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保家卫国,一个场战役成功的背后,承载着无数条鲜活的生命。
为了能够保卫国家,有人上战杀敌,拼死奋战,有人战死沙场,魂葬异地,有人百死一生,荣归故里。
战场立功不易,每一个战士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所付出的代价,靠着自己对国家的信仰,做忠于国家的事情,奉献出自己的价值。
在抗战时期里,有那么一个人,他在百余次战役上冲锋抗战,奋勇向前,受过无数次伤,战功赫赫。
张英才
他从百万军队中杀出“重围”,获得了九个特等功,被人人称之为兵王,他就是少年从军的张英才。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名字却在历史上添上了一笔重重的痕迹。
那么,张英才是经历过什么样磨难,成为了一代兵王呢?
01出生贫寒,少年从军
20世纪20年代,张英才出生在山西万荣县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因终日操劳,身体虚弱,只能在家里休养,父亲则在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做长工,进行谋生。
他的父亲在张英才8岁的时候为地主外出做事的时候受了重伤,因需要在家里休养一段时间,还遭受地主一顿骂。
张英才的父亲恢复之后也干不了重活,累活,只能做一些轻活。为了生存,张英才这小小的身板不得不接替起父亲的位置,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早早地为家庭开始谋生。
但因为张英才年龄还小,只能为地主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地主家里的砍柴、挑水、放羊这些都变成了张英才需要干的活。
张英才经常砍完柴,挑完水,就要看着变幻莫测的天气匆匆忙忙赶去放羊。
稍微晚点放羊回来,张英才就会遭受地主的毒打,而他的父亲却只能在旁边远远地哀求道,等地主打完骂完,才能把张英才扶回房里上药。
有一次张英才在羊圈旁边坐着喝着玉米粥,地主家的一个小少爷看到张英才后,便按捺不住,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走了过来。
张英才看着香气喷喷的饺子,眼巴巴地望着少爷。
少爷看着张英才的样子,哈哈大笑道,“你想吃啊,跪下来给我磕几个响头,我就给你吃。”说着还时不时做着鬼脸。
张英才看着少爷嚣张的嘴脸,想着自己勤勤恳恳做事,却稍不慎,就会遭受地主毒打,少爷却锦衣玉食,什么都不做却可以衣食无忧。
这不公的待遇,不免气从中来,冲上去便将少爷的碗打碎了。少爷吓得躺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地主家管家看到之后,立刻派人将张英才吊了下来,狠狠用鞭子打他,张英才看着这些人,没有喊一句疼,狠狠地盯着他们,心想,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长大后将这里一把火烧了。
就这样,张英才每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他11岁的时候,他去山沟里放羊。却没想到,不一会儿,乌云遮天,狂风呼起,暴雨哗啦啦地就下起来了。
20多只羊见状立刻逃窜了起来,张英才连忙呼唤,却始终不见羊回头。
冒着大雨的他在山里寻找了好久,始终没见到半只羊的踪影,却也不敢回去地主家,因为丢了20多只羊,回去免不了一身毒打,还会连累父母。
张英才就在山沟沟里躲了好几天,靠着吃山果子度日,渴了喝山上的水,穿着湿的衣服在山里漫无目的在山上走着。
走在路上的时候,张英才突然眼前一黑,便晕死过去。再醒来的时候,张英才只看到了一个穿着破旧军装的大叔,正扶起他,喂他喝粥。
在那些穿军装的人谈论的时候,张英才隐约听到了八路军,明白了他们是好人,是帮助穷人的,打倒干坏事的。
想到这,张英才就想跟着他们一起去从军,但当时的军官因为张英才年龄太过小,拒绝了他的请求。
之后,将张英才送进八路军建立的一所学校里,让他深入学习,让他长大了之后,再来参军。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部队还是因为他年龄太小,让他继续学习,不让他参军。
但是张英才再也等不及了,当部队走的时候,张英才寸步不离地跟着部队,一刻也不放松。
最后,当时部队的军官看着张英才如此坚决的样子,决定破格收下这个孩子。张英才就此开始了从军之路。
02舍生赴死,拼命三郎
张英才进入部队之后,并没有进入战场的一线去杀敌。而是进入了八路军的学兵队,继续深入文化学习,白天他上课学习,巩固理论知识,晚上进行训练格斗、射击等。
就在这里,由于积极上进,表现突出,他还当上了部队的宣传员,平日为军队出黑板报,印刷物料之类的。
但这些虽然远离了地主家所待的生活,却并不是张英才所想要的生活,他想的是可以像其他战士一样在战场上杀敌,报效国家。
为此,张英才找了学兵队的队长,跟他申请上战场杀敌。队长告诉张英才说,只有学好文化知识,理论扎实,格斗、射击技能等技能样样精通之后,自然可以去上战场杀敌。
之后,他为了可以上战场杀敌,开始拼了命地去训练自己,白天练完晚上加练,在这样勤学苦练的时间里,终于学有小成,张英才被调去了旅的特务连里。
在特务连,张英才主要负责侦察和监测敌军情况,保证根据地所在位置安全。
在年,日军开始对岳南一带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而张英才所处的部队刚好就在日军攻击的第一线。
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张英才所在部队英勇抗战,靠着拼死抗战的精神死死守住抗日根据地。
在日军的大炮、飞机轰炸之下,部队人数伤亡惨重,旅长不得不下命令部队撤退。
就在撤退的时候,敌军冲旅长的方向发来一发炮弹,在那千钧一发时刻,张英才冲过去一把护住旅长,旅长没有受什么伤,但张英才快变成了一个血人了。
