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海图》你找到泉州了吗
年7月11日,今日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周年纪念日。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每年的7月11日——中国“航海日”。
中国有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
前后历时28年,航程10万余里,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而他与泉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能在现存的历史古迹中找到郑和留下的印记。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位于福建南部,东濒浩瀚的东海,北、西、南三面环山。晋江穿过城市南部,注入东海。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唐景云二年(年)改武荣州为泉州。
开元六年(年)州治由南安县迁至今泉州市地。后12年建城郭。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城,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至元代拓至周回三十里。
泉州的兴盛起于唐代,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泉州有公里的海岸线,有数千年的优良航海传统在宋末元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中期,泉州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与亚洲、非洲、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治、经济、文化方面频繁互动。自古民生走洋,以海为田,火长、舵手、碇工、水手、通事等各种人才济济。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
△左右滑动查看郑和航海图/福建部分
该图是对于郑和下西洋航路的记录,约成于洪熙元年()至宣德五年()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海洋地理的世界地图,是地文导航和天文导航相结合的航海技术巨著,比国外认为的荷兰瓦格湿尔编制的“世界第一部印刷的航海图集”还要早一个多世纪。图示郑和下西洋所经的地理区域及航行针路等,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中西交通史和海图制图史的珍贵资料。
《郑和航海图》共20页航海地图、条针路航线,以及2页4幅的过洋牵星图。其中的航海地图高20.3厘米,全长厘米,包含个地名。
《郑和航海图》就是这样一类的航海专用地图。它原来是一幅卷轴式长卷,收入《武备志》以后,为了方便装订成册,便把一幅长图分成了22幅书本式地图,也就是现在的样子。今日我们截取泉州部分来介绍。
图中所示当时隶属泉州的地方有(自右往左):崇武所、泉州卫、巡检司、永宁卫、姑嫂塔、深户巡检司、金门千户所,加禾千户所八处。
01#崇武所/CHONGWU#
??踏浪逐歌,到古城崇武畅快一夏
崇武所在今惠安崇武,入明之后,公元年(明代洪武20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海防,在原“小兜巡检司城”基础上,扩建“崇武守御千户所城”,与福全、中左、金门、高浦五所同属永宁卫管辖。
02#泉州卫/QUANZHOUWEI#
泉州卫,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泉州卫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洪武元年(年)置卫于府治西。据万历泉州府志卷四介绍,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重修建,正堂的东面是架格库,谯楼的东面是钟楼。
03
#巡检司/XUNJIANSI#
??今日祥芝开渔,几百艘船出港,犹如军舰出征。△
巡检司即指今石狮市祥芝,明朝初年江夏侯周德兴在祥芝筑城,并迁徙石湖巡检司设置祥芝巡检司。明代《泉州府海防图》附有祥芝巡检司地图并注释:“巡司城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及郡城,与崇武所相对。值汛期,夷船多窥伺潜入者,为郡咽喉重地云。
04
#永宁卫/YONGNINGWEI#
??带鲤去旅行|石狮永宁古卫城
永宁卫即今石狮市永宁,宋时建水澳寨,称永宁寨,明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建永宁卫,并筑城。其防区布局是把泉州卫内陆山区巡司推进到海岸线和近岸岛屿,成为滨海重镇。
永宁卫,也在这时成为中国三大卫城之一,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主要防守福建中部沿海莆田至厦门一带。
05
#姑嫂塔/GUSAOTA#
??穿越千年古镇·永宁卫
?姑嫂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06
#深户巡检司/SHENHUXUNJIANSI#
??千年古镇,等你来品——深沪
深户巡检司在晋江市深沪,与永宁崎角相望,元时于泉州府南设港边巡检,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改称深沪巡检司。东滨大海,南永宁卫,北福全所,西邻浔美。通南日,接铜山。
07
#金门千户所/JINMENQIANHUSUO#
??徒步
到古代泉州府所辖区域「金门县」走一走
金门千户所即今大金门岛,亦名浯州屿,洪武二十年置所。在厦门岛以东约5海里,最高点称北太武山,高米。明兵部称呼金门是“中左所”,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08
#加禾千户/JIAHEQIANHU#
??这是最地道的老厦门游,这样的路线你走过吗?
