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十三五”末,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小康最直观的短板。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差距何在?短板如何补齐?今年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集多路记者,历时两个月,深入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江苏、安徽、湖南、贵州等12个省、区,进行实地采访、问卷调查,企图寻访答案。本次调查选取民生关切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教育条件、医疗服务、养老保障等六个分主题。调查针对基层农民和农村干部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份。其中农民问卷份,农村基层干部问卷56份。通过实地的调查、采访和分析,深入了解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当前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建议。一、关于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时间:年5月——年7月调查地点: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江苏、安徽、湖南、贵州等12个省区、24个县(市)、50多个村屯。(见表1.1)调查对象:农民、农村基层干部调查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调查》项目小组
表1.1
农村公共服务调研点情况
省(自治区)
县(市)
乡(镇)
村(屯)
黑龙江省
明水县
兴仁镇
石人村
树人乡
对面城村
崇德镇
合盛村
蓬勃村
青冈县
昌盛乡
群力村
宏伟村
吉林省
和龙市
东城镇
光东村
西城镇
金达莱村
龙城镇
土山子村
龙井市
东盛涌镇
仁化村
智新镇
光新村
河北省
馆陶县
南徐村乡
南徐村
徐村
河套村
肥乡县
肥乡镇
前屯村
毛演堡乡
后屯村
河南省
封丘县
陈固镇
东仲宫村
留光镇
青堆村
鲁岗镇
前岗村
新乡县
七里营镇
八柳树村
山西省
阳曲县
东黄水镇
吉家岗村
西殿村
静乐县
段家寨乡
小集体村
五家庄村
狼儿沟村
陕西省
户县
余下镇
沈家营村
草堂镇
水堡村
武功县
南仁乡
弓家村
兴城村
宁夏自治区
西吉县
将台乡
明荣村
吉强镇
袁河村
彭阳县
白阳镇
南山村
甘肃省
静宁县
城川乡
高湾村
会宁县
丁家沟乡
马岔村
江苏省
泗阳县
卢集镇
郝桥村
张家圩镇
树强村
来安街道
同兴村
徐州市
(铜山区)
汉王镇
西紫村
伊庄镇
倪园村
安徽省
来安县
杨郢乡
高郢村
施官镇
西武村
固镇县
任桥镇
桥东村
连城镇
浍南村
湖南省
溆浦县
低庄镇
低庄村
牌子田村
观音阁镇
浆池湾村
长沙县
开慧镇
锡福村
葛家山村
福临镇
福临铺社区
泉塘街道
泉塘社区
贵州省
惠水县
好花红镇
好花红村
白鸟河镇
涟江街道
牌楼村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从性别上看,受访农民男性占到61%,女性占到39%。从年龄上看,受访者平均年龄49.8岁。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其中30-40岁占到18%,40-50岁占到22%;50-60岁和60-70岁各占20%。受访农村干部中,男性占82%,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见图2.1和2.2)
图2.1受访农民性别比例
图2.2受访农民的年龄分布
从受教育程度看,受访农民的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接受初中教育的最多,占42%;其次是高中或者中专,达到26%;小学学历占19%。受访农村干部超过七成是高中或者大专以上学历。(见图2.3)
图2.3受访农民的教育程度
从身体状况看,受访者的健康状况与年龄关系密切。有60%的受访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有14%认为自己身体不太好。(见图2.4)
图2.4受访农民的身体状况
(二)受访者的职业收入情况
受访对象的职业分布以务农为主。有49%的受访者从事农业生产,26%是兼业农民,农忙务工,农闲打工(见图2.5)。从收入平均值看,受访者的平均年收入达到元。具体来看,在本地从事非农工作的人群收入最高,但标准差也最大,说明本地务工人群的收入差距比较大。本地务农者收入其次,标准差比较小,表明这一人群收入不高,但是彼此之间收入差距不大(见图2.6)。
图2.5受访农民职业分布情况
图2.6受访农民平均收入分析
三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江苏、安徽、湖南、贵州等12个省区、24县(市)、43个乡镇、52个村屯进行的实地调查,分别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教育条件、医疗服务、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全面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
1、农村交通网络物流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98.95%的乡镇和93.32%的建制村通了客运班车,绝大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乘坐客运班车。调查中,有80%的受访村民表示出门进城很方便(见图3.1),有61%的受访者表示村里修了水泥路或者柏油路(见图3.2)。
图3.1您觉得村里人出门进城方便吗?