但他顾不上自己的伤,看到旅长没事后,立即拿起枪就开始射击,掩护旅长进行撤退,杀出来一条血路,为大家撤退。
而张英才也因此在旅长那里留下来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的他仅仅只有17岁,却有着其他人都没有的精神,拼死抗战,奋勇向前,在战场上杀敌,也荣获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03战役磨炼,成就英雄
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张英才不断地在战役上成长,不断地从一名战士升任营副指导员、再一步步升入到连副指导员,升任连长。
年,蒋介石派人向上党解放区进犯,为了保护好上党解放区,张英才跟随大部队一起围剿长治,堵住敌人进出之口,歼灭敌人。
张英才带人冒着大雨泄水从北关西北侧前进,到达北关关门,他们摸索前进,干掉巡逻的哨兵,占据了最高点,堵塞街道。
但在堵塞街道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张英才等人被敌军所发现了。最后,张英才赶紧指挥着部下进行还击,打得敌军一个措手不及,使敌军疯狂逃窜。
在敌军再次冲击之前,张英才立刻派人修筑好防御装备,利用木板等工具进行修筑,并且挖出许多孔眼,用于射击。
张英才趁着黑夜,迅速将占领的楼房,进行部署,并派人挖通连接通道,齐聚兵力,并重新制定作战策略。
一排、二排进行正面攻击,三排作为预备力量。很快,敌军发动第二次进攻,火力齐聚高楼,高楼直接倒塌。
但张英才根据营队在敌军反攻的情况,果断调整策略,使用防守策略。在敌军派出一批又一批敢死队员扔炮弹时,张英才营队早已躲到暗壕深处,随时准备着反击,并精准瞄准敌人。
敌军发现炮弹攻不下之后,又派出大炮进行轰炸,始终不能冲破九连阵地。张英才的营队从早晨死守到午后,拼着自己的力量守护着阵地。
无论敌军出什么策略进攻,张英才总有着对策去反击敌军,还将敌军打回去了。
就这样,张英才所带领的营队死守一天,从早到晚,击退敌军二十多次,射杀敌军三百余人,并守护了上党解放区,不流入敌军手里。
在此次战役中,张英才的营队表现突出,英勇杀敌,在当地的报纸上授予他们“铁的九连”称号,表彰他们死守上党解放区的事迹。
在年,在吕梁东阳村的一场战役中,张英才所带领的营队与军队其他三支连队共同协商,出击歼灭蒋介石的军队。
在军队的重重攻击之下,蒋介石的军队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到快将敌军全部消灭的时候,张英才所带领的营队与军队其他连队协调失误,其他几支连队先后收了兵,独留张英才营队被敌军所包围。
张英才临危不惧,运用当地的复杂地势,将敌军苦苦拖在原地,并带领着他的团队杀入重围。
敌军一次次杀上山来,张英才在兵力极少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地逼退敌军,并斩杀敌军三百多人,取得显赫的战功。
当时他的年龄只有22岁,凭着他的作战经验和出色领导,营队杀出好几次重围,带领大家平安撤退。
两年之后,张英才又在一次战役上创下了赫赫战功。
在淮海战役上,被包围在宿县以南的第12军团,战斗力极其强盛,拥有先进的武器设备,兵力合计12万余人。
这种敌军强盛、还有增援的情况下,张英才扛着极大的压力硬是接下来这个任务,即使装备极差,兵力弱的状况下,还是带领营队去阻击敌军。
敌军直接用着坦克、大炮为他们自己开路,轰炸村庄,张英才所带领的营队一边进行突围,增援被围困军队,一边派出一个班炸毁敌军的坦克及大炮。
双方激烈交战,战火纷飞,在炸毁敌军大炮之后,张英才带人直冲敌军指挥所,击毙了敌军长,捣毁指挥所。
而抗战以来,张英才所带领的营队,一共战斗了多次,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死里逃生,部队为了表彰他们,授予张英才战斗英雄称号,张英才的营队钢铁营称号。
张英才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而这些战役造成了如今的兵王。
04一生战役,荣誉归来
建国之后,张英才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参会的有名战斗英雄,特等功的有7个人,张英才一个人就有着九个特等功。
伟人曾夸赞他说,关云长是过五关斩六将,而他立了13次的大功,比关云长多过几次,更厉害。
可谁能想到,张英才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呢?但是新中国的胜利,正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普通的努力组成的。
张英才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后代在他的影响下也各个不平凡。
张英才的大儿子在军校攻读英语学专业,担任过柬埔寨军事观察员,二儿子在空军飞行学院,是一名飞行员。
他的女儿更是了不起,酷爱军事行业,曾发表过关于军事的几篇专著,更是获得国防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更是得到钱学森的高度认可,创造了历史上的几个第一。
张英才如此,他的子女亦然。以一身入军,带动全家入军,报效国家。这样的战斗英雄,有谁不敬佩呢?
战争年代,那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无论是在文化上、军事上、商业上,还是其他方面,都给抗战极大的支持。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张英才,中国才有了现在和未来。
在和平年代,没有那么的艰苦条件,但是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抗战精神,用他们的精神武装自己,激励自己,学好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