加禾千户所在今厦门市,宋太平兴国(-年)称嘉禾屿,隶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移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官兵驻军名戍防,与金门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宁卫城、镇海卫城互为犄角,巩固了海防。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
//郑和与泉州史迹故事
清人蔡永兼《西山杂志》记载郑和首下西洋时“调雇泉州船,以东石沿海名导引,从苏州浏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入九日山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
年来在郑和下西洋航海的事,泉州港在港口、造船、航海、货品、宗教、人才等方面均充分发挥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郑和舟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也给泉州留下不少史迹和美好传说。
修缮泉州天后宫
??天后宫,摸米龟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于历史上的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一度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地区移民和进行海交贸易活动,妈祖信仰经由泉州向这些国家与地区广泛传播。
永乐五年(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年),郑和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
九日山祈风
??闽南发源地·丰州古镇
以“遣舶祈风”圣地而闻名于世的泉州九日山,默默见证着郑和航海对季风的利用。"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在九日山上保存着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77方,碑刻7方,其中有10方航海祈风石刻。
这些石刻,是我国古代利用季风航海的重要物证。古代的帆船出海需要凭借风力,泉州历史上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官员和地方长官,率领中外客商,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都到九日山延福寺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典礼。
郑和舟师熟悉航海气象,遵循信风规律,于出洋前要等候季风开洋,停泊候风往往有两三个月时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沿袭宋代泉州地方官员到九日山祈风的经典之举,登岩举行“祈风祭典”,以求“冬之祈有夏之报,夏之祈有冬之报”。
圣墓行香
??一场泉州宝藏的发现探索之旅
据《闽书》载: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其三贤、四贤到泉州,卒葬此山,屡显灵异,俗名灵山圣墓。该墓为伊斯兰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圣迹之一。
宋元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对这两座先贤墓特别崇拜和信仰,当满载中国丝绸、瓷器等宝货即将扬帆返航时,便纷纷来向二位贤者祈求赐福,让船队一帆风顺,平安归国。
郑和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慕名至灵山拜谒先贤墓,当时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石为记的行香碑迄今仍日竖立在迥廊西侧。碑高厘米,宽42厘米,全文为:“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泉州清净寺礼拜
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9年),距今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之一。清净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
明善堂内有一块明永乐皇帝敕谕碑刻,上面镌刻朱棣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公告,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对外实行开放*策,派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外友好,对内实施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宗教信仰方针。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年,颁发的《敕谕》,体现团结、保护信仰穆斯林的历史见证。
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人。其先西域人,元初移居云南,世代为伊斯兰教徒。根据郑和后裔和赛典赤后裔留下的金石和家谱,均记载郑和是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瞻思丁之后代。与晋江陈埭的丁姓与郑和同宗同脉,有着血缘相延的亲密关系。
