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运城新闻网」
构建教育新生态——聚焦“五育”、助力“双减”系列报道之一
全面育人:春风化雨文脉悠悠
记者李宏伟
编者按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重振运城教育雄风。新时代,新实践。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落实落细“双减”政策。时下,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完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时代最强音。
“五育”如何并举?“双减”政策如何更好落实?新型教育生态如何构建?围绕素质教育抓什么、如何抓、效果怎样,新形势下教育人将担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从本期开始,本版推出“构建教育新生态——聚焦‘五育’、助力‘双减’”系列报道,聚焦我市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五育并举”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展示各地加强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教育实践路径,为构建我市新型教育生态和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园丁行雨厚、学子化春浓”。在“全国楹联教育先进校”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处处浸润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该校让楹联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心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标志。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厚植孩子们成长的土壤。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学校传统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使广大青少年在文化自信中成长,使我市教育生态在殷殷文脉中增添亮色,使河东深厚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一代人的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浸润——
绘好底色育桃李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在万荣县通化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张志浩动情地给老师背诵唐代诗人王勃的《山中》。地处汾河南岸的通化镇是有名的“三王”故里。“三王”即隋末唐初的历史文化名人王通、王绩、王勃。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了通化镇中心校身边的教学育人好教材。在通化镇中心校,每个学生都能随口背诵几首古诗词。利用通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楹联课间操,让每个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氤氲里快乐成长。
近年来,万荣县以“五双”工程为载体,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时代开拓创新人才”总思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的实践中,“五双”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架与核心,完备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经费保障、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夯实硬件设施,为全县余所学校,改造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器材室、练歌房等功能室。一些学校开设了面塑、演讲、手抄报、舞蹈、蒲剧、剪纸、书法等艺术教育活动60余项,学生们人人参与、每周展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数百社团铺就特色发展之路。各学校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学校,先后组建了楹联、剪纸、面塑、武术、锣鼓、腰鼓、抬阁等艺术社团余个,累计举办展示活动1万余次,参与学生10万余人次。
“好!好!孩子们加油!”近日,在中条山深处的垣曲县,城东小学的孩子们在进行社团课程展演,鼓乐社团的学生以激情的鼓点、辉煌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击出城东学子奋勇向前永争第一的气魄。在鼓乐社团动感的节拍下,啦啦操社团的学生们用激扬的舞步展现了他们的美丽和自信。武术社团学生们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刚劲有力,武术表演挥洒自如,动作操练行云流水,让在场观众连连叫好,让大家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和风采。
近年来,垣曲县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朗诵、讲故事、主题作文等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弘扬优秀传统。
记者了解到,在垣曲各中小学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比如,七一小学、新城初中等学校邀请县剧团进入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老艺术魅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垣曲中学将舜帝德孝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兴建德孝文化广场,编印德孝文化教材,讲述德孝故事,引导学生从德孝文化中汲取营养,向上向善;谭家中心校成立校园民俗馆,收集农具、陶器、纺车等余件生产、生活老物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从而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古城中心校、新建小学等学校成立“霸王鞭”社团,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帮教,积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引领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国家4A级景区舜帝陵……”每逢周末,在舜帝陵景区就有一批义务的“小小讲解员”在为游客服务。这是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开展的德孝文化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文化的讲解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盐湖区是舜帝和关圣的故乡,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璀璨,是德孝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盐湖区德孝文化实践活动正是起源于此。近年来,盐湖区教育局制订了《盐湖区教育科技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通过传统文化、德孝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校共育、活动育人“五轮驱动”模式,推动盐湖区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育人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以来,盐湖区各中小学校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染中不断发展进步。首先在校园氛围上,各学校都创建了一个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校园里建设有名人雕像、文化长廊,在走廊里悬挂张贴名人名言、家风家训、圣人简介等;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处处点缀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学校还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刊、班刊、校报的作用,进行广泛的传统文化宣传,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盐湖区德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使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起来,而且使得很多学校都开发了自己的德孝课程,并有自己的德孝读本,如舜帝复旦示范小学编纂了《小学生德孝文化读本》,这个读本的针对性非常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个年级都有自己不同的读本,这个读本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区。
魏风小学校长凌建红说:“盐湖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得学校变得更有魅力、学生变得更有涵养、教育变得更有质量。”学生家长王志强说:“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孩子变得很有礼貌,懂得了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平时还给我们讲历史故事,让我们家庭更有文化品味了。”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学呈现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蓬勃之势。在教育教学中,各学校开齐开足德育思政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真正让学生身体、心理双健康。狠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和文化自信上,为孩子们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让我市教育事业在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的进程中,向高质量迈进。
构建新型生态——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国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在地处中条山西村岭的夏县庙前镇中心校西村学校教学点,三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少年中国说》。朗朗的读书声在山区上空飘荡,花园里的灌木林郁郁葱葱,整个校园显得生机勃勃。
夏县素有崇文重教、办学兴教的优良传统: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卫夫人启蒙书圣、司马光兴办涑水书院、嘉康杰创办多所平民学校等不胜枚举。近年来,夏县以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为目标,立足县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传承”与“弘扬”并重、“创新”与“发展”同步,把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该县以“一校一精品”特色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头脑。一是编好一套教材,各校结合夏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故事等,编写符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校本教材,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夏县中学的楹联教育独具特色、扬名全国,被授予“全国优秀楹联教育基地”“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称号。该县还打造特色研学线路,将县域内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了红色教育、劳动实践、科普体验、丝路文化等多条特色鲜明的研学线路,定期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各校配合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涵。
“聚焦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评价制度体系,真正让‘双减’落实落细,从而构建教育新生态。”对于怎样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夏县教育局局长张铁栓有着自己的理念。
张铁栓表示,落实落细“双减”,就要聚焦“破”字,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借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环节改善项目,加强硬件均衡;依托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和校际联合体教研模式改革,强化软件提升,不断创优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的教育生态,促进城乡学校发展“美美与共”。聚焦“融”字,落实“五育”并举,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标准,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严禁挤占“小科”课时,以“硬杠杠”破除“软落实”。聚焦“通”字,强化师资保障,充分发挥“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作用,完善《夏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实施办法》,将各科教师合理调配,满足不同学校课程开展需求,学段内贯通、系统内互通的教师流动机制,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师资保障。聚焦“评”字,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出台《夏县中小学育人质量评估细则》和《夏县中小学艺体工作年度发展评估方案》,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量化落实。通过“破”“融”“通”“评”措施,促进县域教育融合进步、高质量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