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资讯江外无事,石上读书南京大学文学院江
TUhjnbcbe - 2021/1/29 19:19:00

时值金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宜游学。11月8日,在级学硕班和级博士班组织下,南京大学文学院魏宜辉老师和童岭老师带领三十位硕博同学,对南京江宁区的南朝和南唐石刻进行了考察,赵宪章老师和周同科老师、黄道明老师等亦同行。少长咸集,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考察小组的集合出发点

霸业陈迹寻东吴

三国时代,英杰辈出。童老师曾在《三国东吴的视角及其东亚影响》(《南大人文社科》年第2期)(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阅读)讲到,求学于东吴古都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读书了解三国时代的波澜壮阔,更能通过实地考察,真切地感受东吴的魅力。特别是后者“游”,“是旅游,更是游学,往往会加深如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对古人‘了解之同情’”。

江宁作为孙吴都城建业的所在地,先后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孙吴墓葬。石刻考察的首站,就是其中闻名遐迩的上坊孙吴大墓。

路途遥远,童老师便在车上先为我们讲解了上坊大墓墓主身份的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孙皓后期宗王。王志高先生等所撰写的《南京上坊孙吴墓发掘简报》(《文物》年12月刊)以及《六朝建康城发掘与研究》一书中,据墓葬形制等,结合孙吴建都建康之后的历史,将此墓的时代定于孙皓晚期。初步推测墓中所葬者应为孙皓所封的一位宗室王及其两位王妃。

其二为孙峻。南京大学历史系贺云翱老师在《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大墓墓主试考》一文中,综合分析墓葬规模及历史记载后,推测是孙吴中期少帝孙亮时的权臣孙峻之墓。

此外还有孙坚说,因为此说臆测较多,没有被历史考古学术界采纳。

墓中出土了“大泉当千”,这种钱币始用于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童老师还给我们传看了他读大学时从朝天宫淘来的一枚“大泉当千”,并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解释说,这个也许是真的,也许是高仿,但必须要在车上给大家看,以免我们以为这是他从墓里拿的。车内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童老师收藏的“大泉当千”

到达时遗址正在施工改建,铁门紧锁。原以为只能在文保碑前遥遥一望,所幸略经周折,得以探访,不枉人车劳顿。

上坊孙吴墓文保碑

据发掘简报,此墓为土坑竖穴砖室墓,长20.16米,宽10.71米,由封门墙、石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前后室的两侧对称有耳室,后室的后壁底部还有两个壁龛。

墓室(施工中)前的考察小组

童老师提醒我们注意摆放在入口处的一块覆顶石,它原本位于前室顶部,内侧中央雕刻有方框,方框内有纹饰,可惜在发掘前已被损坏,应该是神兽纹。

纹饰残缺的覆顶石

前室中的牛首形石雕,也是童老师特别指给我们看的特色文物,它将来会作为陵区公园的logo使用。石雕四个角落各嵌一个,面部平滑,轮廓线条柔和,上宽下窄,底部有象征鼻孔的半圆形小洞,侧面有嘴部线纹。面部主要刻画两只吊梢三角眼,为阴刻双线条,眼距宽阔,神情憨然。头顶双耳前后分叉为两瓣,顶面平整。

牛首形石灯台

来到后室,童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虎首形石棺座。出土时后室有三组棺木,包括六件石棺座和三副木棺,现摆放两组四件石棺座,另两件分别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和江宁博物馆。前排的石棺座两端雕凿有虎首和前蹄,刻痕鲜明,线条清晰流畅。虎亦生三角眼,瞪视前方,双耳耸立,牙口大张,舌头微吐,虎须和鬃毛根根分明,显得威风凛凛。

虎首形石棺座

距大墓不远的芦苇秋桐掩映处,还有几处东吴小墓,老师们也和我们探访,并带我们辨认了墓砖上的纹饰及铭文。

小墓之一、“天册元年十一月”字样、钱纹

东晋风流觅江宁

第二站我们简单参观了江宁博物馆。江宁博物馆又称东晋博物馆,是负责江宁地区文物征集、典藏、陈列、保护和研究的专门机构。

一进馆,大家开始一件件细看。魏老师连忙提醒我们,逛博物馆要有重点,看每个博物馆最有价值的文物,否则一天都看不完。上坊孙吴大墓的石棺座摆在馆口不远处,魏老师也再次指给我们。

