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的好坏决定着村级组织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强弱,是提升基层治理实效的关键,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
作为农业大市,运城的粮食、棉花、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山西省第一。倚靠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运城各乡村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模式:从小果园到联合体
图为村民李先云正在给果树“拉枝”。
在万荣县高村镇乌停村“联硕果园”内,成片的果树蓬勃生长,村民李先云正在给果树“拉枝”。“家里面的两位老人都80多岁了,没法下地干活,正好村里提出统一的规划,那就试试呗!”李先云说。
乌停村是一个传统果业大村,耕地面积近亩,其中桃果占到了四分之三,“家家都有小果园,户户实现万元户”曾经是这个村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乌停村果业生产中的问题逐渐暴露。
“人老、树老、品种老就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乌停村党支部书记闫永生介绍,村子里最年轻的果农在50岁以上,果树多是上世纪90年代栽植的老品种,产量逐年下降,收益日益走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乌停村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果业大户到陕西、河南等地考察,最终在村支部引领下,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带头,乌停村拉开了建设“联硕果园”的大幕。
“按照‘以株定亩、以地入股、统分结合、联产联营、规模适度、利益聚享’的原则,先组织45户地块相邻的果农建立起亩的‘联硕果园’,实行果农土地入股式新型合作经营。”据闫永生介绍,果树全部更新为新品种“烟富士”,打破地界后,果园采用矮化密植、宽行密株的种植方式,施肥、打草、浇水全部机械化运作,实现了“非土地流转下的适度农业规模化经营”。
图为乌停村“联硕果园”。
“果农只需自己套袋卸袋、收花收果。集约化管理节约了成本,一亩地年管理费用预估能下降元左右,而种植新品种‘烟富士’,产量将提高20%左右,丰产期每亩地能增收元左右。”高村镇党委书记王国强笑着说。
在推进“联硕果园”种植的过程中,乌停村也曾遇到阻碍。规模化经营,首先就要砍除老化果树,而新栽种的果树一般需要三年才能结果。
针对村民们对未知收益的顾虑,乌停村提供了一个方案:每年为农户提供元,若三年后果树收益不佳,这笔钱将不再收回。“农户所想到的问题,村集体都提前考虑到了。”王国强回忆道。
“去年开始种植,今年冬天已经有一部分要挂果了。”闫永生很是欣喜。村民们从这一年的运营中也看到了果树集约化管理发展的曙光,纷纷加入其中,原本亩的“联硕果园”已经与附近的示范区连成总面积余亩的现代果业园区。待结果后,乌停村预计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
新路子: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发展
图为垣曲移民柳庄田园综合体。
在垣曲移民柳庄田园综合体内,6个新建的大棚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其中5个大棚属于柳庄村、一个属于亳城村。建成后,我们将种植羊肚菌,打造国家级食用菌产业种植区。”柳庄村党支部书记娄大雷介绍道。
双层设施大棚建设项目是垣曲县王茅镇探索“村村联合”发展模式的示范点。
“柳庄村是一个老村,土地资源较多;亳城村是小浪底库区移民村,基本没有耕地,但有国家移民补贴资金。”垣曲县委常委、王茅镇党委书记李强道出了“村村联合”的初衷,即通过互补,破除村集体经济“散、小、弱”的发展困境。
早在年,王茅镇党委政府便指导亳城村、柳庄村共同投资万元建设养牛场项目,亳城村村民利用柳庄村的土地进行养殖,同时对村里的玉米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
迈出第一步后,随着垣曲县提出将食用菌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王茅镇党委便将目光瞄向了设施大棚建设,并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进行规模经营,统一管理。
“之前每个村都有农民合作社,但缺少支部引领,管理分散,监管不到位,村民们都是各种各的,合作社逐渐处于僵尸状态。”李强说。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王茅镇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整合两个村万元资金,同时明确合作社经营范围、组织、职权、议事规则等事项,确保合作社经营有章可循。“亳城村的投资占我们的地,就出承包费用,其他完全交由第三方公司统一运作,实现‘托管’。”娄大雷介绍道。
图为柳庄村正在建设中的大棚。
“把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都交给专业团队去做,党支部作用就是把村里所有闲置资产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实现价值转化。”李强表示,大棚作为固定资产属于村集体所有,通过将其租赁给第三方公司,获得一部分收入,同时由村支部介绍农户在大棚内务工,农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赁费用,还能赚取劳务费。
据柳庄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刘轶介绍,6个大棚运行后,还将新建8个大棚,一共将吸纳附近村庄约50名劳动力,由公司进行专门的培训,每人每月能获得元左右的工资。
村村联合,带来的是利益的联结,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合作社投资获取利润后,年终将合作社利润的50%直接分配到各出资村集体,50%作为追加股本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条村村联合致富路就这样徐徐铺开。
新力量:乡贤聚力产业兴
“大棚蔬菜一年两熟,第一茬种了黄瓜,第二茬种西红柿,效益更好。”在万荣县通化镇东毋庄村设施大棚园区,农户谢振峰正等待种植新到的西红柿秧苗。谢振峰过去开大车养家糊口,随着年纪的增长,腰椎颈椎开始承受不住,一趟长途动辄跑十天半个月,家里人也整天悬着一颗心。
“正好村里搞设施农业,比起开大车也没什么风险,就积极参加了!”谢振峰笑着说。
东毋庄村是万荣县最大的村庄,人口余人,土地面积余亩。“村里光是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都要花一大笔钱,村集体根本没有什么结余。”通化镇党委书记畅晓良感慨道。
东毋庄村在外乡贤众多,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开座谈会。年春节期间,围绕破解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问题,乡贤们集思广益。“蔬菜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不如发展蔬菜大棚。”“我们村紧靠河津,蔬菜种植可以瞄准这个市场。”“我在太原也可以开拓销路。”……建设蔬菜大棚的想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在村支书的号召下,东毋庄村乡贤会应运而生。“共有56名乡贤参与,乡贤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在信息提供、销路拓展、资金支持等方面尽心尽力,在蔬菜大棚产业发展上帮助村委干部理清了思路。”畅晓良介绍道。
图为东毋庄村大棚内新栽种的西红柿秧苗。
如今,东毋庄村的大棚基地发展正盛。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和智能化温度调节装置保证了产量和品质,农户经过培训,都持有初级农技师资格证,大棚技术指导员每隔几天也会亲自到棚里查看,指导农户打好季节差进行种植。年,东毋庄村年产绿色有机蔬菜余吨,产生利润余万元,村民和村集体实现了“双丰收”。
“大棚发展起来后,乡贤们又提供了新的想法,争取向县里申报项目,投资建设保鲜冷库。”畅晓良说道。下一步,东毋庄村规划继续发展50个大棚,建设保鲜冷库,并打造集农资配置、电商交易平台、销售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延长产业链,让村集体经济“遍地开花”。
后记:
农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是重要抓手。运城各乡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一村一策”,引进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再通过村村联合、乡贤助力等途径,力促“农业优势”变“产业特色”。同时以自营、入股、合作的方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有机结合,引领和带动农民迈向共同富裕。
运城乡村之变,不仅是通过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红星新闻记者余兰通讯员韩芸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