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知道吗澎湖有个铜山馆清代铜山班兵戍 [复制链接]

1#

东山岛与澎湖一水之隔,相距仅98海里,史前时期一座“东山陆桥”把两岛紧紧连在一起。具有先天的地理与港湾优越特殊条件的澎湖列岛,居台湾海峡的中枢,成为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当年郑成功、施琅率军从铜山西门奥出师统一台湾时,就将其作为桥头堡登陆上岸。

澎湖武圣殿

铜山班兵戍守澎湖

澎湖为台湾咽喉之地,有“东南锁匙”之誉,历代为军事要冲和重要的移民中继站。清康熙年间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纪游》云:“然守台湾,尤宜以澎湖为重。澎湖者,台湾之门户也……欲守台湾,亦先守澎湖!澎湖坚壁,敌舟飘荡无泊,即坐而自困矣!”

明万历初,倭寇猖獗,明廷决定开澎湖之禁,并在“岛上设将屯兵,筑城置营;且耕且守”,分设铜山、浯屿二游兵,分班轮戍,春秋汛守。

清统一台湾后,其海疆治理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其海权意识和海洋观念仍十分薄弱。“台湾居东南沿海之中,军事上则是闽台一体联防。”清代台湾班兵名额,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各有不同。《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五武备志防戍篇》载:“康熙二十三年(年)四月,定制设水陆战守兵十营,共一万人。”澎湖由此始设班兵营制,选调之人既要求“年力精壮,有身家”“更迭往戍,期以三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贵反清起义镇压后,清廷严班兵制度。《清圣祖实录》载:“台湾驻劄之兵,不可令台湾人顶补。兵之妻子,毋令带往,三年一换。”《清高宗实录》又载:“台湾戍守兵丁,将来自仍应分班轮换。此兵丁,籍隶漳、泉者居多,若分拨营汛时,漳、泉两处庄民,即以同籍之兵,派往防守……”

在驻澎湖班兵中,“铜山水兵是水师的主力之一,尤其是澎湖水师协之中,铜山营兵一直占居很高的比率。清初(—)澎湖水师协兵力有人,其中铜山兵人(占7.5%);清中叶时(—)增为人(占23.9%);清末(—)澎湖兵数裁减至人,铜山兵仍有人(占28.7%)。”

清·范咸纂辑《重修台湾府志》卷九·《武备志·台湾府志·恤赏条例》载,戍台班兵“兵丁娶妻及子女婚嫁各赏银三两。”“期满,班兵换回内地,分上、中、下游给盘费。上游赏银二两,中游赏银一两五钱,下游赏银一两。”《续修澎湖县志·地理志》载,在澎湖娶妻生子的班兵,其籍贯又以铜山、泉州所属三邑及福州府为多。据台湾学者余光弘调查表明,“在清中叶后左营中人数居第二的铜山兵也引入不少人移居妈宫。当时自称铜山人的居民有户人,占人口22.51%,多聚集在东、南、北三甲之间”。许多退役的班兵因家口在澎湖而定居于澎,至今在澎湖仍可找到源于东山冠籍的地名,如铜山馆、顶街、下街、八尺门等。

东山戍守台湾官兵墓群一角

轮戍的铜山班兵殉难后,其大部分骨骸装于“金斗瓮”被运返铜山,分别安葬于演武亭万福公和南门义冢。铜砵村的谢茅友退役后定居澎湖,卒葬于澎湖,直至清乾隆年间,其骨骸才由族亲迁回祖家。“埋葬在义冢的黄姓将士有姓名可考的有黄成嘉、黄春、黄国、黄碧禄、黄汉生、黄生等9人,人数为有姓名可考的阵亡将士总数的第三位。”

在长达年的班兵轮换制度中,从铜山营征调的班兵先后赴戍台澎、艋舺、凤山。他们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付出很大的牺牲。清末铜山乡贤马兆麟不禁悲怆赋诗道:“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舺澎湖递换班;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民国年间,陆军步兵上校萨君泰题刻“完善同归”。至今,东山还保护完好有供祀戍台班兵亡灵牌位的“义勇祠”、供奉戍台班兵李斌光之妻吴氏及三子女的“四命妈祠”,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戍台官兵墓”。在澎湖妈宫也建有“昭忠祠”,供祀铜山籍戍台班兵灵位,其中有姓名者达45人。

澎湖铜山馆的建置

铜山馆位于澎湖县马公市复兴里,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年),为清代澎湖驻军所设四个标馆之一,主祀从祖庭分灵而来的武圣帝君,故亦名“武圣殿”。

铜山馆碑记

《澎湖厅志(全)·兵制》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年)澎湖班兵设立营制,陆续起盖墩台营房……水提、铜山、南澳、闽安四标,各有私房,名为祀神。”“各标又有伙房,标兵私建,均在妈宫大教场。”

