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武庙说古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手足癣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25676.html

古武庙说古

田丰图文

精彩内容神州大地处处有武庙,说起武庙,人们都耳熟能详。漳州却有一座古武庙,为何加一个古字?这是不少人一直在考问的一个话题,回答这个问题,用一二句话难于解释清楚,让我们先从古武庙所处的地理环境说起。

高亭山麓古迹多

古武庙-门殿

古武庙位于漳州城区西南隅,此地为芝山西麓,濒临溪流(九龙江西溪),风景殊胜,龙溪县衙、县文庙、县学知道等建筑群坐落于此。建筑群之前有二座岩峰,一东一西,简称龙虎山。龙山相对位置更靠近溪流,传说曾有龙从水中跃出,山名腾龙山。宋代,山上建云龙亭,蔡襄《龙亭》七律诗为证。龙亭曾于明嘉靖年间重建,年久又毁。清雍正十年(年),知县刘良璧发动乡绅林编捐资,在亭址兴建七级六角石塔,取名龙文塔。年,兴建战备大桥,开凿腾龙山取石,龙文塔也同时拆除,一并作为建桥石料,龙文塔仅残存塔基。虎山相对位置更靠近街坊,宋代,名儒吴勋在山上建亭读书,山又名高亭山。山下有护国庙,始建年代古远,方言走音成河角庙。据方志记载,闽龙启二年(年),漳州刺史王继琼在高亭山下建威惠庙(陈圣王庙),并重建护国庙。王继琼为闽王子侄,王氏三兄弟据闽称王,对开漳圣王陈元光很是崇拜,并以和陈圣王血脉攀亲为荣。据《上苑王氏世谱》序言:“唐末光化戊午(年)年,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总核全闽之事。潮之弟审知代为闽王,五代后梁太祖贞明乙亥(年),以潮子延矼出守漳州刺史。------令延矼属藉漳州,以为藩篱之固,遂定居于永宁乡唐化里峙东保上苑村。延矼夫人陈氏,威惠王十世府君次女,讳梅,字璧心。”无独有偶,继任的漳州刺史王继琼,与前任王延矼同是闽王嫡系后代,特为陈圣王建庙,高亭山下威惠庙,其始建时间比州郡建的威惠庙(北庙),还早了年。庙建于高亭山下,俗称高亭宫。漳州民间流传许多高亭宫和护国庙的灵异神活。宋末,萨真人云游至漳州。萨真人,名守坚,少时本为医生,因开错药误死病人,于是弃医从道。后得咒枣秘法,晚年寓于泉州,游历漳州城,在城西高亭宫升仙。此事历史文献记载清楚,元人笔记《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言其至漳州而羽化。康熙版《龙溪县志》载:“登仙宫,在高亭山下,后唐龙启二年建为威惠庙,宋时萨真人上升于此,故名。”升仙是很轰动的一件大事,高亭宫由此改名升仙宫,也叫登仙宫。附近的西桥改名登仙桥,当保更命名登仙宮保。

文宣武成定乾坤

古武庙-登仙联拓本

古武庙前殿廊柱楹联“登进有阶难容蹿等,仙神合德不爽鉴观。(道光庚寅年蒲月弟子薛清和敬奉)”上下联首字嵌“登仙”二字,题联人似乎在暗示什么?令人浮想联篇,古武庙是不是就是登仙宫?因历史文献缺记,无以考证,只能依据相关史料试作推测。

古武庙-前殿

据清《漳州府志》载:“武庙在开元街右。祀勅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岁春秋二仲及五月十三日致祭。旧在芝山麓。明万历间,总兵官呼良朋改建今所。”文中“旧在芝山麓”,指的是古武庙,并没有说明始建年代,但从方志中用“旧”字表达,古武庙应建于明之前,究竟前到什么朝代?以致于民间用“古”字来形容。从各地的城池建置来年,武庙通常是和文庙相对应的。官方尊称是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唐肃宗上元元年(年),封姜尚为武成王,与孔子之文宣王相对。武庙供奉的主神,先是姜尚,后才转为关羽。不像文庙那样,始终如一供奉孔子。古武庙和文庙同处一条轴线上,形成文东武西的格局,暗合皇帝朝议时文武官员的排位,这也许是筹建时有意为之的布局。漳州文庙建于宋庆历四年(年),古武庙也许稍晚于文庙才建。初建时应称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姜子牙作为武庙主神受到官民的膜拜。民间至今保留在自家门楣上贴“姜尚在此”符箓的习俗,正是缘于对武神的崇拜心理。

古武庙-正殿

军民同仰关亭侯

武庙主神在何时转换为关羽?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年),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之后,历代追封,升格为公为王。关公(王)信仰遍入大江南北。明朝开国伊始,对外厉行闭关锁国之国策,对内*采取削藩抑武的措施。在文化方面,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一己之好恶来判定贤愚,如将孟子神位从文庙中剔除,洪武元年(年),将关羽封号由王降回亭侯。洪武二十二年(年),罢庙祭、去王号,即包括武成庙在内的官庙一律取消祭祀活动,撤销王侯等封号。漳州的武成庙被官方废弃,姜子牙神像被移入道观。但民间一如既往,坚持对武神的膜拜,明正德四年(年),朝廷赐关王庙曰“忠武”。这正和军民心目中的武神不谋而合,关公(王)神像也许借此机缘成为武神之尊,供奉在武成庙中,让信众膜拜。

