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来源:|太行子ID:qhpin」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旅游行业也流传着地上看山西的说法,这是因为,山西,保留着全国70%以上的金元以前古建筑,这个散落在三晋大地的国宝,正等待你来寻访,来领悟。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一批山西具有代表性的国保古建,看看你还有哪些没有去。
▌龙门寺
位于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创始于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经历代修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现存寺庙所独有。
金代结构特征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年),为寺内最高等级单体建筑。
大雄宝殿斗拱
民国二十二年龙门寺被改建为小学,年代又在此成立中学,殿墙外立面仍存有“文革”时期*治标语。
前院西配殿建于五代,为寺内最古,且为现存五代木构建筑中唯一悬山式殿宇。
▌大云院
位于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大云院大佛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年),为现存木构建筑中使用普拍枋构件的最早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此去正值修缮施工,只得殿内观赏玩味。
殿内壁画为至今唯一存世的五代时期壁画遗作,内容为大乘佛教故事。
壁画虽已斑驳不堪,但仍可辨识,唐风扑面。
▌碧云寺
建造年代不详,五代时期建筑特征显著。
高台之上,唐风犹存。
▌崇庆寺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年),北宋元丰二年完备塑像(公元年)。
千佛殿为现存宋代小型殿宇的代表遗作。
寺内宋代彩塑精美,保存完好。
▌法兴寺
位于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年),圆觉殿为北宋重建,后经历代修葺,尤其经民国时期“减法式”改建,殿顶发生结构性改变,此后又因年久失修,整寺残破不堪,加之地基沉降,无法原地修复,于年整寺搬迁复建。
新址重建的法兴寺。
寺内石舍利塔和石燃灯塔均为唐代石塔原物迁移,保存完好。圆觉殿因民国前原貌无可参考,随依照《营造法式》原尺寸恢复宋制重建,所以此原貌为教科书式原貌,而非真正原貌,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圆觉殿内佛像为保存完好的宋代彩塑精品。
圆觉殿斗拱。
▌正觉寺
位于长治市上*区司马乡看寺村,始建于唐在和年间(公元~年),重建于金代,宋制建筑特征。
寺内修缮进行中。
置身空殿,得以一览殿内结构全貌。
一路穿行于绿野乡间,往返于悠悠岁月。
▌开化寺
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公元~年),北宋熙宁六年建大雄宝殿(公元年)。
开化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梁架结构全部宋制,梁架斗拱存有宋代彩绘图案,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作纹样极为一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殿内壁画内容以佛教与民间故事相结合,为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
▌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深藏于山西省高平市中庄村内,青石门墩所刻“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字样,使这个不起眼的小宅院成为国内已知最早的木结构民居建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属元代木构民居建筑实例孤本。
青石门墩所刻题字清晰可辨。
仍有不少古朴的村落藏匿山间,虽不如姬氏民居年代久远,却也本色十足。
关帝镇守在村口门楼之上。
也会有些各具特色的乡间小镇,吸引我们驻足。
途径山谷,也是梯田遍野。
秋色正浓,秋收正忙。
▌崇明寺
位于高平市城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俗称狼谷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年),早于《营造法式》的颁布。中佛殿柱头无普拍枋,出檐深远优美,均为沿袭唐制。
中佛殿居于寺院中央,寺内修缮进入尾声。
“断梁”结构为一大特色。
独处于山谷梯田间的崇明寺全景。
▌南吉祥寺
唐贞观年间奉敕修建,经历代重建。原址位于陵川县平川村南面的宋家川,至北宋天圣年间迁移至平川村重建。
南吉祥寺曾遭受严重人为破坏:寺内大钟因体量过大过重,侵华日军偷运未果,后于年“大跃进”时期被捣毁用于“大炼钢铁”;大量塑像以及唯一记载寺院迁址的碑文毁于“文革破四旧”,至今迁址原因不详;“文革”时期圆明殿被用作粮仓,殿内部分壁画遭侵蚀,屋脊构件被当抢靶练习射击;“文革”后偷盗猖獗,屋顶原有构件及琉璃制品均荡然无存……这些也是众多文物命运的一个缩影。
▌北吉祥寺
位于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街村,创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年),前殿、中殿为宋代遗构。
寺院外墙及山门均已消失,只剩一排建于近代的门房。寺庙曾被用作教室,现已整体保护。
千年的穿越。
▌崔府君庙
位于陵川县礼义镇北街,创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重修(公元年)。
汉唐高台式建筑形制仅见于敦煌壁画中,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青莲寺
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公元年),唐懿宗咸通八年重修(公元年)。
寺内千年银杏古柏参天,各殿内保存有唐宋彩塑,雕塑手法皆沿袭唐风。
千年银杏衬托着“子抱母”古柏。
▌湘峪村
位于沁水县湘峪村,建成于明末(公元年),整个村落为完整的城堡式建筑。
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城墙环抱四周。
城墙内部的运兵通道。
坚固的防御庇护下,乡村生活平静依旧。
▌永乐宫
