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觅水厦门5双溪口那多灾多难的千年同安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917/4698007.html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以此文献给厦门第20个国防日。

——黄坚定.5.10

坚定在《觅水厦门·2》说到,同安的东西溪由东溪和西溪汇集而成,是厦门市最大的河流,也是厦门两大文明流域之一;流域面积占厦门全市总面积接近四成。

东溪从今天翔安区的新圩镇古宅出发,流经同安区店仔、安炉、五显宫、五甲等处;在行进25.18公里后,与来自寨尖尾山的西溪交汇入海。厦门市的“母体”同安古城,就静静地依偎在双溪口,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

行走在这座号称“海滨邹鲁”的千年老城,鳞次栉比的那一座座老厝,低矮、简朴,甚至可以说是鄙陋之极。与全国各地的多数古城老厝相比,同安城的古建筑那是略显寒酸的,与她所处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同安的孔庙,是笔者见过的最为简陋的,曾经是同安城引以为豪的地标钟楼,那是民国十九年建的,系纪念革命*人庄尊贤、潘节文烈士的建筑。至于古老的梵天寺、梅山寺,现在能看到的风貌,也就纯粹是当代的东西了。

按理说,同安坐拥东西两溪文明,背靠轮山,面朝大海,占据地理之便;而且在宋代建城伊始,就沐浴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荣光,曾经是瓷器和茶叶的出口基地之一。

为什么就没有拿得出手的高大上建筑呢?

这,还得从同安千百年来遭遇的多重灾难说起。

翻开历史,一直到了唐后期,同安一带还只是南安县管辖下的偏远之地。随着东西溪流域的开发建设,人口渐渐多了起来。贞元十九年(年),才从南安县析出西南4乡置“大同场”,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厦门、金门、长泰辖地。在今天同安北辰山上,有一座广利庙,供奉被誉为“开闽第一”的王审知;在后山之上,有一个古迹叫做“拜剑台”,被誉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同安发展的关键节点。

史载,唐僖宗光启二年(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随王绪由江西南康进入福建,因王绪心胸狭窄,对身边人猜疑、滥杀,致军中人人自危。诸将士伏于北辰山竹林中擒王绪,王绪自殉。军中一时无主,众将提出植剑于地,以拜剑择主,至王审知三拜剑三升,遂拥立王审知为主。审知谦让,推其兄王潮为正,自为副。直至年初兄长去世,王审知才全面掌管福建军*,从此迎来较好的发展时期。

这里,可以说是王审知家族的发祥福地,自然也就获得王家的青睐。天成四年(年),闽王特批在葫芦山前左首建同安县署;紧接着,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杀兄夺位,并于长兴四年(年)称帝,建都长乐,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另一说为后晋天福四年即年)。可惜的是,这个闽国王朝太短命了,仅存续12年就被南唐所灭;让同安不仅没来得及享受“天恩”的眷顾,而且变成数异其主的乱世孤城。苦苦熬了将近四十年后,一直到太平兴国三年(年),原南唐清源郡节度使、仙游枫亭人陈洪进赴开封入朝觐见,并奉《纳地表》献出泉州、漳州两郡及其所辖一十四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结束割据,归顺宋朝。这个时候,宋朝已经建立18年,泉、漳二州才正式纳入宋朝版图。此时,同安总算迎来一百多年稍微安生的日子。

宋绍兴十五年(年),时任县令王轼开始建设同安县的城池,三年后由继任县令王宽建成,周长丈,高1.2丈,城门5个。周长丈,也就是多米,是个什么概念呢?很小,大概也就七八个现代足球场那么大而已。

绍兴二十三(年),朱熹任同安主簿,兴教化、振文风,建文庙经史阁、教思堂、正简祠堂,置射圃,为县儒学立制度。这个时候,同安才开始有点模样。后来朱熹成名了,同安幸运地傍上名人效应,也跟着朱熹声名鹊起。尤其是元朝皇庆二年()复科举,诏定朱学为科场程式。作为朱熹首仕之地的同安,很自然地进入知识阶层的视野,备受青睐。

遗憾的是,留给同安的,还是“好景不长”四个字。因为好日子仅仅过了22年,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倭寇来了。

