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代表、44名工作模范代表等,被邀请参加这场会议。随着,领导们一个个激情发言,会议很快进入尾声,这时一个身穿军装的战士走上台演讲。
会议结束后,党中央设宴款待参加会议的人,众人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进餐。许多战士也纷纷来到毛主席桌前问好、敬酒,一时间十分热闹。不少战士眼尖的发现,主席这桌有位战士刚在大会上演讲过!他居然能和毛主席等领导坐一桌?
许多人看到这幕心中不免有些震惊,猜疑起那人的身份来。有位战士将他认出来,道:“这不是张英才吗?”这个名字对众人来说有些耳熟,但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听过,直到有人说:“那个获得3次特等战斗英雄称号,还有9次特等功的‘兵王’不也叫张英才嘛!”
众人都在细细打量,想知道这人是不是功勋高得吓人的“张英才”。很快,毛主席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就是大家心中所想的张英才。眼前的一幕映入众人眼里,毛主席亲切地问他:“英才同志,你在战场上战斗这么多年,我们也见过几次了,还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呢?”
张英才立刻答道:“主席,我是山西人。”毛主席点点头,说:“山西人应该都喜欢吃面食吧?”不等张英才回答,毛泽东立即让人上了一碗面,并亲自拿了些醋他。毛主席的关怀让张英才受宠若惊,惊呼:“主席,这使不得啊,我自己来就好!”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却成为在场战士心中难以磨灭的回忆。他们有幸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就餐,还能给主席敬酒,表达心中的敬慕之情。不仅如此,毛主席还端着酒杯去到战斗英模的桌前,慰问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们。
对许多战士来说,这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可张英才已经和主席第三次见面了。张英才身上令人好奇的事情众多,光是荣获9次特等功,就足以让人忍不住去探究。毕竟有这么一句话在军中流传至今: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人领。
这句话充分证明,战士们立功多少都会受伤,而荣获一等功的人,哪怕没牺牲,身上的伤痕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立特等功的难度不说,我们光看数据:多万解放军战士,荣获特等功的只有77人。而获9次特等功的张英才,更是至今无人能打破他的纪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在战争时期的经历。
张英才,出生在山西万荣县,其家境不好,父母靠打长工为生。此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各方势力都在博弈,底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也许是苦日子过惯了,有些农民并没感觉生活有变化,毕竟日子已经苦到头了,遑论再苦呢?
年纪尚小的张英才不清楚外面的变化,对他来说每天能吃饱饭就好。这小小的愿望,也是全国各地穷苦人家的心望。四处乱战,民不聊生,百姓们能活命、有饭吃,就是唯一的愿望。
张英才从小就知道父母辛苦,小时候经常在家替父母做家务,出门挖野菜,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长大些,他开始替地主放牛羊,当时也不过6岁,就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险恶,每天不但要做各种体力活,还经常会遭到各种打骂。
地主家有个和张英才差不多大的孩子,可过得日子却天差地别。地主家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向来看不起他人,张英才就遭到过多次虐待和打骂。他时刻谨记母亲的话,出门在外必须忍。张英才一天天长大,身上的伤痕慢慢增多,这种生活也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在地主家工作时,张英才最羡慕地主的儿子可以去学校。虽然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但每次看见地主儿子带书本回来,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他心中就想着:要是我也能学习就好了。然而,家里的情况根本负担不起读书费用,这个愿望张英才一直藏在心中,没有告诉父母。
小时候,张英才最痛恨地主,他觉得全世界没有比地主更坏的人,因为他们压榨农民,时不时就拳打脚踢,恶毒至极。直到日本人出现,才发现以前生活虽苦,但一家人至少还能守在一起。但那群恶魔,他们草芥人命,在村庄里烧杀抢掠,让百姓的生活难上加难。
百姓们在一层层剥削下,连活下来都变得艰难,日本人将能抢的抢走,抢不走的就销毁,所有人家里都被洗劫一空。谁敢反抗?谁敢和敌人手上的真枪实刀作对呢?张英才心中充满仇恨,牢牢记住了这群侵略家乡的恶魔。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百姓终于看见希望,无数青年纷纷参军,踏上战场。全国各地都在为八路军欢呼,无数人在家中祈祷,盼望战士们能带着荣誉凯旋而归。八路军奔赴各地战场,为确保身后百姓的安全,又有一大批战士前往饱受日军残害的地区,拯救其中的百姓。
张英才终于等到八路军的队伍,他们将敌军打跑,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这群士兵和张英才印象中的截然不同,八路军战士都说自己是共产党,这三个字也被张英才记在心中。队伍没有立刻离开,先是在当地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随后建造补习学校,并动员大人送孩子来读书。
八路军四处宣传演讲,为传播革命种子,他们免费讲课、传播文化知识,希望附近的孩子都能踊跃来学校报到。得知这一消息,张英才立刻找到母亲,诉说自己想读书的想法,母亲很快就带他去报名。就这样,张英才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捧起自己梦寐以求的课本。
张英才在学校十分刻苦,他知道要改变现在的生活,自己一定要特别出色,自己不想再回去做苦力遭打骂。如今,八路军给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必须牢牢抓紧。初入学校的张英才从不偷懒,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许多老师也对他颇为看好。
校长李少白注意到张英才,不仅是因为成绩好,在他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服输的气质。于是,李少白经常找张英才聊天,一次问起张英才长大想做什么,眼前的小孩想了许久说不出来,只是摇头表示:“我不知道,他们都说读了书就有出息,我不想爹娘再受苦。”
张英才思考了很久,他以后要做什么呢?纠结了很多天,直到看见在村上巡逻的八路军战士,他仿佛有了一丝眉目,却说不清道不明。张英才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