研究之路
夏雪梅老师认为要让每个小孩都成为可以心智自由的学习者,项目化学习就是让孩子心智自由地去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素养。我们科学组正在进行项目化学习案例的整理,说到项目化学习活动我们科学组一直都在开展,但当我们想把它们整理成案例时又发现不知该怎么去写,一些项目化学习的理论还很欠缺,所我们的科学教研组长给组员们配备了《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以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
什么是学习素养呢,她举了一个“博士与农民工如何识别空肥皂盒”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什么是学习素养,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习素养。这样看来,我们以前开展的一些项目化学习活动还真的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往往想的是他们的知识,动手能力提高了多少,就像那个博士一样,具备丰富的知识,也开展了严谨的实验,设计了科学的机器,但忽视了具体工厂的环境,重金打造的机器却败给了一个几十元的小风扇。而我们在辅导小发明的时候又紧盯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当然小发明就该这样,可我们也忽视了在发明创新中的拓展性和精确性。看来,我们也要转变,我们的科技教育要向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素养方面多考虑,让他们能在不同的情景中创造性的提出不同的方案,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思维训练。
夏老师还举了一个“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的例子,这个例子真的就是我们现在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模式: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去做些事情去解决这个问题。但读了夏老师的书后,我才明白这不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我们往往把做一样东西解决一个问题当做我们活动的目的,其实项目化学习是让孩子产生自由探索的心智,经历持续探究的历程……。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活动方式,不能过早地以实现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先对问题所处的情境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各种方法在该情境下的合理性,引发孩子心智的成长与转换……
书只读了一个开头,但已经让我对项目化学习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反思我们前面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欠缺,我想在后面的学习中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指导我们开展更科学的项目化学习。
换个角度更精彩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读后感。
大约在五年前,我参加首届“南北二京“小数名师工作室交流研讨会时,有幸听过华老师《教是因为需要教》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这位老师的教学理论产生了兴趣,当时觉得他总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自己的问题,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如今有幸拜读他的《我就是数学一书》更是证实了我当时的想法。
这本书共有六大部分,内容丰富,既有他的教,也有他的评,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立体感很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课堂中求索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例如他在讲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的思考。
他提出在他上这一课时,最后问孩子们这个分数的含义,有个孩子先胆怯地回答了两个小问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激动地说:“表示把4平均分成了3份”,其实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课下他便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一是忽略了“单位1”的渗透,尽管这不应该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但是老师的认识水平会制约着学生认识水平。二是教材和我们的板书对分数的读法就是四分之三,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本就是把4分成3份,所以他在后面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分数的读法,改为四份之三,一写完就有学生说,是四份中的三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这样的改变是有效的,这也启发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一定的高度去揣摩思考一节课。
虽然只是书中的一篇小文章,但有时小文章里也渗着教与学的大道理,这本书中还蕴藏着许多这样的文章等待我去阅读
打开心门的钥匙
本学期教研组为组内老师配备了精神大餐——阅读书籍,刚拿到书时,我就被封面上字号最大、字体最粗,占位最显眼的“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几个大字给吸引了,相比较着平日里自己的学生最怕写作文这一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吴勇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怎样让他的学生爱上写作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便开始搜索答案。
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这块超级难啃的骨头——习作教学,我也是比较迷茫的。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也在反思:教不到学生的心里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通过阅读本书的第一辑,究其原因,最直接的便是自身教学指导的预设化、笼统性,让习作知识永远处于“告诉”状态。比如,每一次习作教学,课堂上到底要教什么,怎样来教,其实在课前备课时早就预设好了,上课时多数情况下也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只要有学生配合,教学就能够顺畅的进行,我就会觉得不错了。再比如,在组织课堂习作教学时,生怕学生不会,因此见什么就想教什么,但往往都是以教作文知识、教方法与教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这种教法单一、知识笼统,学生听不懂不说,关键是乏味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习作课不感兴趣了,更是不喜欢写了。
这本书来的太及时了,我想在习作教学中有所突破,而这本书就像一盏灯,为我今后的习作教学点名了方向。吴勇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怎样让他的学生爱上写作的呢?我将继续阅读,搜寻答案,期待下次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文:李慧、王文鑫、耿进宜、陶武、杨梦蝶、肖莉
图:李慧
审核:秦祥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