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又是一年高考季!

上下班必经的万荣中学是一处考点,门口两侧拉起了警戒线,一拨一拨考生正走进考点大门,有的步履匆忙,有的不慌不忙。再看看站在线外的家长们,有县城附近的,有从边远村庄赶来的,一个个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目送着孩子。一边是父母眼巴巴的祈愿,一边是孩子没好气的埋怨:“你们来又不顶什么事儿,我考又不是你考!”家长们多少有些尴尬:“嘿嘿,这娃,爸妈在家里也是闲着,没事就来看看!”有些家长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紧张,做完了要好好检查哦!”恨不得自己能生出一双法眼,立马赐给孩子无敌的智慧能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我家孩子今年读高二,呵呵,也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我会是个什么心情?

高考不知牵动着多少人的心,真是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就这样走着、看着、听着、想着,唉,忽然觉得时光过得可真快!距离我的高中、我的高考一晃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回想起那段岁月,酸甜苦辣便涌上心头。

我的高中总共上了四年,辗转三所学校,参加了三次高考。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自然山村的普通农家,体瘦身弱,吃不消犁耧耙耱;性不聪灵,学不精数理化英。小学在家门口就读,一间教室两个年级,复式教学,一个班就三、四个学生,小学毕业后十一、二岁的我背上馍布袋,爬着羊肠路翻越沟壑去了三文初中寄宿学习。听妹妹说,奶奶看我那么小就只身离家,揪心得好几天都没吃下饭。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业成绩一直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档次。因长辈亲友“跳出农门、改换门庭”的指望和自己想走出山沟的梦想,我连续参加过两年中考,虽鼓足了劲儿,最终都因相差二十多分,望不见中师、中专的门槛。那时,只要考上中师、中专,毕业一定会分配公干,就稳稳端上了“铁饭碗”。为此,好多农家子弟拼死拼活,屡败屡战,甚至八年抗战。我才智平庸而且对学过的课本还不喜欢反复,若再复读,我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第二年中考失利后,我坚决请求父母转战高中,并保证一定努力考上大学。凭当时的分数,我上不了省重点万荣中学,便就近选择了距家十余华里位于汉薛镇东景村的汉薛中学。

真是时运不济!汉薛中学并没有让我看到走近大学的希望,倒却亲历了她走向衰落的历史。一九八八年以前,汉薛中学在全县五所高中也较有名气,拥有一批市、县挂号的名师,教学质量也不错。可能是地处乡村区位不优越的缘故,一九八九年,也就是我升高二那年,一大批些学生陆续转向城区学校,一些老师也想办法外调,有的则跳槽转岗。我高一时,全校还有师生二百余人。升高二后,全校师生锐减到了两位数。那一届文理各只一个班,我们文科班只剩下六名学生坚守,理科班也不足二十人,学校的操场也变成了庄稼地。真切感到衰草斜阳、无处话凄凉的境况。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业不好、转学无门的学生来说,真是无奈加失望。现在回味起来,其实那两年我们承受着空虚和焦虑,却收获了充实和快乐,算是一段特别的回忆。说空虚、焦虑,是因为校方回天无力也拿学校的突然衰落没办法,我们学生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整日虚度光阴,不求学业上进,记得高一统考我数理化从来没有及格过,甚至有一次数学才十几分。这样下去怎么对得起起早贪黑口挪肚攒供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确实很茫然。说充实、快乐,是因为学校为了维持局面,实行了贴近生活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开设了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等实用课程。一位姓秦的老师教我们农业,让我们知道了修剪果树的“”型;王校医教我们卫生保健,让我们懂得了简单的中医按摩和针灸,我们那时都买了中医银针在自己的穴位上刺探。教我们数学的范老师笛子吹得好,我们好多同学买了竹笛跟他学哨笛。班主任解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常给我们讲做人道理,教我们艺术鉴赏等等。还有我们几个喜欢文学的,凑在一起办起了《劲草》文学社,我负责刻写蜡版,油印《劲草》小报。严冬时节,屈指可数的几名学生坐在空冷的教室里,更显得寒碜。于是我们干脆挤在老师的办公室,围坐在火炉旁上课。这样的课堂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和老师没有了距离,名副其实的小班研讨、快乐教学。课余时间,我们几个学生便跑到教室前的无水池塘底,在干枯的茅草地上或坐、或卧,沐浴着暖阳谈天说地。那种境况下的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一点学习的压力,互相之间不比分数的高低,也不必要比考试排名的前后,没心没肺的自然成长着。就这样,我度过了轻松的高一、二日子,也结束了我快乐的汉薛中学生活。