江宁博物馆藏上坊孙吴墓石棺座

江宁博物馆陈列着独步一时的陵墓石刻、神情毕肖的陶俑、精美绝伦的瓷器、工艺高超的金银器,让我们跨越千年,得以一窥六朝风流。魏老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印章、华表和石兽,提醒我们注意文物的真伪。

江宁博物馆藏东晋文物

“江宁”之名相传为晋武帝所易。南朝梁的地理学家顾野王在《舆地志》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南巡,夜宿临江县,江野寂静。当时黄河以北战乱纷争,晋武帝不禁慨叹道“江外无事,宁静于此”,遂改临江县为江宁县。江宁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县级建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博物馆将瞬间保存成永恒,展览出各种人、事、物发光发热的样子。我们美好的上午也定格在了大合照的笑容中。

博物馆前大合照

南唐风华望帝陵

临近正午,考察小队来到了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南唐二陵是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这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南唐二陵正门文保碑

二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东为钦陵,西为顺陵,相距约百米。马令《南唐书·孙晟传》载后周世宗柴荣伐南唐,元宗李璟匆忙派孙晟出使求和。受李昪知遇之恩深重的孙晟对同行的礼部尚书王崇质誓言:“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忍复永陵一抔土!”此处记载中的永陵即为钦陵。

二陵的发掘横跨了两个世纪。至年,经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胡小石先生的先期调查,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率队发掘了南唐二陵,共出土文物余件,并于年发表了《南唐二陵发掘报告》。

南唐二陵出土文物

二陵陈列室摆放着当时出土的部分文物,据魏宜辉老师介绍,二陵发掘时包括玉哀册在内的很多文物直接藏至南京博物院,因此陈列室室内的玉哀册很有可能是复制品。

南唐二陵文物陈列室内的玉哀册

年,为了纪念南唐二陵考古发掘60周年,南京市博物馆与南唐二陵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祖堂山南唐陵园又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与试掘,认为祖堂山南唐3号墓极有可能是南唐后主昭惠国后周氏(大周后)所葬的懿陵。南唐考古的徐徐推进让我们得以在对物质凝固下来的南唐遗迹中建构起各自的南唐想象。

先主李昪之钦陵

钦陵原名永陵,乃南唐先主李昪的陵寝。李昪执*期间右文得士,招徕了四方士人为其效命。其溘然长逝时正是南唐“地大力强,人材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陆游《南唐书》)的鼎盛时期,故钦陵的形制在南方陵墓中也相当恢弘。

钦陵透视图,《南唐二陵发掘报告》,第7页

相比之下,顺陵的形制规模虽与钦陵大体相等。二陵的陵墓制度、装饰艺术、出土的陶俑乃至玉哀册都鲜明反映了南唐在典章制度上处处仿唐的史实,在艺术上承先启后的作用。

顺陵封门石

由于二陵墓室内禁止拍照,且室内壁画彩绘剥落许多,从墓室出来后大家感觉还不大尽兴。望着二陵旁的走道,刚出墓室的魏老师若有所思,随即一马当先爬上钦陵顶。大家见状纷纷效仿,跟着魏老师“探访遗漏文物”。

文武成行:王以旗墓石刻

或许是看到大家意犹未尽,从二陵出来后老师们马上带大家拐进了二陵旁的王以旗墓,从六朝、南唐一下子扎进明代的石刻。

王以旗墓文保碑

据魏老师介绍,王以旗为江宁人,正德六年()进士,《明史》有传。他历任高知县令、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王以旗在任上颇为鲠直,多次犯颜执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官的王以旗还在嘉靖年间主持收复河套,并在延绥、宁夏大开马市,恢复了边境的长期和平,因此官至太子太保。可以说,王以旗的一生完美体现了传统社会才兼文武的理想。

王以旗墓前石刻

展现在考察小队面前的两队石刻各分文武,肃穆典雅,虽然是当时的普遍形制,又未尝不是王以旗才兼文武的体现呢?石刻文武成行,山气日色颇佳,引得师生纷纷合影留念。

考察小队在王以旗墓前石刻前

或许是希望才兼文武,文学院的同学大多在武官石刻前合影留念;而老师们则更喜欢在文官石刻前合影,双手交叠状作执笏。考察小队离开前恰好碰到一只小白羊,心情更加喜气洋洋,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

与武官石刻合影的同学

魏宜辉老师、童岭老师在王以旗墓文官石刻的合影

王以旗墓旁的小羊

方旗庙辟邪:萧绎?萧嶷?

