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建岗搣锭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乌鲁木齐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60104/4753314.html

李建岗,年生,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偏店村人。闫景中学毕业。曾当过教师,后担任多年村干部直至村委会主任。爱好文学,喜欢写写画画。5篇万荣笑话剧收入《万荣笑话剧作集》,其中《羊肉热锅》获运城市参赛作品三等奖。

编者按:“搣锭儿”,当地方言叫“miatietie”,后一个“tie”是儿化音,读轻声。准确的解释就是“校正锭儿”。“搣”,用手扳,也有摩挲的意思。“锭儿”,纺纱机上绕线的机件。作者是个大能人,十八般武艺,什么都会。单就文字功力来说,从不啰嗦,绝无赘语。开合有序,衔接自如。一千多字的文章就把“搣锭儿”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只可惜,社会的进步使这种近似于小炉匠的手艺成了历史,若不然,他一定会在央视“名人面对面”栏目出镜的。(本刊编辑:孙爱国)

展纸提笔,作难了,未曾想到笔径险峻。大虎小虎呲牙咧嘴拦路,只能厚着脸皮学武松,虽未致虎于死地,终跌撞着走出了“景阳冈”!

大虎,“搣”字咋写?小虎,“锭”字咋书?查字典,既无“mia”音,又无“tie”字!姑且用汉语拼音字母代替。

先说“tie”。小时穿戴纯土布,土布全凭母亲织。织布先纺线,线儿绕成穗子。穗子中间一铁棒,两头尖,似筷粗,一头旋镙纹。摇动纺车,"米”字空心大轮通过一根细绳带动“锭儿”转动,先前搓好的棉花条在飞速转动的“锭儿”尖拧劲成线,随着母亲右手的三摇一顿,左手的一起一落,拉在左侧身后的棉条线儿便缠绕在“锭儿”上成了穗子。穗子再经“拐”,“浆”,编“经”,制“纬”等多种工序才可上机织布。

再说“mia”,万荣当地方言。即把歪、弓、“三圪料”的不直细棍、细棒、细条弄端、弄直、弄同心。在这里,我不能不佩服方言的丰富和多彩,“mia”还真是绞尽脑汁,找不出一个准确表达词意的字来,只好用“弄”。

那时家家织布,户户纺线。夏日晚上,屋里闷热,村头、巷口、门前、树下等空闲、干净地儿,姑娘、媳妇,或一字儿摆开,或围圈席地而坐,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抽着线儿,身子前倾后仰、左扭右摆,“嗡嗡嗡”的纺线声响成一片,说笑声此起彼伏。蛐蛐“叽叽”叫,蚂蚱“咋咋”鸣。一幕温馨婉约的乡间农妇纺绩舞蹈诗。冬时,烧热炕头,摆开战场,摇动纺车,口哼小曲,线儿从手中细细抽出,穗子在转动中渐渐长大,打鼾的丈夫从被窝伸出了胳膊,熟睡的儿女脸蛋上绽开红晕。心里憧憬着美好,忘了时间,忘了疲劳,越纺越来精神。

“锭”儿很细,不小心磕了碰了掉了摔了就不同心了,快速转动,“锭”尖摇摆,纺不成了。于是,民间就洐生出一种服务性的活计:“搣锭儿”。

“锭”儿不好“搣”,非人人能为之。不信你试试。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罐!聋子别治成哑子了。首先要有“眼劲”。“眼劲”是天生的,君不见,农人种麦,三百米长的畛子,有人笔直一条线,有人七扭八歪九道弯。夏收装车拨秸子,有人“立个峥”,有人溜了、倒了,这就是眼劲的功夫。其次要有“手劲”。不是劲儿的大与小,而是用力的准和巧。手劲和眼劲相辅相成,劲大了过之,劲小了不及。再就是要有“心力”,即去杂念,不旁骛,全神贯注。以上三点缺一不可,不然弄巧成拙,“越描越黑”。

“搣锭儿”时屏气静心,一手捏住“锭儿”没有“皮垫”的一头,另一头放在另一掌心中央,转动“锭”儿,目不转睛,发现“病”处止转,手指捏稳,使心力到指尖,眼力到"锭”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用力,宁轻勿重,一次或数次至转动同心就好了。

最难"搣”的是"三圪料”“锭”,需集中“优势兵力”,先解决小弯,再解决大弯,各个击破,一举全胜。

母亲碰歪了“锭儿”,发愁找谁“搣”。我毛遂自荐,自己来。初生犊儿不怕虎,光屁股撵狼不知羞。母亲不允,我强词夺理、死缠硬磨,三下五除二,竟“瞎狗吃屎,碰着了”般地“搣”端了。母亲喜笑颜开,夸我能干。我荣耀至极,手舞足蹈,一蹦几尺高。后来母亲“舌头底下没压住米”,左邻右舍,巷里巷外,妇孺皆知了。我那时还念三年级,每每放学回来,家里总放着别人送来的歪歪“锭儿”,有的竟歪成一张弓,我总能让大婶大嫂们满意。大婶大嫂对我夸赞不已,有的还顺便捎来几个桃、杏、核桃、大枣之类的果品。印象最深的是东巷瑞太妈,不记得给“搣”了多少次,也不记得吃了多少回。

这项义务工作一直为乡亲们干了好多年,至今想起还有那么点成就感。

如今,不穿土布不纺线,“搣锭儿”也就成了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锭儿”为何物了。需要记住的是,我们过去之所以能蔽体御寒,“锭儿”功不可没。若建个农织文明博物馆,“锭儿”一定要摆在显著位置。

年12月18日于万荣偏店

点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