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竣工,施工期达多年(公元~年)。金大定八年(公元年)毁于火,后重建。年~年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被整体搬迁至现址,施工历时五年。由于搬迁重建工作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永乐宫建筑及壁画得以完好保护,并在“文革”中免遭破坏。
永乐宫无极殿。
永乐宫原为纯阳观,在宋吕祖祠基础之上为奉祀吕洞宾而建,建筑结构承袭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
无极殿斗拱。
永乐宫四座大殿内壁均布满元代道教主题壁画,无极殿内壁画《朝元图》,高4.26米,全长94.68米,共有人物造型个,为两组画师历时三十余年绘制完成。多少匠人倾注毕生心血,方得流传千古之佳作。
▌广仁王庙
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建于唐大和五年(公元年)。孤庙虽小,却为国内仅存三座唐代建筑之一,极具历史价值。
经修缮后的广仁王庙,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唐韵浑然,古朴典雅。
▌芮城县城隍庙
位于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年)。经历代修葺,现存大殿保留宋构。
殿内塑像、壁画为今人所作。
正在绘制壁画的画师匠工。
通过完工部分,可以想象古时殿宇刚刚落成时的景象。
日落之时抵达晋、陕、豫三省交界的潼关,黄河自此东流去。
▌后土祠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后土祠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亦为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可惜秋风楼正在维修施工,未能登楼远眺黄河。
后土祠内精美的斗拱和镂空木雕。
▌万荣稷王庙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太赵村。起初推断庙内大殿建于宋代,且有争议。直至年5月14日中午,北大师生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外皮上,发现了一处已不明显的墨书痕迹,经表面湿处理后,可确认题记为“天聖元年”(公元年),由此确定了该殿的建造年份,也确认了此为唯一存世的宋代庑殿顶建筑。
梁思成先生曾遗憾于国内未见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适值梁先生诞辰周年之际,北大文物建筑专业师生谨以此成果,告慰梁思成及营造学社诸位先哲。
▌万荣东岳庙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庙内主要建筑飞云楼创始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已存在。很遗憾,因维修施工期间未能开放,只可远观。
云飞楼经历代重修,楼体维持原有形制,现存楼体为清代乾隆十一年重修,保有元明建筑风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
与云飞楼十字歇山顶形制相仿的还有北京故宫角楼,除此之外,无论是建造年代,还是楼体层高体量、结构工艺,都是故宫角楼无法相提并论的。
▌马村砖雕墓
位于稷山县马村,为段氏家族墓群,建于宋金时期(公元~年)。墓室四壁砖雕极其精美,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及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宋代民间艺术水准之高令人惊叹不已。
▌稷山稷王庙
位于稷山县县城步行西街北侧,创建于元代,后经迁址、火灾及战乱,现存建筑为清代及民国重建,是汇集琉璃、木刻、石雕三者艺术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筑群。
夕阳下古刹风铃随风摇曳。
▌广胜寺
位于洪洞县广胜寺镇。广胜寺命运多舛。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年),原名俱庐舍寺,毁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唐大历四年重建(公元年),改称广胜寺,再次毁于唐武宗及五代时期后周世宗的两次灭佛。历经宋、金两代重建,再毁于战火。元代重建,至元成宗大德七年毁于地震(公元年),元大德九年秋又予重建(公元年)。此后修建、重建一直持续至明、清、民国时期。
建于明代的飞虹琉璃塔,是现存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86版《西游记》中唐僧扫塔,正是取外景于此塔。
民国初期寺内文物损失严重,日据时期,经国共全力保护,文物免遭抢掠。后因国共内战及对寺庙不当使用,致使寺内部分文物再受重创。战后得到中央*府大力保护。年,与北京故宫等同时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工作持续至今。寺内元代壁画是现存仅有以古代戏剧为主题的壁画,也是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实物孤例。
▌资寿寺
位于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创建于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年),宋、元均有重修,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修,寺内所存明代彩塑承袭了历代塑像风格。
年12月26日凌晨,寺内十八罗汉头像一夜间不翼而飞。两年后四名盗贼全部落网,十八尊头像已转手流落境外。文物几经辗转,身价倍增,后由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先生不惜重金全部购回,并愿无偿回赠资寿寺。经海峡两岸通力协作,克服岛内文物“进岛易,出岛难”的法律约束,失窃头像于年3月30日回归寺内,后经雕塑师郭成保精心修复,最终十八罗汉塑像身首复原。
如今,十八罗汉塑像完好如初。
▌晋祠
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始建北魏,至唐宋及此后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集众多古典建筑艺术成就于一身,大名鼎鼎,节日期间自然人满为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遗憾的是,烟雨间,唐前所建无一幸存,又何止“四百八十寺”。在历次天灾、灭法、战乱动荡及人为破坏的浩劫中,古老的建筑、雕塑、壁画,凡能存世者,无不久经千百年洗礼,沧桑中承载着我们最初始的文化基因。上至殿宇庙堂,下至宗祠民宅,大俗大雅间,唯有匠心营造。
来源:泉澄斋
编辑:太行小果
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