接下来,考察小队来到了江宁区石刻湖公园。据童岭老师介绍,位于江宁街道石刻湖公园方旗庙的这对辟邪最早由年9月朱希祖、朱偰父子调查发现,并著录于次年出版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一书中。这对辟邪原不在此处,文化部门出于保护考虑就近迁移至此。

这对辟邪在原址呈东西对立,均张口垂舌,有翼无角,作迈步前行状。其中西辟邪保存完整,但石表风化严重,为雌兽,长2.5米,高2.04米。

方旗庙石刻

年,它们与南京、丹阳、句容三地其他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辟邪所在失考墓的墓主,据童岭老师介绍,学界目前有齐豫章文献王萧嶷和梁元帝萧绎两说。第一种观点由朱希祖、朱偰父子发端。朱偰认为“齐豫章文献王萧嶷葬金牛坑(今铜山乡),去江宁镇不远,或系此墓”(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前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结合文献记载也赞成此说(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

第二种观点以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为代表。在《南京方旗庙南朝陵墓墓主考》一文中,王教授据《至顺镇江志》卷十二《古迹·陵》引顾野王《舆地志》,并《梁书》及《南史》后妃传中梁元帝生母阮修容归葬江宁县通望山的记载,认为梁元帝萧绎很可能葬于其生母阮修容墓旁,推测这对辟邪的墓主有很大可能是萧绎。至于此处辟邪仅为无角石兽,为王侯墓而非帝王陵寝的形制,王氏认为是改朝换代后陈文帝有意贬抑前朝君主仪制之故。

这两说之外。童岭老师也讲到南朝宗室内部的错综复杂,齐明帝萧鸾即位后疯狂诛杀“高武诸子”,唯独放过萧嶷一支,相关论述在童老师硕士论文《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第一章第一节就论述了萧嶷及诸子的仕宦生平和学术。

童岭老师在讲解

方旗庙失考墓石刻前大合照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失考且迁移、风化又残缺,本为其主扬威镇墓的这对石兽在主人陵墓无从考证时也不知从何而去。历史来自何方,命运又将通往何处?这或许是那个流离纷乱时代中人人无法言说的忧虑和隐痛。千年后风烟散去,只留它们静静卧于湖畔,等待着后人将其身世揭晓。

花絮:某工地考古现场一瞬

临别江宁前,考察小队获得了现场观摩某工地墓葬考古的珍贵机会。领队发掘的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许志强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南大文学院师生一行。许老师就考古的一些基本知识等对师生进行了讲解。

正在讲解的许志强老师及他的M4爱犬

谈到近现代以来出土的战国秦汉文物。许老师特意提及印玺文字专家魏宜辉老师《马王堆一号汉墓所谓“妾辛追”印辨正》(《文史》年第4辑)(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阅读)一文,认为魏老师澄清了马王堆遗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如同夯土般深深压在大家的心头。随风散失的普通人的痕迹,耕耘于此的考古工作者们用一刀一铲努力打捞着历史的残片,拼接出破碎却光影斑斓的铜镜。

考察快结束时,热情的许老师还给在场师生赠送了考古工地附近“出土”的红萝卜,不过同学们要赶回仙林食堂吃饭没有领取,几位带队老师兴致冲冲地获赠了这一“瑰宝”。

许老师赠送的“出土”红萝卜

夕阳在山,下壁沉彩,返程中人的心绪似乎仍然停留在一天下来的考察现场,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文字:龙欣杞、李可

图片:梁爽、虞薇、龙欣杞

美编:丁可

责编:陈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讯江外无事,石上读书南京大学文学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