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天气更加寒冷,传统民俗中有在这一节气吃柿子的习惯。网上一搜,山西万荣汉薛的柿饼子那是相当有名,这次美丽乡村不妨让我们从柿子出发,走进汉薛村。
近日,万荣县汉薛镇汉薛村大街小巷里村民都在忙着装柿子,削柿皮,晾晒柿子,一派繁忙景象。万荣县每年产鲜柿居全国之首,而汉薛是最具代表之一。
万荣县汉薛村位于万荣县东南16公里,是汉薛镇镇政府所在地,村民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苹果、柿子。汉薛村的历史久远,从名字的来历便可知。
据老辈人言传,西汉时村中有位薛姓人士在朝为官,位高权重,为官清廉,但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号称“薛公”。村以人贵,村以人名,村子便以薛公为名,得名“汉薛”。如今,经历了两千年的时光洗礼,汉薛村到现在以范、张、杨、郭四大姓为主,本村户籍人口中并无薛姓人员。虽然如今的汉薛无“薛”,但源自汉朝两千年来的老村大气象尚有余温,这或许是唯一令人欣慰的。所以说“汉薛”这个名字里有汉唐气象,似乎可以追溯到某个辉煌久远的年代。
汉薛村地理位置绝佳:向西向北有西景村、杨李村、四旺村、坡里村,向东薛村沟一直到三文乡,向南则有梁庄、南景、埝底及毗邻的盐湖区上郭乡、三路里、中陈……再加上汉薛村村大人众、地势平整,四方街道宽敞规整、体量客观,让这里成为一个很重要节日的聚集地——汉薛会。
“汉薛会”是汉薛村的一个重要标志。万荣县志记载:汉薛村农历三、七逢集,四方交易,各得其所。方圆几十里的俊媳妇、晳女子、小伙子、老年人、中年人、小屁孩都会来赶“汉薛会”。
“汉薛会”约定成俗的日子自何时起,现在已不得而知,估计有清一朝是早已有之。清代万泉县志(新中国成立后万泉与荣河合为万荣)上只提到“农历三、七逢集”,而现在的“汉薛会”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已经扩容成为“农历三、七、十逢集”。也就是说正常每月“汉薛会”至少有九天,即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初七、十七、二十七,初十、二十、三十,一年下来就有一百多天集,这还不算后来新兴起的九月十六汉薛古会。所谓古会只是今人的意会,汉薛村“官方”宣传时称为“物资交流大会”,后来又从九月十六改到了八月十六,与传统的中秋节打了个擦边,使传统的“汉薛会”更加圆满。
“汉薛会”的兴盛到延传,得益于汉薛人的悉心经营,得益于一方淳朴的乡风民情,也得益于汉薛村和方圆村的眷顾。汉薛本地人有大村气度,古道热肠,热情好客,有逢会唱戏什么的就早早捎信外村亲戚朋友来家住几天边上会边看戏,要是遇见路过家门不认识的外村上会人口渴肚饥,会热情拉到家里倒水拾馍招待一下……
风情万种的“汉薛会”,不光是人们感情蕴积的风情,也包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它以数百年不变的约定,把这一地的人和物聚拢在一起像一团不熄的火焰,带给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又散作满天星,闪烁在更远阔的地方,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标记,一个念想,一个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