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3852.html河南南阳北部,有一个古老的村子,叫周庙村,位于方城县城西北30公里,四里店镇西南12公里处,周庙背靠伏牛山系乔麦山主峰,西接道教名山李郁垛,东望豫南著名旅游景区七峰山,南面有虎头崖山为屏障,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小盆地。
周庙村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人杰地灵,三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耕田植桑,繁衍生息,至今还保留着古蚕桑时代的遗迹和习俗,是豫南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
村名的由来
相传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人类在周庙一带散居,但当时人口稀少,周庙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村落。
据史料明确记载,西周至战国初期,方城县属古缯国的领地范围,古缯国先民不仅以农耕为生,还开辟了在豫南地区种桑养蚕、向其它诸侯国家输送丝织品的辉煌历史,周庙村地处山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成为当时最佳的桑蚕生产基地,直到明、清,乃至建国初期,周庙村还保留着缫丝养蚕的习俗,如今在周庙、小吴庄、灰沟几个村庄四周的坡岭地头,还能看到老桑树和古桑田遗迹,为周庙村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
公元年,朱元璋创建了大明王朝。长达20多年的元末战乱,让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村庄、城邑多为废墟,出现了大片无人地带。由于山西多山,易守难攻,受战争的影响不大,人口损失比较少,因躲避战乱逃往山西者无数,所以天下人口多集中在山西境内。为了疏散人口,振兴大明经济,朱元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策。当时有一部分百姓被迁移到了今天的周庙村境内,他们开荒种地,发展蚕桑,经过岁月的磨合,逐渐和当地人融入在了一起,周庙四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些山西移民当中,有一个姓周的人,由于年代久远,他的名字已无法考证,据说这个人出身官宦世家,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弃官流落民间,被沦为百姓,之后随移民迁至方城四里店周庙定居。周庙地处山区,条件较差,很多百姓的孩子上不起学更不识字,周先生当过官,学识渊博,不但有一肚子的文化,人缘也好,所以,农闲时他就教当地百姓的子女看书识字,当时受益者颇多,周庙一带的百姓们对他都十分尊敬。
天长日久,周先生的名声越来越响,找他教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在当地人的推举下,大家共同出力捐物,为周先生建造了一座学堂,取名叫“书房”,书房的遗址位于现在周庙以南米和杨庄以西处,从此周先生广收学子,教书育人,百姓们和睦相处,种田为乐,“书房”的美名也被传播四方。
当时周庙一带的人们处于散居状态,“周庙”之名还未出现。在汉朝和明朝的时候,国家大力推崇道教,所以在周庙一带兴建了很多庵庙,如周庙庄北的白龙爷庙、庄西的土地庙、螃蟹庙、庄南的黄龙潭庙、庄东的黄庙,最有名的是周庙村东北山中的里庵、二庵(现称板长庵)和三庵(现称孙庵),零落的道庙,代表着当时人类居住过的痕迹,这些庵庙现在都留有遗址,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加,散居的人们逐渐以周庙为中心聚群而住。直到后来周先生创建学堂“书房”,让周庙享誉四方,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对百姓做出功德的周姓先生,就把他的姓和庙联系在了一起,称这个地方为“周庙”,周庙村的名字由此而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年至年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多次屯兵河南,和明朝军队进行了长达9年的混战,再加上河南天灾重重,饥荒遍地,人口剧减,余下的都逃往外省躲避祸乱去了,据传说,周庙一带曾经出现了几十年毫无人烟的罕见现象,成为这个地方历史上人口断带的空白期。
直到清朝初期,国家安定,才有姓徐的外地人来到周庙一带“圈地划山”在此居住了下来,接着有卢姓、户姓、郭姓、张姓、王姓、朱姓、马姓、闫姓等十多姓氏,陆续从全国各地迁移至周庙扎根定居,从此跨越多年的历史,人口越发展越多,直到今天,人口已达2多人。
历史文化厚重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周庙,以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逐渐形成了*治、文化、和人类活动交流的中心,历史上曾涌现出了很多知名的人物和事迹。如民国时期的户寿臣,周庙本地人,时任方城县民团团长,民国时军阀混战,土匪流寇四起,户寿臣带领当地武装,为保护全县百姓的平安作出了杰出贡献。
户寿臣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聘请教师,开办私塾,让穷人的子女都有念书识字的机会,后来他创办的私塾演变为民办“周庙小学”,解放后,在赫万荣等老一辈校长的建设下,周庙小学不断发展扩大。年,周庙村又建立了“周庙初中”,中小学并立,周庙成为四里店西部重要的教学基地,追溯历史,户寿臣当年创办私塾影响后世,他功不可没。
周庙学校,曾享誉四方,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有军队领导、医学博士、工程师、高级教师、教授、*府要员等,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有从周庙学校走出去的人才。
周庙村不仅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社会医疗和农业科研方面,也一直走在社会的最前沿。建国后,周庙就设立了卫生所,并拥有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生产设备,对普通西药和葡萄糖输液品的生产能力,医院的药品供应发挥了很大作用。
年前后,周庙村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策,在村东北的里沟板长庵附近建有“农业科研所”一座,,承担着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试验、繁育和推广,以及养蚕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等,为建国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景名胜
周庙位于伏牛山东麓,为里伏牛山的牛尾之处,青山绿水,风景迷人。巍巍的乔麦山,风景迷人的观花顶,横跨周庙,劳模沟两村的雕雕山,壮观的石龙角、刘秀屯兵谷等,都是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古迹遗址也很多,有螃蟹庙遗址、西坡寨遗址、乔麦山寨遗址、雕雕山寨遗址,三庵遗址(包括里庵、板长庵、孙庵)。三庵遗址源于春秋战国之前,是周庙村东北5公里长的山谷中,所建的三处道庙,是古人类在此居住的象征。