通化中学是我高中学习的第二站,她陪伴我捱过了卧薪尝胆般的高三时光。为什么我汉薛中学求学经历终结于高二,为什么我高三要转学通化。这里有一个客观原因。一九九零年秋季,待我们要升高三的时候,汉薛中学宣布当年不设高三年级,并指出两条路让我们选择。一是走,自找出路,转学;二是留,留下来跟着下一届学生在高二再蹲上一年。我不想重复高二,当然选择了走。要走向何处?我觉得没脸和父母商量,也不敢面对他们的眼睛。因为心灵深处的人性警醒我,不求上进饱食终日是对父母养育和指望的无耻作践。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要考上大学,最关键就是高一二两年,高三只是综合复习。高一二学了个羊毛蛋,幻想高三能考上大学,狗都会出角!自己的路自己走。我通过汉薛中学带我们英语的田老师的介绍,没有向父母辞行只身搭乘客车来到通化,经通化中学丁老师的引荐,我成了该校高三文科班六十名学子中的一员。转学六、七十华里外的通化,远离家乡,我或多或少有对自己不自信、对前途渺茫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意思,算是逃避吧!通化中学的文科当时名气较大,虽也地处乡村,外地慕名而至的学生不少,教室都是满员。因到校迟,又是外地转来,我挤坐在了教室后排。到这里后发现,同学们不像我们以前那样“不务正业”,都怀揣梦想埋头苦学,前后桌和左右手鲜有交流,更有甚者同学一年没说过一句话。正因为这样,我才渐渐找到了备考大学的氛围和感觉。怎奈自己高一二落下的知识太多、基础太差,虽然各科老师都是名师,他们在讲台上讲的精彩绝伦,我却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快一个学期过去了,进步甚微。一想到第二年高考,就心急火燎,甚至有时怀疑,我是不是块考大学的料?!想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父母,看着班主任谢老师在教室后面黑板写的“笨鸟先飞早入林”的激励话语,我暗地里发誓一定要发愤学习,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退缩!为此,我在语文课本封底抄写下蒲松龄的励志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勉励自己要“卧薪尝胆”苦读高三。因为学校离家较远,往返要转乘两三次车花费好几个小时,汉薛到我家还不通车,还得走十华里的山坡路,极不方便。索性除了春节、清明节,其他节假日和周末我都不回家,待在学校深居简出面壁苦读。当时,学校的食宿也十分简陋,宿舍里是实圪垯土炕,条件艰苦,光线昏暗。外人听来可能不会相信,我们那个宿舍是建在坟茔之上的。同宿舍的同学提前没给我说过,我是在清明节后返回学校一推开宿舍门看到炕上、地面上祭奠烧的纸灰才晓得的。场面惊悚瘆人。直佩服他们那种忘我的求学精神,真是连*都不怕!“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高考备考的最关键阶段,我这只“笨鸟”正准备起飞,却因一次伤病折翅掉链子了。那是一九九一年四、五月份,离高考也就两个月了,进入综合复习攻坚期。各科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猜题押宝,讲练查纠,这对我这个基础不牢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偏偏一天晚上下自习,因为走路不小心右脚狠狠的崴了一下,当时没当一回事儿,强忍着走回到住处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才发现,伤脚肿得像冬瓜一样,圆溜溜青紫紫的,手指一按一个坑儿,起身脚一往下垂就痛得我直咬牙,更不要说下地走路了。在同学的帮助下,送我去了通化卫生院拍片检查,好在骨头无大碍,医生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跌打丸和消炎药后,我无助地回到宿舍,也不敢通知父母免得他们担忧。就这样在硬梆梆的土炕上孤寂地坐卧了一个月,每天就是忍痛、吃药、看着一份份综合训练题发呆,切切实实体验了一番“卧薪尝胆”,但却泄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底气,束手就擒地等着高考日子一天一天地逼近。

