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听王志辉闫宗佰竹笛艺术研究节选
TUhjnbcbe - 2024/3/27 17:40:00

闫宗佰竹笛演奏风格的形成

闫宗佰成品22:47来自竹笛名家

闫宗佰的乡土情节

地域文化中的闫宗佰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乡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必然会对艺术家们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产生影响。对于竹笛演奏家闫宗佰来说,晋南地域文化对他的笛曲创作及演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晋南地区是中华灿烂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最早生存繁衍的地方,在尧舜禹时代这里是国家的中心之地,也是中华先民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区域之一,是中国上古英雄神话最精粹的分布地域。

这里流传着《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有勇有谋,威震华夏的历史故事。它们向我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祖先勤劳勇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本土文化是其它地方所不具备的,闫宗佰正是在这些独具晋南地域特色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如闫宗佰创作的笛曲《关公颂》和《关公故里的歌》就是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史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乐曲以独特的音乐语汇歌颂了关公英勇无比,忠肝义胆的精神。

受本土民间音乐的熏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风俗民情、方言语调、文化传统等地域文化,对本地域内的民间音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某一地域内的民间音乐又对生活在这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晋南地区民间音乐有粗犷豪放锣鼓和数量较多的小剧种,民歌相对较少。据文化部门统计,晋南地区至今存在19个小剧种,如眉户剧、婉婉腔、弦戏、万荣清戏、杨高戏等。晋南的大剧种就数高亢激越的‘蒲州梆子’。”年出生在山西晋南临猗县的闫宗佰,饮着黄河水、吃着高粱米、踏着黄土地在黄河边上长大。小时候会经常在本村或者到邻村去看蒲剧、听蒲剧,常常被戏中的人物扮相及各具特点的脸谱形象所吸引。有时会随着父母到地里干农活,也经常会在田间地头听见大人们在闲时唱几嗓子民歌。闫宗佰以最初的感性认识对当地蒲剧、民歌等民间音乐有所了解,这为其在之后的笛曲创作中,对这些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理性的运用奠定了基础。闫宗佰创作的许多笛子独奏作品中,都能见到他对蒲剧、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的提炼运用。如他的第一首笛子独奏曲《蒲乡情韵》及之后的《蒲家乐》《望蒲乡》《关公颂》等,都融入了蒲剧的音乐元素并且独具特色;《黄土地放歌》的创作融入了眉户剧的音乐元素;《看秧歌》《喜唱丰收》《西部欢歌》等作品则是运用了当地民歌素材进行的创作。

闫宗佰的艺术生涯:

一、闫宗佰的求学之路

滔滔的黄河水从河套平原奔流直下,在黄河拐弯的地方,岁月沉淀下一块沃土----河东。闫宗佰,年出生在山西河东临猗县张吴村的一个农家。他的音乐启蒙是上初小三年级时随当时的班主任吉老师开始的。在一次课堂上吉老师给学生们吹了一小段竹笛音乐,当时的闫宗佰就被吉老师的笛声给迷住了,课下他和另一个同学大胆的找到吉老师想学习笛子,吉老师欣然的答应。学习笛子需要乐器,但当时由于家里贫穷,一根三毛钱的笛子都买不起。当时跟他同村的另一个叫刘范购的同学买了根笛子,玩了几天后不玩了就给了他。有了笛子后他如获至宝,心里非常高兴。通过吉老师的教导和他刻苦的学习,不久他就能吹奏出《东方红》《社员都是向阳花》这样的乐曲。黄河日夜东流,闫宗佰日渐长大。