据《厦门市志》记载:“元顺帝至元间(~年),倭寇内侵金门料罗湾,沿海诸村多受焚掠”。从此之后,倭寇持续侵扰中国沿海数百年,有着双溪入海之便的同安县,更是首当其冲,备受摧残。一直到明代后期,倭寇才被戚继光悉数歼灭,倭患方止。

除了倭患之外,历史上的同安十年九旱,天灾不断;还有旷日持久的反元抗清斗争惨烈无比。尤其是到了清代,郑氏集团据厦门抗清,这里更是扮演着“三日归清,三日归明”的惨剧。特别是顺治五年(年)八月二十六日,清将佟国鼐、陈锦、李率泰攻陷同安城,守军全部牺牲。清军屠城4天,近4万无辜百姓被杀。史称“同安四日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句民间俚语家喻户晓,叫做:

“嘉禾断人种,银城血流沟”

描述的就是清代发生在同安县的迁界和屠城惨状。

我们来看一组历史上的人口数据——

据同安旧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同安有户人。这是笔者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同安县人口数据。其后则呈下降趋势。永乐十年(年)减为户人。明中后期,由于倭寇掠杀,天灾疫病频繁,加上赋役繁重,农民逃亡或匿报,人口剧减。成化八年(年),户人。弘治十五年(年),户人。弘治十八年降至户,仅存2万人。清康熙六十一年(年),同安与厦门丁口剩下人。

三百年前的这个人口数,还不到年厦门全市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三。

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清道光九年(年),同安与厦门人口发展到的户、人。但是,还要再说那四个字:“好景不长”。据《厦门市志》记载,在这之后,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加上自然灾害、兵匪骚扰、疫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又大幅度下降。至民国3年(年),同安和思明县(包括厦门与金门)的人口合计不上40万人。-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人口大量流失,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国35年,厦门人口锐减为15万余人,同安县人口亦减为21万余人。全部加起来,还达不到今天厦门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详情参阅文后笔者整理的“厦门大事记中的灾难篇”)

《厦门市志》、《同安县志》这些冷冰冰的文字和数据背后,就是千百年来,关于同安血泪斑斑的灾难记录。

正因为同安自建城以来,总是命运多舛,多灾多难,以至于难以留下流传千古的“高大上”古城建筑。虽然早在唐代,这里就有东溪之源的“东黄”、苎溪之源的“西石”,厦门本岛的“南陈”、“北薛”四大科举望族;还有稍晚一些的,处于城中心的,双溪拥抱的葫芦山“中苏”翘楚(苏颂家族)。千年来可谓名流辈出,科举联芳;但这些天之骄子们,生前大多清正廉洁,并没有荣归故里,更没有留下豪门望族的显赫印记。即便是历史上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名厝大屋,恐怕也早已崩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或者淹没在无情的自然灾害漩涡,让人嗟叹唏嘘……

(未完待续)

黄坚定《觅水厦门》往期回顾:

觅水厦门·序:九龙江本来不是厦门母亲河

觅水厦门·1:厦门人与水的爱恨情仇

觅水厦门2:东溪之源的古宅金柄系厦门文明发源地

觅水厦门3:西溪之源千年“珠光”闪烁

觅水厦门·4:千年风流,集美苎溪

附:厦门大事记中的“元明清灾难”

元顺帝至元间(~年)

倭寇内侵金门料罗湾,沿海诸村多受焚掠。

至正五年(年)

嘉禾千户所何迪联合万贵起兵反元,攻漳州、泉州,围长泰。后被镇压。

至正十年(年)

爆发海滨农民起义。

至正十四年(年)

寇掠嘉禾屿。

同年安溪农民军李大攻克同安县城,后退出;至正十六年,复攻同安,不克。

正统十四年(年)

沙县邓茂七起义军所属陈敬德部攻克同安县城。

同年海盗张秉彝率船艘围攻中左所,邑绅叶秉乾率民团迎战,战死于高浦。

同年倭寇侵犯积善里窑山乡,邑绅周彝训率民团抗击,与其子周怀炯一同殉难于陷马坑。

嘉靖二十年(年)

倭寇侵犯莲河、东园、珩厝诸社,乡民千余人被熏死于鸿渐山一山洞内。该洞后被称为千人洞。

嘉靖二十一年(年)