“铜山馆座西北向东南,馆前有小广场,庙埕用及腰高的白色雕刻石栏围成。属闽南式寺庙建筑,合院建筑,二进三开间。立面石雕精美,正面花窗为人物骑马提枪图案,屋顶瓦当、滴水瓦采用绿色琉璃瓦,燕尾飞檐,门楣上牌匾写铜山武圣殿,门柱对联:‘铜刀舞冷艳斩杀奸臣贼子;山势吞魏吴浩然义胆忠心。’壁体还镶嵌有《铜山武圣殿落成碑记》《澎湖铜山武圣殿简介》《铜山馆改建捐题碑记》等多通碑记。”

由于班兵三年一换时或因风潮不顺,或因船少兵多,候配需时,驻澎班兵各依其标营建立伙房,作为班兵候风落脚之处。出戍澎湖的铜山班兵在铜山营区设伙房,名曰“铜山馆”,奉祀天上圣母,故亦称“妈祖宫”,后别建兵馆祀“关圣帝君”。置有康美、悬钟、铜砵、美山、坑尾、铜坑等伙房,奉祀着来自家乡的乡土保护神,祈福护佑,并作为同乡联系的场所。卫戍期满后,大批青壮年“定居澎湖或台湾,与原住民、当地百姓结婚,拓垦番社,形成自己的村庄”。《澎湖厅志(全)·兵制》载,乾隆四十七年(年)举行裁兵加饷新章,四标兵员从0名裁减至名,又将金门标兵移戍安平,另拨海坛、南澳、铜山各标兵以补其数。裁减后,铜山营只设战兵52名,守兵名。同治七年(年)再次裁兵,铜山营仅剩战兵19名,守兵52名。

年甲午海战时,镇守马公炮台的澎湖左营武略骑尉、铜山籍陈池,率军奋击日舰,后因清朝*府下诏投降,悲愤之下弃官隐居于澎湖。铜山籍班兵林水勇退役后在澎湖建家立业,后开设“船头行”。移居澎湖的铜山人也相继开设了“亦发”“云珍”“乾利”“合利”“兴盛”“清心”“泉利”等多家规模较大的老字号饼店,经营铜山名饼,销售全台岛,于澎湖铜山馆设立饼业会馆。铜山“利东”“开荣”“清河”“文周”“永合隆”“永合华”“有福”“建成”等百余号商船,台澎的商船“金顺利”“晴荣丸”“中兴丸”“金长顺”“自源兴”“振源”“振兴”“振茂”等商船也常年往返两岛,进行易货交易。他们不忘初心,始终传承着桑梓祖庭的神明香火,保留祖家相同的岁时节俗;他们以关帝的“忠、勇、仁、义”精神为道德楷模,广植福德、为善最乐,为促进澎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台湾铜山馆在台湾日据时期,被日本人拆除改建为邮*局、马公街役场。于是“迎帝座至妈祖馆,与天上圣母并祀一殿”。清末,铜山馆逐步变成同乡会馆,为铜山籍商人聚集之所。年,铜山馆与妈祖馆合并,易名为“铜山武圣殿”“规模式廊,壮丽踰越旧观”。余光弘在《妈宫的寺庙》载:“铜山馆是铜山营班兵建立的奉祀武圣帝君的庙宇,关帝既是武营的行业保护神,又是东山的地方保护神,铜山馆建于武营而兼庙宇、会馆的性质,是典型的神缘、地缘和业缘的组合。”香缘把人拉得更近,神缘把人拉得更紧,东山与澎湖也不例外。

澎湖铜山馆

戍台班兵墓及祭祀民俗

东山戍台班兵墓位于东山县铜陵镇演武社区,原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铜山城镇西万福公,年重建,年第一期修缮工程已经竣工,墓群面貌焕然一新,比原来扩大1多平方米。内有总坟墓一座,坟墓多座,有2座因遗失姓名墓碑上镌刻“八名同归”“十九人遗失姓名”等字样以示悼念。8年,“东山戍守台湾官兵墓群”被福建省*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9年12月被福建省*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份入列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铜陵民众始终没有忘记这些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中元、岁末之际都有民众献供祭祀,让无祀班兵神*能“有所归,乃不厉兹”。尤其是家家户户遇到乔迁新居、婚嫁或拜天公等喜事时,必须在仪式举行前先到戍台班兵墓上香祭拜。东山民众这种朴实的终极关怀,体现了护卫生命尊严的精神。数百年来相沿成俗,成为古城一种特殊人文关怀习俗流传至今。

来源

闽南日报(黄辉全文/图)

东山岛(dongshanisla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