付出和回报正常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我心里清楚,自己高中三年并没有付出多少,高考失利,一定在情理之中。一九九一年的高考,我所在的考点是县城城关一中。可以说,当时面对考卷我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地作答的,自己对知识没有准确的把握,心里根本没有底儿。只能自我安慰,权当这次高考是一次“试水”吧。不抱希望,就不会有失望。果真,我的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落榜,三百六十多分,相差大学录取线七、八十分。父母对孩子永远都是包容。听闻他们用三年辛劳和投资换来的我那可怜的分数,父母没有责怪。倒是妹妹的一个选择,刺疼了我的心灵,让我无地自容,使我至今纠结在心。我高三时,妹妹在汉薛初中上初三,也是毕业班。邻里都说妹妹比我学习好,争取考个中师或中专。我也希望妹妹能跳出农门,中考前曾从通化镇书店选购了一些复习资料邮寄给妹妹。岂不知那时妹妹已放弃报考,辍学回家,帮父母干起了农活。因为长期没回家,知晓这个消息已经是我高考之后的事情了。想劝说妹妹参加中考已经错过报名时间无计可施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觉得欠妹妹一个无法偿还的情,一定是懂事的妹妹看到家里条件艰苦,辛劳的父母难以承受两个孩子的学杂费,为了成全我,而自己选择了放弃。我如果不考大学,既对不起父母,也会辜负妹妹的一片苦心!所以我必须复读!

万荣中学是省重点高中,师资和教学质量全市前列、全县一流。只要听对方说是自己是万荣中学的学生,我们都会表现出羡慕之情。内心深处都觉得,只要有机会成为一名万荣中学学生,一定会很牛。我的第一次高考分数正好够万荣中学复习班的录取分数,因此,我牛气地成为了一名万荣中学学生,开始了我第四年的高中生活。文科复习班班主任恰好是高一在汉薛中学教我们语文的解老师,我习惯也喜欢他的教学。数学施老师是湖南人,虽然操着一口难懂的湖南腔,但是善于讲方法,一题多解,思路清,使我对弱科补差产生了信心。英语也是我的弱科,王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问我,引导我用英语和她对话。其他几科老师的教学也是各领风骚。对学校的好评,对老师的认可,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动力,这些都成为促进我进步的正能量,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出乎意料排班级第四,被学校列为重点生,还面对全班做了经验介绍。滑稽吧!这令我自己都难以置信。其实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底细,考试对我这样基础不牢的学生来说就像博彩,只有运气碰着了,才可能博得个好分数,不可能次次都出彩。果不其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一落千丈,甩至全班五十名之后,几近把尾。根据排名调座位,我坐到了靠窗倒数第二排。这次挫折,并没能影响我的意志,反而有利我坐在这个不显眼的位置潜心钻研、攻克疑难、蓄势赶队,自我感觉良好,也确是在一点一点进步。记得有一次,学校熄灯后,还有我和几位同学在教室点着蜡烛继续熬夜,我因劳累瞌睡,不慎衣袖凑到了烛焰上,呼呼燃烧了起来,被烧醒的我急忙扑打,燃烧的衣袖粘到了手上,烫伤了皮肤。现在想想,感觉那时真是蛮拼的!

