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39.net/pf/a_4640703.html初夏的稷王山,层峦叠翠。位于半山腰的万荣县解店镇上义村,一座座磨盘岭式的田地,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上义村公交站牌背后是一座池塘。池塘北面的墙上,记录着上义村的村情村史。
这是个缘义而起的村庄。上义村原名尚村,村子本有十余户村民,位于现村址西北方向1公里处。据传,明朝年间,尚村人少地偏,一朝廷官员在村中强抢豪夺、胡作非为。村民们忍无可忍,愤怒之下将他乱棍打死。事后,其官员家眷向官府隐瞒实情,谎称尚村要造反。不明真相的官府便扬言要血洗尚村。为避免不幸,村民全部转走:一部分迁移到村子上方叫上移村;一部分迁移到村子下方叫下移村。由于“义”和“移”同音,与“尚”同义,村民们便把“上移村”改成“上义村”,一直沿用至今。
上义村“尚义”的基因代代传承。年至年间,上义曾是牺盟稷王山边区工委和中共稷王山工委的重要基地,是万泉牺盟政权抗日县政府和万泉抗日游击队的驻地,也是山西新军从教三总队(后改为政治保卫第一支队)、旅以及万泉、安邑两县的县政府、牺盟会、自卫队、公安局等机关团体的曾经驻扎地。新中国成立前,上义村有近20名青壮年扛枪上战场,3名村民壮烈牺牲。
如今的上义村,在市县两级老促会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初步建成全市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沿着村中主巷道往前走,“传承红色文化精髓,勇担时代发展重任”“追红色记忆,走红色足迹”等标语随处可见。巷道中间的土坯墙上,“抗日救国”4个大字十分醒目。其对面,是上义联络站旧址。联络站门头上方的马灯,是当时传递信号的重要工具。“马灯点亮,就是告知险情,提醒大家做好隐蔽工作。”上义村党支部书记贾伟峰说。
继续往前,通过别具特色的瞭望台、尚义亭,来到党政干部宣誓基地。巷里民房的墙壁上,“巩村伏击战,歼敌又练兵”“化整为零,保存实力”“想方设法,自我武装”“夜袭古城,杀敌夺枪”……一幅幅当地的抗战故事墙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其中,“胡村战斗,首战告捷”讲的是:年7月,日军从县城向胡村进发,旅受命围歼,尽管他们没有重武器,火力难以压制敌人,但战士们凭借有利地形和灵活战术,将来犯之敌全部消灭。
巷道拐角处,是党政干部宣誓基地、训练场旧址和军民生产用具展场。沿着训练场南边大义巷往里走,最里面的院落是中共汾南中心县委旧址。大院东北角的那孔窑洞,是时任中共汾南中心县委书记贾全明开展地下工作的地方。年年初,中共汾南中心县委在万泉南文村成立,领导机关曾驻上义村。年至年间,汾南抗日形势恶化,贾全明和部分党员以南张户高小教员的身份,在这里开展地下活动。窑洞虽不大,但有多个套间,兼具警卫、医疗、印刷、开会、休息等功能。其中,窑洞里东向的那间医疗室,既是救扶伤员的卫生室,又是发行中共《新华日报》的印刷室。窑洞里北向的第一个套间的墙角,是当年为应对敌人突袭留下的地道口。
旅旧址与中共汾南中心县委旧址,只有一墙之隔。年,稷王山周围的万泉、稷山、安邑等县均成立了人民抗日武装队。年9月至12月,9个县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联合被改编为政卫一支队,并于年7月改变为晋绥新军政卫第旅,下辖3个团和两个游击队,共余人。当时,孙定国任旅长。年5月,随着战局发展实行精兵简政,旅改称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之后发展为第五分区、二十分区,是晋南大地上一支响当当的英雄部队。
穿过旅旧址侧门,就是万泉抗日游击队旧址。窑洞内墙上,一字排开、整齐悬挂的子弹袋、刺刀、飞镖、手榴弹等战斗装备,让人感慨万千。当年,担任汾南游击队大队长的是解店镇北张户村人王斌。他于年开始秘密工作,在稷王山下发展游击队员多人,配合太岳军区多次击退敌军进攻。年,因叛徒告密,王斌在西村乡南仁村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出了训练场,记者一行来到原万泉县委党校。“放下书包就学习,拿起枪杆就打仗”——党校训练场院的标语重现当年士气。党校西边的窑洞是教研室,用于校长和教员备课;北边的窑洞是教室和食堂。党校门口长7.1米的巨幅党旗,让人不禁驻足,热血沸腾。
在往回折返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几乎每家门前都张贴着“家风家训”。
村容好,民风正,产业兴。上义村8个居民组,余户近口人;耕地余亩,沟坡林地亩。近年来,该村几经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以种植中药材、养殖猪和鸡为主导产业。其中,黄芩、丹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余亩。
“村里有两个养猪厂,一个是村民贾晓强个人投资的瑞昌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存栏生猪近头。”贾伟峰说,“另一个是去年投资建设的慧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安装刮粪机等设备,预计9月投产后,存栏生猪余头。”
上义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正对面是原小学旧址,如今是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有十多位老人在灶上吃饭。临近午饭,村民吴彩红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她说:“今天的午饭是凉拌白萝卜丝粉条、西红柿鸡蛋炒面。”
“我今年82岁了,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村里年开办老年灶后,我第一个报名,一天5元钱,既方便还实惠。”早早赶来吃饭的五保户老人吴春锁笑呵呵地说,“关键是,这里人多热闹能谝家常。我孤苦一辈子了,一来这里心里就很热乎。”
缘义而起,因红而兴。上义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定万紫千红!(记者杨红义张晓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