五月十三日台风大作,飞瓦拔木,合抱粗的榕树亦绝根而倒。

嘉靖三十六年(年)

冬十一月倭寇盘踞浯屿,骚扰同安。

嘉靖三十七年(年)

冬盘踞浯屿的倭寇攻同安县城,知县徐宗率众将其击退。

嘉靖三十八年(年)

倭寇又攻同安县城,指挥白震、同知李时芳率军民固守。

嘉靖三十九年(年)

正月倭寇屯踞海沧。

四月屯踞浯屿的倭寇攻陷浯洲,大肆杀戮。同安知县谭维鼎率兵救援。

五月参将王麟、把总邓一贵追击倭寇于鼓浪屿及刺屿尾,击沉倭船数十只,击毙倭寇数百名。

嘉靖四十年(年)

知县谭维鼎先后在同安三魁出米岩、县城南门击败倭寇。

嘉靖四十三年(年)

二月初五日名将戚继光追击倭寇于同安王仓坪,斩倭寇数百人,坠崖倭寇无数。

隆庆三年(年)

四月指挥张奇峰擒获侵扰同安沿海的倭寇,倭患乃平

万历二十五年(年)

正月大雨雹。

三月十日雨雹,大如卵,破瓦伤稼,澳头一带尤为严重。

万历三十一年(年)

八月初五日台风大作,潮涌数丈,同安沿海民居埭田被淹没甚多。

万历三十二年(年)

十一月初九日酉时,地震,其声如雷,城郊房舍倒坍,地裂丈许,泥水溢出,逾月乃止。

万历四十六年(年)

三月大雨雹,大者如斗,崩城毁屋,压死余人。

万历四十八年(年)

三月二十一日天色昏暗,龙卷风从长泰而起,冰雹随之而来。其一经海丰、浔美、下崎、马巷至香山,其一经豪岭、苎溪至西山。雹大如盅,击毙人畜甚多。

天启三年(年)

秋荷夷再扰鼓浪屿、曾厝垵,被浯铜游把总王梦熊击溃。

天启四年(年)

七月福建巡抚南居益指挥明军1万多人、战船多艘,由厦门渡海进攻澎湖荷兰侵略军据点。荷军于七月十三日挂出白旗,自拆城堡,撤出澎湖。

天启六年(年)

春郑芝龙从台湾到厦门一带海域招兵勒饷。

五月游击卢毓英攻打郑芝龙部失利,退入厦门。

天启七年(年)

七月郑芝龙自旧镇袭占厦门。次年七月,郑芝龙被朝廷招抚,获授游击之衔。

崇祯三年(年)

荷夷侵扰厦门,被郑芝龙击败。

崇祯六年(年)

七月十三日荷兰驻台殖民当局最高长官汉·普特斯曼联合海上武装集团刘香等人,率战船8艘进犯厦门。郑芝龙会同闽、粤水师合力反击,十月二十二日在料罗湾大败荷夷。廿五日,总兵谢隆仪在厦门港再次击溃荷夷。自此,荷患始告平息……

顺治四年(年)

五月郑成功屯兵鼓浪屿,起兵抗清。

顺治五年(年)

四月初十日郑成功率兵攻取同安城,委叶翼云为知县。

八月二十六日清将佟国鼐、陈锦、李率泰攻陷同安城,守军全部牺牲。清军屠城4天,近4万无辜百姓被杀。史称“同安四日屠”。

顺治八年(年)

三月初一日清巡抚张学圣、提督马得功率军偷袭厦门。郑成功自广东回师救援。四月初一日,困清军于筼筜港,清军遁逃。

顺治九年(年)

正月朱以海在浙江沿海兵败后逃至厦门。

三月初十日郑成功军队在同安用地雷崩城,引清总督陈锦到江东桥大战,清兵败退灌口。陈锦被其家丁所杀。

十二月郑成功再破同安县城。

顺治十一年(年)

顺治十三年(年)

四月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军攻思明及金门,因清兵不习水战,大败。

顺治十七年(年)

五月十日清将达素、李率泰、施琅率官兵数万,战船余艘,分水陆三路攻厦,遭郑军反击。清军大败,伤亡万余人。

顺治十八年(年)

三月郑成功渡海攻打台湾,令其子郑经领兵守思明,郑泰守金门。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是年清廷实行禁海迁界,沿海30里皆虚其地,迁同安排头沿海居民入内地。

