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堂大佛
小时候学习到成语时,觉得是学习最有意思的时候。因为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形成的故事或出处。对于那些中国上古传说中的成语如:女娲补天、抟土造人、伏羲画卦、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就更想知道个究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才知道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很多上古传说都是这里出现的,自然这些上古传说中的成语,如上面提到的也都是出自山西的。现在这些传说还有地名与遗址与之对应。相应引发了去旅游的愿望。在山西沿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带,有关这些传说的遗迹十分密集,晋南一带就有洪洞县侯村的女娲陵,吉县柿子滩女娲造人补天的岩画,人祖山山顶供奉着伏羲与女娲二神像的人祖庙,万荣县汾阴脽上女娲抟黄土造人处,长治市天台山的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市浮山北谷的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黎城县广志山的女娲足迹所至的娲皇庙。
在这些遗址常常想,女娲“抟黄土为人”,因而与伏羲并称为人之始祖。在古代中国,解决了人类起源的命题。在国外不同的民族,对于这个人类如何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这种传说和宗教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宗教的一个教育体系。中国本土的道教供奉有女娲、伏羲。外来的宗教在中国传播,和中国的信仰又该如何融合呢?
太原土堂的净因寺对这个给出了一个思路。明代《太原府志》记载:“土堂寺在城西北40里刘村。金泰和五年建(年),旧名‘净因寺’内有土洞殊高敞,名土堂,有大佛像”,民间有传说始建于汉。寺院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有两进院落。这个清幽别致的古刹也是傅山隐居读书之所。“土堂大佛”或曰“土堂怪柏”亦为“太原八景”之一。寺内有大佛阁。为土窑洞,高约10米,宽7米,深26米,洞周砖砌,洞前建单坡重檐歇山顶楼阁,琉璃剪边。阁内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大佛结跏趺坐,两手叠压,双目微闭,额部宽广,鼻梁高致,双耳达肩,宝相庄严,两肩有披衣,衣纹流畅,背光完整。据考古学家测算,大佛应始建于金代,距今约年历史,为僧人依山雕琢。关于土堂大佛的来历,阁前的石碑记载了本地故事传说。原来这里是悬崖绝壁,周围荒无人烟,每天有一位牧童来放羊,总能暗暗听到一股传音“放我出来”、“放我出来”,牧童四下里观望,却空无一人。这天,牧童把这事情透露给一位樵夫,两人相约来到此处。从悬崖缝隙向里望时,正巧声音响起,就随口答到“出来就出来嘛,成天喊什么?”。紧接着,就看到周边暮云压下,两人躲的远远地,只听得一声巨响,万丈悬崖崩裂开来,中间金光闪烁。待金光褪去,大佛显露真容,而牧童和樵夫却从此消失,无影无踪。后来,周边的村民们慕名而来,在这里建起了佛堂,由土佛而土堂,村民逐渐聚居,土堂村由此形成。
佛教传入我国,逐渐与传统文化融合。上古传说的人类由女娲“抟黄土为人”。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地的基本要素。土代表着大地。女娲抟土加水成泥,“抟黄土为人”。人的骨肉躯干来源于土,终归于土。人从地里生,地里长,和万物一样。《道德经》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为母性,代表着孕育、生长、深厚、承载。传统的信仰如此,外来的佛教亦融合为如此。佛祖的出现和女娲的化生万物一样,也离不开大地,离不开黄土。
无独有偶,在太原市的南边,清徐县城西北十余里都沟村山崖之下,有一座岩香寺,寺内有千佛洞石窟。窟门为长方形,高1.5米,宽1米,窟内面阔7米,进深3.6米,高4米,呈马蹄形。窟内正中存摩崖石刻造像一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余。袒胸宽衣,形态自若肃穆,金光灿灿。两侧各有侍佛一尊(右侍佛早废),体态窈窕、衣纹飘逸的侍女像各立两旁。组成9尊一铺的“华严三圣”格局。窟壁四周布满小佛龛余尊。随着寺庙的修复,千佛洞石窟在外面加装了防盗门,不再任人参观。当地传说很早以前,都沟村北有一牧童每天起早贪黑上山放牧,有一天,当牧童赶着羊群回家路过此地时,听到山里有人在向他问话:“洞门洞门几时开?”牧童非常惊奇,又不知该回答什么为好,也就没有答理。当晚回到家中,便给他媳妇讲了一遍,小媳妇听这事新鲜,便不假思索地对丈夫说:“明天再问你时,就说现在就开,看他还有什么说的!”第二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牧童照常赶着羊群上山放羊,路过山崖时,像往常一样,山里头又有人问他:“洞门洞门几时开?”这一次,牧童大声答道:“现在就开。”谁知话音刚落,轰隆一声,对面的山壁塌了下来,牧童和羊一下子被岩石砸在里面。而一座金碧辉煌的千佛洞塌露了出来。看着千佛洞,听着这个传说,不由得想起盘古开天时的“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太原市南北,相距百里之遥的两个寺庙。在佛像的建设和雕塑上以相似的两个传说完成了寺庙的建造成因,与上古的传说相对应,赋予了寺庙传奇的色彩。
佛教传入我国,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但仍然在我国得到了传播并发扬光大。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外来文化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被中华文明吸纳掉其精华,而弃掉其糟粕,融合在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
太原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处,这两种文化的互相冲撞使的这片土地上产生的黄河文化吸取了更多地精华。对于外来的宗教亦是如此。
在金代,黄河以北的统治者是游牧文化的女真族,女真人信仰萨满教。晋阳先民在建造这两个寺庙时,尽管是在我国传播近千年并发扬光大了的佛教。但是传统的本土信仰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晋阳先民的脑海中。在建造过程中,先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意识深处的传统的东西融合在佛教之中。由此在初创之时,就将中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等潜移默化的与寺庙联系在一起,将佛教的传播以本土化的形式完成。让乡民自觉的接受这种外来宗教,并自觉的传播。时隔千年,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初创时期的震撼。
立于庙前,为古晋阳睿智的先民所折服,我们面对大佛,双手合十,祭拜大佛之后,祭拜我们晋阳的先民,在千年之前,女真族严酷的统治下,能将外来文明与中华文明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之幸,是后人之幸。
作者:王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