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手绘延杨红
给濒危的古建筑画像
山西是全国保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元代以前古建筑的保有量超过全国总量的80%,明清两代的古迹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计数。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山西古建除了数量傲视群雄,建筑年代之久也是冠绝中华。以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大同华严寺、朔州崇福寺等处为代表的唐宋、辽金时期的高古建筑蜚声海内外。
中国第一木塔(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又名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立方米,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山西万荣飞云楼
位于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为纯木质结构,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为元明风格建筑,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飞云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各层屋顶构成了飞云楼丰富的立面构图。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楼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代表,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
山西冀县石牌楼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据说,石牌楼是明代监察御史史学迁(翼城人)所建,四面额坊上的题字“衡文金吴”、
“澄清江汉”、“持斧畿甸”、“观风西土”,分别喻示史学迁任差钦巡按、监察御史
期间督学江南、巡湖广屯田、执法捕盗、观察民情的政绩
陵川崇安寺插花楼
崇安寺插花楼为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均三间,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具有元代风格。
文昌祠
文庙---建筑面积为六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启圣祠(内供孔子五代祖先)等。
。
汾城镇城隍庙
汾城镇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历朝均有修建。现存建筑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时代从金大定二十三年(年)至清代末期,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其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是研究当时社会县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王曲天台庵
王曲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东北部的王曲村,距离县城30公里,距国道10公里,省道河潞线5公里,处于平顺、黎城、平顺三县交界处,浊漳河依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水资源充足。王曲天台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平顺县东北二十五千米王曲村。
天台庵大殿为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椽檐栿通达,柱头铺作为梁头伸出一跳华栱枓口跳,无令拱,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不用普拍方。四椽栿以上明或以后有过改造,今天看到陡峻的屋顶飞檐已不是它最初的样子,当心间补间铺作也疑为后代添加,但梁架、枓栱、柱网的主体部分仍保留了五代原貌。
陵川崇安寺
崇安寺,古称凌烟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崇文镇西北的卧龙岗上,大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远古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
崇安寺的创始年代已无从稽考,唐初原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年)敕命为崇安寺,此外古代并有凌烟寺之称。由于历代重修和增建,从现存建筑来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主要建筑山门、钟鼓二楼。
严华寺
华严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属于佛教华严宗的庙宇而得名,分为上华严寺、下华严寺两处,相距不远,处于同一个大院落里。上华严寺分成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廊庑、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禅堂和僧舍。院中房舍为关帝庙,现已成为接待室。这两个院内,结构匀称,布局合理,表现了辽代建筑的特色。
稷王庙
稷王庙位于稷山县城中心,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该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稷王庙,位于山西运城稷山县,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年元月由山西
省人民政府[晋政发()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山门、钟楼、鼓楼、献殿、正殿、泮池、姜嫄殿,其中除姜嫄殿为元代建筑以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万荣后土祠秋风楼
万荣后土祠秋风楼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位于古河东郡汾阴县,即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因楼上藏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年)重建。秋风楼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