年,为了追求自己的竹笛梦想,他开始走出村庄,到广阔的地方寻师求教。晋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其中蒲州梆子(又称蒲剧)就是很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之一,每当逢年过节时,县城的蒲剧团都要下乡来演出。剧团在一次下乡演出中,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站在戏台旁边,看着剧团中竹笛师师赵玉汉手里的竹笛,他双手捧着家里给他的窝窝头,非常诚恳的说:“师傅,教我吹笛子吧!”,赵玉汉望着眼这个满身补丁的农家娃,从他那渴望的眼神中,他似乎看到了一股坚韧、朴实的执着精神。听了闫宗佰的演奏的,满怀深情的说:“孩子,我收你做徒弟”,从此以后闫宗佰踏上了专业的竹笛之路,由于他刻苦好学,通过几年的学习,他对“北派”竹笛的吐、滑、垛、花舌,南派的颤、叠、赠、打的各种演奏技法都驾轻就熟,掌握得游刃有余。在他学习“南北派”演奏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了蒲剧音乐,赵老师下乡演出时也会带上闫宗佰,慢慢的闫宗佰对蒲剧的唱腔及笛子伴奏特点有了认知,为他以后的创作及演奏奠定了基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运城市戏曲学校,在这里,他勤奋好学,经常是笛不离手,睡觉的时候也要把竹笛放在身边,通过五年的学习,他的竹笛演奏水平及对音乐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随后进入运城地区蒲剧团。从此,开始了他专业的竹笛演奏之路。当时他在当地有了名气,经常会有些慕名而来的笛子演奏者来跟他请教,但从黄河岸边走来的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在蒲剧团工作时他节衣缩食,为了使自己的竹笛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他数次自费到中国广播文工团、中央民族乐团、战友文工团和西安歌舞剧院,先后投师于宁保生、张森清、简广义、高明、俞逊发、李镇、张延武、马迪等笛子演奏家,在这一时期他兼收并蓄,广泛的吸取各家之长,通过名家名师的指导及言传身教,闫宗佰的笛子演奏技艺不断升华,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著名笛子演奏家刘森先生听了闫宗佰的演奏后,对他的演奏给予了肯定,评价他的演奏声声入韵,极具可听性,这也大大鼓舞了闫宗佰的演奏热情。从戏曲学校到蒲剧团,通过全面、系统而刻苦的专业训练,为其竹笛的演奏打下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纵观闫宗佰的求学之路,是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着音乐梦想的普通农家的孩子,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一个缩影。与那些有着良好学习条件的孩子相比,他们有着先天的“不足”。但是闫宗佰并没有把这些因素当成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变成了通往艺术之路上的动力。从闫宗佰初学笛子时买不起乐器,到自己到方圆十几里的镇上拜师学艺,被运城戏曲学校破格录取,毕业后到蒲剧团工作,在工作期间自费到全国各地拜访名师,其求学道路之艰辛。正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警世贤文》一文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正是这艰辛的求学之路造就了闫宗佰坚韧、勇攀高峰的品格。

二、闫宗佰的演奏之路

“器乐演奏艺术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它是用乐器发出声音来演奏的音乐,且并非有其演奏技能者都可以称之为演奏家,乐器以及其演奏技术只是演奏艺术的载体,它的艺术主体是人。诚然,只有当人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在乐器演奏中得到反映,化自己的内心想象为音乐力量,抒发了自我的思想感情,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这个过程中融合了演奏者的先天的艺术天赋以及学习前人的诸多演奏经验等。”

笔者认为,每位演奏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经历和人生感悟,这也使得每位演奏家的演奏之路也不尽相同。年戏曲学校毕业后,闫宗佰有机会去更广阔的舞台,但是需要照顾生病的母亲,闫宗佰主动选择,留在离家较近的运城市蒲剧团,担任竹笛声部的演奏,从此他正式成为了一名竹笛演奏员。在蒲剧团工作期间,他开始深入的接触蒲剧,有时候用竹笛模仿蒲剧唱腔,久而久之,闫宗佰的竹笛演奏中融入了蒲剧音乐的韵味。年随团到中南海紫光阁,为国家领导人演奏,受到了好评。这更加坚定了闫宗佰的竹笛演奏之路。年,闫宗佰录制了自己的第一盘CD专辑,《蒲乡情韵---闫宗佰黄土风情笛子作品专辑》是国内第一张采用高清晰度数码技术制作,此专辑中所收录的十二首笛子独奏曲是闫宗佰自己创作并亲自演奏的。

专辑的发行在中国民乐界,特别是竹笛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最大的民族音乐类综合网站《华音网》,曾连续在其首页对闫宗佰的专辑进行了展播,闫宗佰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竹笛大师俞逊发曾为其专辑题字《蒲乡情韵》;竹笛演奏家刘森听其演奏后称赞道:“悠悠蒲乡情,声声入韵中。”;竹笛演奏家张维良听了他的专辑后称赞道:“蒲乐正宗,笛韵佰情,弘扬国乐,陶冶情操”。同时他的演奏也得到了宁保生、高明、魏显忠、李镇、马迪、张森清、张延武等竹笛名家的赞许,这也更加鼓舞了闫宗佰的演奏激情,对其以后的竹笛演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闫宗佰演奏水平的提升以及影响力的增大,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集团开始邀请闫宗佰为其公司录制彩铃铃声。他也曾被多次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进行讲学及演出。