算起来我高中四年遭遇过两个例外,第一个就是在汉薛中学的时候高三被取消;第二个就是一九九二年五月份破天荒的一次全省师专提前招生考试。那次考试的具体日子我记不得了,现在在网上也没能查到相关信息。那应该是国家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唯一的一次加考,却让我们幸运地遇上了。我把它称之为我的第二次高考。只看重机会,是一种碰运气的心理。有机会更要有实力。班上学习好的、底气足的就不屑于参加这次考试,因为这次报考是划区招考而且是专科,运城地区内的考生只能报考运城高专。他们的目标最起码是山西大学、山西师大等等这些知名本科院校。而我,毅然决然参加了。我的实力不足,目标比较含糊,能考上运城高专就不错了。最终的结果是,运气没碰着,这次考试因低于录取线十几分又成为了一次“试水”,我的“第二次高考”也失利了。

经一事,长一智。历次练考,数经挫败,总结教训,也让我熟悉和掌握了一些应考技能。很快到了七月的七、八、九号,全国高考的日子。当时,我是抱负着一定的信心却又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的。虽经一年认真复习,收获颇丰,但基础还不是太牢靠,只能自我宽慰再好好碰一下运气吧!考完之后紧接着是估分和填报志愿,我预估分数是四百二、三十分,与上一年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差不多。暗想,这次有可能会“中奖”。那些年,国家为了鼓励报考师范类院校,出台了一条优惠*策:第一志愿报考师范院校的,降低十分录取。这么好的*策,抓住了多好呀!但不知出于什么想法,我*使神差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了非师范院校,只在第二志愿栏里填报了师范类院校,因为我认为自己担当不了一名合格的老师。岂料分数和录取结果公布后,我考了四百三十三分,本科录取线是四百四十一分,若第一志愿填报师范类,降低十分我就可以录取到师范本科。就是因为填报问题,我低一个档次被录取到了山西师大教育系专科班,而与我同是四百三十三分的班上另一位同学被录取到了山西师大历史系本科班。既然已成事实,结果无法更改,只能一声叹息。就是这次不明智的填报,让我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毕业后,为了适应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我只得又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考取本科学历。

不管怎么说,第三次高考让我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实现了跳出农门的梦想,也让自己父母在人前能挺直腰杆。毕竟,那年代,一个几十口人的小山沟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啊!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父母领着我挨家挨户到姑舅姨等亲戚家报喜的场景,他们脸上洋溢着以前我从没有看到过的笑容,远胜他们在农田辛苦耕耘后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那时的父母一定是很开心、很开心的!儿女就是父母的指望。儿女的一点点成功、一丝丝幸福,在父母心里都是无限大的荣光。看到父母高兴,作为儿女也特感欣慰。虽说高中求学四年三校父母很少去看过我,但我知道他们的心时刻牵念着我,每次回家他们第一句话都问我是不是钱花完了,学校吃的怎么样,不说他们累不累急忙就先做好吃的。不管家里经济多紧张,离家前一定会给足我盘缠、学费和生活费,反复叮咛不要操心家里只管专心念书。他们把种地打粮在田地里刨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他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坐车花钱。关乎命运的三次考试,父母虽没有到场陪伴我,但是我能想象得到,父母会因心里的默默祈祷而在田地里劳作不安。就是每次考后回到家,即使我心里没底羞于见人,父母承受的煎熬也并不比我少。妹妹给我讲过这样一个场景,我最后一次高考之后,邻居问我父亲:“孩子考的咋样?”一听这话,父亲便用手搔起了脑勺:“嘿嘿,可知道,考啥样算啥样吧!”其实他心里多么希望儿子考上呀,如我再考不中,他不知会搔掉多少根头发。就像眼前,这一拨一拨考生走向考场前去拼杀,场外的父母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但有哪个心里能淡定得了。大爱无言,感谢父母的默默付出!

人生是有缘由的。如果没有家庭的期望和自己的坚持,我就可能不会奔波三地去读高中,我也就可能没机会去挑战高考获取成功,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份稳定的工作和城里人的生活。一次经历,一次成长。感谢我的高中经历,感谢曾经的高考。人生虽不能千篇一律,但却不可能走回头路。有时会想,如果不经历高中和高考,我的人生不知会是另一番什么景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