关于二庵,也就是今天的板长庵,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板长庵的山谷深中住着一群尼姑,她们不问尘缘之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官府的人,一把火把庵堂烧了,还把庵堂里的神像石胎砍的砍,砸的砸,最后把这些尼姑全抓走了,到底为何,至今附近的人们也说不清,有人说这些尼姑是农民起义军的人;有人说是皇室后裔,总之是躲在山中避难的,最后被朝廷剿了,更有甚者,说是唐朝时武则天祟尚佛教,对道教极力的反对,刚好板长庵有尼姑触犯了道规,做了伤风败俗的事,官府就趁机毁了道庙。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的尼姑庵遗址和一些留下的残破石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又无人管理,很多有考古价值的石像已被人盗走。
从里庵到三庵(孙庵),是一条约四公里长的峡谷,被称为屯兵谷,相传新朝皇帝王莽即位后,为了剿灭汉光武帝刘秀,从南阳宛城一路追杀刘秀至方城地界,公元23年5月,刘秀带领溃不成军的部队悄悄来到“板长庵”的山谷中躲了起来,王莽四处寻觅不见踪影,只好离去,后来刘秀的军队经过休整,翻谷北上,直捣离此不远的叶县境内,和王莽进行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为后来的东汉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为屯兵谷,在周庙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
从板长庵沿谷底向西约一公里处,在观花顶向下延伸的山头上有一尊擎天石柱斜插空中,大概有三丈余高,状如仰天大炮,又好像一把刺向长空的巨剑,这尊擎天巨柱是由多个石柱相簇而成,虽历经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各个石柱紧密聚合一起屹立在山峰之上,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石龙角的奇石,是当地最惹眼的旅游景观。
此外,周庙村北面的石门沟水库、乔麦山寨等地,风景都十分优美,也是揽胜游玩的好去处。
丰富的资源
周庙地处中原,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气侯在此交界,四季分明;东西两河在杨庄交汇南下,是袁店河的发源地之一;5余亩的山林覆盖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是方城西部著名的木材输出地,和天然红菇采摘地,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生产地。
近年来在周庙附近发现的矿种有10多个,主要有金、银、铁、铅锌、萤石、滑石、大理石等矿藏。孙庵村子附近有古代银矿遗址一处,板长庵附近有金矿遗址一处,和萤石矿坑多处。随着国家《森林法》、《土地法》的不断完善,和四里店镇*府对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高度重视,周庙村这两年乱砍乱伐,乱挖乱采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周庙村土地肥沃,是四里店镇西部有名的产粮大村,随着农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周庙村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如今来到周庙,看到的是:“薄皮核桃满山坡,棵棵树上挂满果”的喜人景象。
年,在周庙村支部书记户东兴的带领下,又留转土地余亩,发展对桑树的种植。这是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东桑西移的战略*策、重塑周庙丝绸之路的历史、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好举措。
美丽富裕的家乡
改革开放以来,在四里店镇*府的正确领导下,周庙村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方面,在周庙小学的基础上,又在双桥建造了一座能容纳上千名学生的联合小学,解决了周围邻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周庙古老的教育历史,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但大幅提高,还实现了道路硬化、庄庄有网络、家家自来水、户户有轿车的生活标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高档电器不再是奢侈品,已成为必须品而普及到每个村民家中,全村呈现出一派富裕景象。
特别是这两年,周庙村在四里店镇*府的领导下,和驻村干部一起努力,全面贯彻和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在**建设、推动精准扶贫、惠民实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路面硬化工程;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两处;杨庄的大型生活超市,为村民的生活日用品供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自然形成的双桥集市,县道穿街而过,便利的交通条件,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资供应和交流中心;村里还成立了舞狮队,广场舞队,业余戏曲队,建立了村级工会组织,已基本达到全村脱贫,走向文明小康生活的标准。
周庙村的发展成果多次受到县、镇*府的表彰,周庙村两委再接再厉,计划在两年之内,把桑树种植面积扩展至一千亩,打造豫西南最大的植桑养蚕基地,继承古丝绸之路的优良传统,让周庙这张名片,走出方城,走向全国,这一计划,得到了四里店镇*委和*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的周庙,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总会响起优美的音乐和欢乐笑声,大家聚在一起或谈心、或跳舞,其乐融融,场面温馨和谐。小小广场,不仅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引导着健康的娱乐方式,也促进了中国新农村的文明之风,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很多村民都说:“现在的农村人吃的好、玩的好,都是*和*府领导的好,感谢*和*府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的时代,让我们周庙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日子!”
今天的周庙,就如一艘大海中的舟船,在*和四里店镇*府的指引下,正乘风破浪,向着美好的未来航行!祝家乡越来越美好!人民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