康熙二年(年)

正月郑经复返厦岛。

十月清廷令剿厦、金两岛。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及荷兰舰队兵出泉州,马得功兵出同安,施琅、黄梧兵出漳州。清将马得功战死。郑经部队寡不敌众,厦门、金门失守。

冬清兵强迫厦门沿海居民迁居内地,拆毁厦门城。

康熙三十七年(年)

四月二十八日夜,大雨如注,山崩水涨,船挂树梢,桥梁冲坏,同安西门城崩,淹没居民数千家,死者千余人。

乾隆十一年(年)

三月同安虫灾,城东岳口一带蔓延十余里。县令张荃督民捕捉,计数给赏,三日内获虫30余石,然终未能捕尽。

道光三十年()年

六月同安人陈庆真、王泉邀集20余人在厦门旗杆脚正祖庙歃血盟誓,创立小刀会。几个月时间,厦门、同安、龙溪、长泰、南靖、泉州等地入会者已达数万人。

咸丰三年(年)

四月初六日黄位、黄德美率小刀会众0多人在同安县灌口誓师起义,随即攻克海澄、石码、长泰。起义军发展到多人。

四月十一日黄位、黄德美率义军从石码渡海攻取厦门,全歼驻守镇南关的清军游击郑振缨及兵丁多人。起义军占领厦门后建立*权,以“天德”为纪元,随后率军攻取同安和安溪。还先后攻下漳浦、平和、云霄、诏安及铜山。

十月十一日清军封锁并围攻厦门,小刀会义军饷断援绝,被迫退出厦门,清军残酷屠杀会众数百人。黄德美在乌屿桥(今江东桥)被擒,解往厦门杀害。

咸丰四年(年)

闰七月厦门遭飓风、大雨袭击,房屋倒塌,交通受阻。

同治三年(年)

十月同安西部诸乡农民起义,旋遭清*府镇压,被焚十余乡,死难余人,毁船余艘。

是年同安大旱,饥荒,斗米七百文。

同治四年(年)

四月十四日福建陆路提督郭松林部围攻同安县浒井山,千余名乡民被屠杀,多只渔船被焚毁。

光绪十年(年)

七月十三日台风,船被掀到岸上,民众死伤无数。

光绪十三年(年)

十月初三日厦港碧山岩下的火药局发生爆炸,大火延烧三日方熄,烧毁房屋1余间,死60余人,数千人无家可归。

光绪十七年(年)

夏厦门大旱,苗尽枯。

十二月初一同安下雪,严寒彻骨。

光绪十八年(年)

七月二十九日飓风袭击厦门。

光绪二十年(年)

六月同安洪灾,水没屋顶,西桥被冲塌,死人无数。

光绪二十一年(年)

是年鼠疫流行,延至光绪二十二年方止,死人无数。

光绪二十三年(年)

三月至七月厦门鼠疫流行,死余人。禾山各村疫情尤重,有的村竟日死50余人。

光绪二十八年(年)

正月二十七日同安县群众不堪捐局巡勇的骚扰,数千人起而捣毁捐局。官吏带兵镇压,将西门外房屋全部烧毁。

光绪三十年(年)

七月初六日台风正面袭击同安、厦门。

光绪三十一年(年)

十月十五日洪灾,冲塌同安南门桥,石浔海面漂浮人畜尸体。

光绪三十二年(年)

六月三十日晚,厦门地震,其声如雷,东排山顶一巨石坠落山谷,民屋多裂。

宣统元年(年)

是年痢疾、天花、霍乱流行。

宣统二年(年)

宣统三年(年)

九月十九日同盟会会员庄育才、陈瓞臣率革命军攻占同安县城,知县陈文纬投降,陈瓞臣被推为代县长。

九月二十五日同盟会在厦门寮仔后(今晨光路)天仙茶园集会,会员张海珊宣布举行武装起义。在同盟会会员率领下,左臂缠有“革命军”标志的数千群众分4路进攻道署、炮台、警署及各衙门。道台官吏闻风而逃,革命军占领道台衙门、厦防分府衙门及胡里山炮台等。翌日厦门军*分府成立,推张海珊为统制。

至此,清廷在厦门成为历史。

坚定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