图3.2您所在村庄的路面是
/p>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尽管大部分村通了公共汽车,但是只有一半受访者会选择搭乘公共汽车进城办事(见图3.3),主要原因是公共汽车线路太少,数量太少。只有56%的受访农民表示,村里每天有三趟以上的公交车;有20%的受访村民表示,村里没有公交车。(见图3.4)
图3.3您或您的家人如果进城办事,一般会选择:
图3.4村里的公共汽车一天有几趟: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农村地域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居民安全便捷经济的出行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运输服务水平和能力仍显不足。
建议一方面借鉴滴滴模式,发展农村“滴滴服务”,增强运力,准许微型客车参与营运;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逐步构建覆盖农村所有集镇、重点区域、重要路段的客运网络;同时,推行优惠*策,给予财*补贴,将公共财*向农村倾斜。
2、电子商务初具规模,物流成为最大瓶颈
要想富,多修路。无论是农村公路,还是信息高速路。目前,我国大约有5万个行*村仍未通宽带。这些村基本上是位置相对偏远、经济比较落后、居民消费能力较低的地区。
通了宽带的村庄,仍有一半左右的受访者平时不上网。调查显示,手机是农民上网的主要工具,受访者中有67%表示用手机上网。(见图3.5)
图3.5您平时通过哪种方式上网?
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状况,是农民是否上网的决定性因素。不上网的受访者中,有67%是因为不懂网络知识,有16%是因为宽带费用太高,有10%的受访者是因为没通宽带或者宽带不稳定(见图3.6)。
随着光纤入户改造的推进,到年底,4G网络将全面覆盖乡村,80%以上的行*村将实现“光纤进村”,届时网络掉线、网速慢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图3.6您不上网的原因是:
互联网正在向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蔓延。农业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教会农民用手机上网,这一目标正在实现。调查中,有75%的村干部表示,村里或者乡镇有关于使用互联网的培训(见图3.7)。
有一半的受访村干部表示,互联网已经应用于电子村务、便民服务和电子农务等方面。有72%的受访村干部表示,村里有村民开网店卖农产品(见图3.8)。
图3.7村里或者乡镇是否组织过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培训?
图3.8村里是否有村民利用互联网创业,比如开网店卖农产品?
网上购物,对农村居民来说,并非“鼠标一点”那么轻松。物流是最大瓶颈。设在村里的电商服务站是村民们实现网上购物的主要场所。调查中,有67%的受访者身边没有电商服务站(见图3.9)。只有一成多的受访村民表示,可以在村快递点或者邮局收寄信件包裹;而更多的村民要到乡镇或者更远的县城取快递,这是农村居民网上购物必须面对的无奈(见图3.10)。
图3.9您的村庄里是否有京东、淘宝代购店或者服务站?
图3.10您邮寄信件或者包裹主要通过:
记者调查发现,农产品进城的“上行”电商通道,也受到交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制约。农村交通条件较差,村民居住分散,快递公司的配送业务一般只做到乡镇。村一级的物流量不足以支撑其配送方式,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农村冷链物流缺乏,也导致生鲜农产品不能走得更远。
(二)农村人居环境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一般满意,只有15%村民明确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垃圾乱丢、农药化肥生产垃圾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见图3.11)。
图3.11您觉得村里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养殖业污染成为威胁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调查中,有55%的受访者表示,养殖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见图3.12)。
图3.12您畜禽养殖的废水怎样排放?
农村垃圾回收和处理仍处在粗放阶段。调查显示,只有65%的受访者表示,会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和垃圾站;17%的受访者会随意丢弃垃圾,1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自家焚烧,这样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见图3.13)。
图3.13您平时生活垃圾都怎样处理?
针对农村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垃圾随意丢弃、焚烧,一方面是因为垃圾处理设施和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现有的垃圾回收设施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见图3.14);另一方面,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卫生意识有待提高(见图3.15)。
图3.14目前村里的垃圾处理设施是否能满足村民的需要?
图3.15您认为,目前村里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人手不够、资金不足是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现实难题。调查显示,有70%的村民表示村里有保洁员专门负责清运垃圾;但是,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村子能做到垃圾每天清理,更多的村庄是3天甚至一个星期才清理一次(见图3.16)。
图3.16您的村里是否有保洁员负责收集垃圾?
改水改厕事关农村民生。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受访村民村里通了自来水,有21%的村民要自建压水井。少数地方的饮水安全存在问题,5%左右的受访农民表示,饮水仍要靠河溪地表水、窖藏水或者打深井。(见图3.17)
图3.17您家的饮用水主要来源:
农民对集中供水满意度不高。有三到四成受访者对集中供水水质不满意。除了有异味、有杂质,农村自来水服务跟不上、收费不合理,是村民们吐槽的主要原因(见图3.18)。
图3.18如果您对使用自来水不满意,原因是:
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但是使用率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农民家中仍在使用旱厕。这其中,有42%的农民有改造厕所的意愿,但苦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改造难度大。采访中,还有一部分受访村民因为卫生厕所费水重新用起了旱厕。“厕所革命”任重道远(见图3.19)。
图3.19如果您家里用的是旱厕,您是否有改造的打算?