关公(王)更是受到军人的崇拜,据铜陵关帝庙内明正德四年(年)《鼎建铜城关王庙记》:“国朝洪武之二十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该碑文是铜陵关王庙(后称关帝庙)创建时间的原始依据,也真实反映了关羽在明代受到了军民普遍的崇拜。从中可以看出,几乎与洪武废武庙的同时,在军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武神。仅以漳州为例,镇海卫城、梅岭悬钟所城、六鳌所城,和铜陵所城一样,都建有关王庙,供驻边官兵朝拜。万历初,总兵呼良朋到古武庙朝拜,因通往古武庙的道路狭窄曲折,大队人马集中祭祀,很不方便,总兵呼良朋于总兵衙署边(今芝山大院机关幼儿园)建新关王庙,则是合乎情理之事。呼良朋,隆庆五年(年)任南路参将,以漳州为主辖地,万历二年(年)巡视海防,在悬钟千户所城望海峰(果老山)留下诗刻,谨在此录下与读者共赏。

曲磴緣崖轉天空四座遙何當隨大雅一笑薄層霄

雨入荒郊潤風回酷晏銷斜陽幸無事拉坐落江潮

右陪尹莞翁登望海峰用韻龍江益齋呼良朋

果老山-呼良朋诗刻

新武廟建成后,原来的武庙,为以示区别,在庙名之前加一“古”字,既保留记忆,又能体现庙之历史感,真是充满智慧之举。古武庙依然香旺盛,天啟元年重修。明崇祯三年(年),追封关羽“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现庙中存崇祯癸酉(年)石鼎炉。

关帝殿堂弥古韵

清顺治九年(年),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制定春秋二祭。将神格提到顶级,对关羽的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关王升格为关帝,关王庙从此改称关帝庙。雍正三年(年),敕封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在关帝庙后殿设牌位奉祀,于春秋二仲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古武庙每逢五月十三日举行庙庆,即缘于此。

古武庙-明石鼎炉

关帝接二连三得到殊荣,神州大地的关帝庙一片兴隆景象。雍正八年(年),漳州知府杨一正重建古武庙。此时,古武庙规模及受到的尊崇达到高峰。清道光十年(年)古武庙进行大规模翻修。现存庙宇规模是为该次重建格局,民国丙子()年又一次重修。

古武庙主体为三进,坐南朝北,抬梁式硬山顶,燕尾脊吻。正殿祀关圣帝君,后殿原祀关氏三公,现奉三清。门殿对照南向照殿,奉祀三界公。

古武庙-正殿

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金柱两对,支明间五步梁架,瓜墩。前后间均为轩式顶,狮子墩。神龛祀关帝。供案前有一尊青石鼎炉,齐腰高,合抱粗,盘口鼓腹,鼎足三出,上端雕狮脸,下雕兽足。石质细腻,雕功精致。口沿下方镌“明崇祯癸酉()年仲冬谷旦造”十一个篆书字样。

主殿两对金柱刻三对楹联:

1.“正统匡扶昭大义,魏科登擢焕斯文。(道光庚寅年蒲月南厢钱南美钱丰远号敬题)”

另一对柱刻二副楹联

2.“乃圣乃神巍形永峙荆襄地,允文允武浩气长留蜀汉天。(道光庚寅年孟夏吉旦玛江郑传经堂敬题)”

3.“圣德无疆启后六万年大同世界位证皇极,帝泽浩荡赦兹百千劫普渡群生尊称玄灵。(民国丙子年阳月重修本邑杨鹤琴暨诸同人敬颂)”

主殿檐柱为蟠龙石柱,柱绕高雕蛟龙,柱脚浮雕鲤鱼跃龙门。右柱上刻“道光庚寅年吉旦”,左柱落款“靖邑岁进士许青袍敬奉”。

前殿为门殿式,三山式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柱刻有道光庚寅年吉旦榕城弟子廖炳文敬奉字样。圆形廓柱镶于面墙之中,上刻楹联一对:“登进有阶难容蹿等仙神合德不爽鉴观。(道光庚寅年蒲月,落款弟子薛清和敬奉)”庙门两侧散放一对门鼓石。

前殿内圆形檐墙柱刻二对楹联:

1.“浩然正气参天地,卓尔精忠贯古今。(道光庚寅年南市李南昌号敬题)”

2.“圣以大忠大义昭明辅佐功盖天清封古佛,帝乃至仁至慈全阙受禅德配地诏号玄灵。(民国丙子年阳月重修本邑杨鹤琴暨同人敬颂)”

后殿方柱一对楹联“典礼禋宗阶永泰,科名阴隲鉴常明。(道光庚寅年良冈钱敬业堂)”楹联含义很清楚,表明这正是供奉关氏三公的殿堂。

古武庙自创建就享有官方祀典,屡废屡兴。明万历年间由官而民,受到漳州郡城及所属县邑官吏、将士、士绅、商人、庶民等各方信众的膜拜,香火长续。仅古武庙本身凝结地方文化的诸多信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关帝神祇,佛道两界都延请为护法神,商界人士奉为财神,习武的会馆奉为武圣人。关帝信仰文化有着极普遍的群众基础,关帝文化也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人文纽带,是两岸人民人同种、书同文、语同音的直接体现。弘扬关帝文化,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古武庙祭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