年闫宗佰录制了人生中的第二张CD光盘,此专辑由广州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发行。同年七月在中国第二届竹笛艺术节上,播放了其创作并演奏的竹笛独奏曲《看秧歌》,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听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赞:“这是自己多年来寻找的的声音”。在鲜花、掌声与荣光的背后,人们没有看到的是,闫宗佰默默的在竹笛艺术道路上辛勤的耕耘与付出。正如著名竹笛演奏家刘森先生所说:“宗佰用‘放置’十余年的竹笛,奏出了让我激动的音乐,肯定是上苍对真诚、勤奋精神的回报。”闫宗佰在运城戏曲学校和运城市蒲剧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音乐学习,对戏曲特别是蒲剧音乐的唱腔及伴奏有了深刻的领悟。为其以后演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笔者年对闫宗佰进行采访时,他说:“我创作的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我在戏校及蒲剧团工作期间所接触过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而写的,每一首都会使我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每一个音符都凝结着我年轻时候为音乐理想而奋斗的汗水。那些跳动的旋律,是如此的亲切,吹奏时我的心会随着笛声的流淌再次回到过去那个年代,回想起那时的人、那时的事”。

三、闫宗佰的创作之路

“在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中,笛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笛子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作品创作有三大特点,一是改编民间音乐和戏曲产生的竹笛作品;二是以创作为主体而产生的竹笛作品;三是中国竹笛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与实践上出现了新的创作特点。”而闫宗佰的笛曲创作是在以上三点的影响之下而进行的。

闫宗佰先生的笛曲创作之路始于年,如《我们走的是大寨路》《喜唱丰收》等到后期的《西部欢歌》《黄河鼓谣》等共创作出了三十二首竹笛独奏曲,其中包。其创作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在中国竹笛演奏家中可谓独树一帜。这些作品被收录到《闫宗佰笛子曲集》中,书由广州中国和平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的代表作品有《蒲乡情韵》《看秧歌》《黄河情怀》等。

闫宗佰笛曲创作之路是艰辛的,创作方式是比较传统的,他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他更多的是对晋南蒲剧曲调回顾性的再创作。只要抓住一小段音乐素材,加上闫宗佰对蒲剧音乐的心领神会,便能将其发挥成一个个独奏曲。为创作一首独奏曲,他的做法是先用心体会,产生心声,再反复吟唱,最后再拿起笛子吹,悟多了、唱多了、吹多了就背下来了,然后记录下来,完成了一支精彩的独奏曲。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做起来艰难。

从闫宗佰笛曲创作题材来源和表达内容上,可以把闫宗佰的的笛曲创作分为两类:一是根据蒲剧音乐素材创作笛曲如《蒲乡情韵》,二是根据晋、陕民歌音调素材创作笛曲如《看秧歌》。

笔者认为,闫宗佰通过自己对竹笛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独具特点的艺术创造,对我国当代竹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闫宗佰竹笛艺术中的笛曲创作及竹笛演奏特点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民族传统及民间音乐的尊重。从闫宗佰起初接触音乐,到进入戏曲学校学习,再到蒲剧团工作,直至成名至今,离不开是,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滋养。其创作的笛曲《蒲乡情韵》《看秧歌》《黄土地放歌》《黄河情怀》《关公故里的歌》等,都离不开蒲剧音乐、眉户剧音乐、民歌艺术等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取之本土,还之本土的”的音乐思想,在民间音乐文化的滋养中逐渐形成,用竹笛音乐表达着自己文化身份的能力也在增强。

2、闫宗佰在吸收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同时,不仅强调在吸收中“提炼”,而且还主张在提炼中“创新”。提炼是传承与总结,创新则是突破与升华,这一点在其竹笛演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笛曲《看秧歌》的演奏上,他为了追求爵士乐的演奏风格,在节奏上较多的运用了切分音节奏型,形成轻重音颠倒,使这首传统的竹笛作品具有了现代爵士乐风格的色彩。笔者认为,要想使中国的竹笛艺术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吸取养分,在提炼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路也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3、闫宗佰竹笛演奏特点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南派”、“北派”风格的精髓,而且还借鉴了“新派”竹笛的演奏特点。如在其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气冲音、气滑音技巧,这对其演奏特点的形成及完善都产生了影响。

4、闫宗佰在专业的学习中也是非常主动和积极的。自运城戏曲学校毕业之后来到运城蒲剧团,他学习的动力更强了,除了主动向各位老师、前辈请教以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采风。来到民间、深入田野中,去深入发掘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音乐素材。如在其演奏中用竹笛模拟“哭腔”、模仿婆姨们的笑声及模仿打击乐的鼓声都非常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其教学中,他也是经常鼓励学生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王志辉闫宗佰竹笛艺术研究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