元末明初亦思巴奚战乱于年至年间在福建泉州发生的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泉州发生激烈的排外风潮,毁坏外国商贾侨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教堂、陵墓、庐舍的行动,使外商不敢来泉州,当地侨民避祸择地陈埭、白奇等处逆境而居。明成祖颁发保护伊斯兰教的“敕谕”,起到扭转乾坤、复苏海外交通的作用,这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与郑和下西洋了解阿拉伯风俗,及寻找通译人才也有一定关系。
接官亭与郑和堤
台商区百崎回族乡,该乡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是回族人,现有回族一万二千多人。在该乡的白崎渡口,有一个“接官亭”,乡人民*府在其碑文中记载:
“接官亭原名桥尾亭,公元一四一七年明钦差总兵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船队停泊后渚港,应百崎肇基祖郭仲远邀请,前来探访,百崎先祖在此亭迎接,接官亭因此得名。”
接官亭至今仍屹立在白崎渡口,俯瞰着江水泱泱的后渚港。此亭坐北朝南,是一座纯花岗岩结构的古老四角凉亭,占地约五十平方,面阔、进深各三间,顶为石构四角攒尖式。伞形的塔盖向四方倾斜,四边方形石柱共十二根,中央石柱四根,恰恰组成了一个“回”字。亭内有乾隆三十六年、光绪二十年重修碑记各一方。
明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年),郑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船队曾在泉州后渚港一带候风。与后渚港隔海相望的泉州湾北岸惠安县百崎铺,恰好是一支回民的聚居地。
当年郑和下南洋的士兵和百崎村民一起,围海屯田郑和堤分为两条,一条长六十多米,从白崎回族乡的斗门头村起,跨越大海,与埭上村的西角相连;另一条长约七百多米,从埭上村的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的龙头山下。
深沪三保街扎营
??千年古镇,等你来品——深沪
晋江市深沪镇是一个滨海港口城镇。在深沪,有条古街称三宝街,位于深沪壁山上,濒临深沪湾。传说郑和船队曾驻于深沪壁山,并在当地招募水手,等待十月东北信风起,顺风下西洋。
庞大的船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商机,一时间深沪壁山人来人往,小贩市场就此形成,此地古街因此而名“三宝街”。以前,村民曾在三保街上挖到铜钱、水银、火炭,以及盛食用的鲎勺等,海滩上还出土舵的手把,当地村民均称这些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留物。
在距三保街数百米处,有名为“日月池”的两口大水井,井水至今还非常清冽。以前井口很大为六角形井盖,现在四方形井盖是解放后修筑的。井畔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字迹已无从辨认,另一块为光绪二十年(年)重修时立的“水月池记”。
井边还有一个大水槽,长厘米、宽80厘米。当地村民相传日月池是当年郑和驻军为取用水而开凿的水池,后来被砌成井,仍沿称“日月池”。
石湖定海铁锚
??我们携手在六胜塔下画了一个圈。
永乐十五年(公元),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过泉州时,因“三宝公”郑和的船队在石湖码头停泊过,石湖民众把当年船队停泊的那片海域叫作“三宝澳”“三宝溪”。自古以来,蚶江石湖就流传着关于“铁锚”的传说。
据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船队停泊在泉州港。出海时,船队经过石湖六胜塔附近洋面,突遇狂风,情况危急,郑和遂下令将“镇海神针”投入海中,顿时风波平息。
而石湖村民传说中的郑和“镇海神针”,在年,石湖港水域打捞出一件明代四爪铁锚,锚爪残长在80-厘米之间,口径12-13厘米。锚杆残长厘米,口径17厘米,总量.3千克,经多方面研究,专家认为该铁锚系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遗物,现陈列在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中。
干氏祖厝
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有一批熟悉西洋航路的航海技术人员和修造海船的匠师,民众熟悉阿拉伯、南洋等地情况。
据明代《万历泉州府志》记载,第一代进入永宁卫城的干氏,名为“干八秃帖木儿”,是一名祖籍通州的蒙古人,就曾率领永宁官兵随郑和下西洋,因功而受封世袭永宁卫指挥使。其子孙后来以“干”为姓,居住在“干厝巷”。
如今的干氏祖厝已被改建成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传说里面曾供奉过一顶明代先祖戴过的头盔,可惜后来遗失,下落不明。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沉积了年,当年那云帆高涨通四海的壮举给泉州人固有的海洋文明增添了绚丽的篇章,对泉州人文个性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张扬着敢于挑战,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个性。
浩瀚无垠的大海,先民带着来自德化陶瓷,安溪铁器与茶叶,出没风波之中,积淀深厚海洋文化。郑和下西洋的促进了华侨出国热潮的迭起,呵护他们在海外的地位。
在中国航海日,缅怀先辈征服海洋,泉州人将沿着一条路走到海的深处、海的心中、海的远方,这条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永不消失,永远蓬勃!
·END·
图片|泉州府-好摄咖、几年夏
文字|泉州府-紫阳
发布|泉州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