2、人居环境治理,面临人、资金和技术“三道坎”
调查显示,有超过四成的村民,会将生产和生活垃圾混合堆放(见图3.20)。不论是改水改厕,还是污水垃圾处理,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
图3.20您村里生活和生产垃圾是放在一起吗?
污水处理在很多地方是空白。调查中,超过7成的村庄没有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有4%的受访地区,污水处理设备没有专人管理维护,成了摆设,让人痛心。(见图3.21)
图3.21村里是否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站?
乡村美化既要看面子,更要重里子。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至少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到年,90%以上行*村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目前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可见,污水治理尤其任重道远。
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有符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技术支撑。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厕所改造技术不成熟,有的农民家中建有卫生厕所却不愿使用;有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站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的,在农村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对此,受访村干部建议,要尽快建立村镇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机制,比如与邻村合作,由县域集中管理运行等等。(见图3.22)
图3.22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和邻村合作建设环卫设施?
(三)农村教育条件
1、教育条件现状
乡村小学是乡村传播知识的第一站。有45%的受访农民家庭附近没有村小学或者教学点,孩子无法就近上学(见图3.23)。其中,73%的受访村民回答,最近的学校或者教学点在3公里以外的邻村或者乡镇。要实现“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仍需努力(见图3.24)。
图3.23您所在的村庄是否有村小学或者教学点?
图3.24如果村里没有小学,距离您家最近的小学或者教学点在:
调查显示,24%的受访者表示村里有孩子辍学现象。造成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此外,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也造成了部分孩子辍学(见图3.25和图3.26)。
图3.25据您了解,村里是否有孩子辍学?
图3.26如果村里有孩子辍学,原因是:
专业教师仍是农村素质教育的短板。调查中,只有45%的村小学有专门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老师。未来教育的天平还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见图3.27)
图3.27您所在村庄的小学有专门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老师吗?
乡村教师队伍中年轻面孔正在逐步增多。调查中,学校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占34%;有将近一半的学校,年轻教师与和老教师数量旗鼓相当(见图3.28)。
图3.28您所在村庄的村小学老师的年龄总体情况是:
关于目前农村学校亟待改善的问题,认为要提高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受访对象最多,超过了六成;其次是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改革教学内容(见图3.29)。
乡村小学为什么吸引不来年轻教师?调查显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其次是福利待遇和保障跟不上(见图3.30)。
图3.29您认为,您村里的学校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多选)
图3.30如果没有年轻教师,或者年轻教师越来越少,您认为原因是: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根据规划,年,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室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孩子要享受到免费的信息化服务。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存在差距,教育信息化水平仍不均衡。调查中,57%的受访者回答,所在村的村小学有电脑和互联网设备;26%的受访者认为,村小学的信息化设备不配套,利用率不高(见图3.31)。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乡村学校依然是“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耗费巨资购置的无线网和多媒体设备,因为老师个人能力和配套教学内容缺失,变成了摆设。
采访中有专家建议,教育经费和师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应该尽快建立适应农村小规模学校要求的*策性标准,不应该简单地以城市学校为参照,更不能滥用“比过去好就行”的相对标准。
图3.31您所在村的村小学是否有电脑、互联网等设备?
(四)农村文化建设
1、文化设施现状
希望的田野亟待文化的滋润。决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居民平时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看电视听广播、看演出、上网和打麻将(见图3.32)。
图3.32您的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
村文化室没有实现全覆盖。有37%的受访村民表示,村里没有文体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见图3.33)。只有17%的受访村民说,村里每个月都有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只有节假日、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文艺演出(见图3.34)。
图3.33村里有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图3.34村里一年有几次文化娱乐活动?
农民对身边文化活动内容满意度不高,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满意,近3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满意(见图3.35)。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由村委会或者村民组织,13%的受访者表示,村里没人组织文化活动(见图3.36)。
图3.35您对农村的文化活动内容满意吗?
图3.36村里的文化体育活动由谁组织?
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村干部有苦衷。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难在哪里?43%的受访村干部回答,难在“留守人数少,不好组织活动”;23%的受访村干部认为,难在“缺少场地和演员”。超过六成的受访村干部承认,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资金(见图3.37)。
图3.37你认为村里组织文化活动难在哪?
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农村依旧是短板。调查显示,有42%受访者身边没有像城里一样的社区体育健身器材(见图38)。已经安装的健身器材,有27%出现了陈旧破损的情况(见图39)。
图3.38村里是否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器材?
图3.39村里体育健身器材的质量情况?
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难度。需要进一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全民健身的城乡差距是什么?36%的受访村民认为,每天干农活太累,没有精力进行体育锻炼;32%的受访者认为,缺少场地和器材;18%的受访者认为,差距主要来自意识和观念(见图3.40)。
图3.40在“全民健身”方面,农民和城里人的差距在哪里?
2、农村文化建设要“软硬兼修”,提升服务能力
我国提出到年,所有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基本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但是有数据显示,截至年10月,全国县级文化馆网站开通率为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