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图说万荣抗战老兵郑井岗岁,儿子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

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叫郑井岗,今年岁了。是山西省万荣县北牛池村人。老人是抗战老兵。抗战期间,曾是山西省牺盟会战地工作队的队长。在稷王山一带打击日寇。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张武杰,二儿子叫张武云,是个农民。这么多年来,主要是二儿子张武云和儿媳妇解中苏伺候。老人解放后在稷山县花厂工作,担任副厂长职务,于40年前退休。

老人的原籍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人。抗战时期,他扮成货郎在万荣县(原来是万泉县)一带侦查敌情。经常在万荣县北牛池一带活动。抗战爆发后,山西牺盟会在稷王山、上义都设立了工作站。并成立了牺盟会战地工作队。老人当时担任战地工作队第二队队长。经常在稷王山和南、北牛池一带抵御日寇。大大小小的战斗参加过十几次。老人也曾击毙三名日本兵。站在老人身后的是儿子张武云和儿媳解中苏。都是北牛池村的农民。

由于老人长期在万荣县北牛池一带打击日寇,认识了北牛池村的姑娘解桂娥。两个人感情甚笃,就在北牛池村结婚了。后来老人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北牛池村里的人了。解放后,老人参加了工作,在稷山县花厂工作,由于老人努力进步,不久就担任了花厂的副厂长。直到60岁后退休。

郑井岗老人的妻子解桂娥于年因病去世,此后老人的衣食住行就全部由二儿子张武云和儿媳妇解中苏伺候。张武云和妻子解中苏都是农民,种地和养蜂为生。现在张武云已经65岁了,妻子也63岁。他们两膝下有一男二女,三个孙子,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老人爱吃蜂蜜,每天都要吃,于是儿子张武云便在三十多年前开始学习养蜂技术,自己养蜂酿的蜂蜜让老人吃个够,剩下的卖了钱。如今,张武云还养二十群蜜蜂。就放在自己的院子里。

老人曾经得过脑梗,落下的后遗症就是流口水。老人有便秘的毛病。儿子张武云便学习灌肠技术。每隔三天就要为老父亲灌肠。为了防止肥皂水侵蚀肠道,张武云就用清水灌肠。有时候灌肠还不起作用,张武云便带着手套,为父亲用手指一点一点的抠。这样灌肠张武云已经坚持了13年了。

现在郑井岗在北牛池村的院子有五孔窑洞,院子也很大,是儿子张武云买的。为了让父亲在冬天不冷,张武云夫妻省吃俭用,节省的钱,种地的钱、养蜂的钱凑在一起,在县城买了有大暖的楼房。一到冬季,张武云便和父亲一起住到县城有大暖的楼房里。到了春季他们一家人又回到北牛池村,因为,张武云还有十几亩地需要耕种。图为运城市和万荣县老龄委的领导来看望郑井岗老人。并赠送了由山西省人民*府为百岁老人制作的牌匾。

郑井岗老人吃饭没有顿数,一般早上九点左右吃饭,中午不吃饭的。一直到了晚上八点或者九点、十点才吃饭。也就是说,老人常年一天只吃两顿饭。根据老人是说法,就是不饿不吃。

为了让老人吃好,儿子张武云和儿媳妇解中苏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早上一般是用打汁机把山药、枸杞、芝麻、苹果打成汁,然后熬汤喝,晚饭由儿子张武云把白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打成汁,熬成汤让父亲喝。尽量保证父亲的营养能够平衡。为了让老人吃得营养平衡,张武云为家里买了打汁机、豆浆机等厨具。

郑井岗老人爱吃肉,隔三差五儿媳妇解中苏就为父亲包饺子或者蒸包子,不管是包子也好、饺子也罢,都要是肉馅的。老人还爱吃面条,特别是打卤面,农村用的大碗一顿能吃两大碗。老人的饭量好,也是长寿的原因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