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华夏之都,聆听中国故事第二期古中 [复制链接]

1#

国家一级播音员马德泉老师

带您走进华夏之都文化公园

聆听“这里最早叫中国”的故事

第二期

《古中国的衍生发展》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运城盐池情景地。它是根据运城盐池等比例微缩建设而成。其中的七个小岛,代表着盐池七种不同的颜色,又称七彩盐湖。

这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盐池的题名。石刻的背面,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盐池赋》。

运城盐池是华夏古老文明的“产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圣地。运城盐池是由于上古造山运动地壳变化、中条山出现断裂而形成的古老湖泊,已有多万年的历史,蕴藏丰富的食盐、硫酸钠等宝藏。盐池神奇之处在于,能够借助天然风力和日光照射,自然结晶生成食盐。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已有余年的开采历史。早在远古时期,盐池周边就成为先民们获取食盐的聚集地。运城盐池也就成为中华三位帝祖炎帝、黄帝、蚩尤为争夺盐池资源而发生的阪泉、涿鹿大战处。黄帝的名相、指南车的发明者风后故里,就在现在的运城解州城东的社东村。这些远古华夏部落间的开疆拓土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史前的第一次大融合。以至于其后的尧舜禹三位圣祖,也是围绕运城盐池而建都。盐池周边至今还保留有蚩尤故城蚩尤村、蚩尤陵、蚩尤部族生活的五龙(黎)山等文化遗址遗迹。炎帝、黄帝、蚩尤被尊奉为中华三帝祖,河东运城则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海光亭楹联:

“海光一色盐堆雪;智慧千秋古到今。”赵根成联;梁锋书。

“煮海卧云天行其健;阜财解愠神佑吾民”张丹薇联;宋永胜书。

中华三帝祖,人文五千年。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黄帝、蚩尤的群塑像。景观墙上描绘的是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民族大融合的情景。作为古河东九黎部落首领的蚩尤,至今仍然被苗族等少数民族崇奉为始祖。今运城盐湖南岸的九龙山,就是九黎部落早期生活繁衍的地方。华夏之根,民族之*,炎黄子孙的基因都深深扎根在这里,生生不息,开枝散叶于五湖四海。

楹联:三祖肇开华夏史;一湖融合子民心。张励联邓克明书

这是一组宏阔的河东盐池历史文化的主题景观墙,通过浮雕图景,反映了河东盐池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盐池是中原盐业产销和国家财*税收的重地,它是春秋战国各个时期君王诸侯全力争夺之地。因而产生了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五羊大夫、伯乐相马等成语故事和虞坂盐道、哑姑泉、关公战蚩尤等文化遗迹。也留下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盐池的诗文佳作,其中宋元诗人王禹偁、王恽、王翰的诗作,新中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游览运城时写的盐池诗歌,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景观墙上还介绍了盐池天然结晶、人工捞采的传统五步产盐法,盐池池神庙等内容。驻足此地,让人怀古思今,无限神往。

楹联:中条千古一池雪;盐运九州万里风。张励联赵倞书

这是一座展示蚕茧与丝绸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呈现出丝绸的柔美飘逸、长袖善舞的美好形象,下面是蚕茧模型,展示运城是大美华夏蚕丝的故乡和世界丝绸之路的原点。相传五千年前,西陵也就是现在的夏县西阴村嫘祖姑娘“沾丝茧以供衣服”,结束了人们以树叶和兽皮遮身的历史,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丝绸是勤劳智慧的运城先民对华夏文明的卓越贡献。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耕文明景观区,全面再现运城史前农耕文明的辉煌成就。

周围三座景观版面,展示了河东悠久的农耕技艺和文化成就。介绍了年夏县西阴村考古发现的年前人工切割的半个蚕茧,还有风后指南车、仓颉造字、蔡伦造纸、雕版印刷术,有养蚕制丝、傅说版筑、平陆铜鼎,石斧、石镰、石锛、木耒、石耜、三角犁型器、木犁、金包石犁、铁犁等牛耕技术的孕育发明。还有平陆枣园发现的汉代石砖雕牛耕、耧播图像。

景观浮雕和文字,系统梳理选编了“人类远古文化河东十大遗址”,包括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60万年前的匼河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属于同一类型、山西省唯一一处山洞文化遗存南海峪遗址,年前的西阴遗址,以及周家庄、荆村、东下冯文化遗址,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佐证。

这里还有“人类远古文化河东考古新发现”专栏景观版面,及时跟踪反映运城市近年新发现的两个年前的重要文化遗址,夏县师村和绛县西吴壁遗址。

夏县师村遗址,是距离运城仅6公里的一处仰韶早期聚落遗存。这里发现的石雕蚕蛹,与西阴村发现的半个蚕茧,都再次印证了运城先民发明养蚕缫丝的重要成果。

绛县西吴壁遗址发现的青铜采炼遗存和制作技艺,对于探寻夏商形成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楹联:

“河东觅处人文盛;华夏溯源古迹多。”孔春枝联;穆羽书。

“掀开华夏文明史;散出仰韶绚丽光。”邵运德联;杨林书。

虽传说神话,千秋仰止;

因孝道爱情,四海颂扬。

——岁次庚子季春董友民书

《天仙配》的传说,通过影视已经家喻户晓,至今仍是各种文艺舞台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而其中主角董永的故乡,就在现在的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景观版面中介绍了董永行孝感天动地的天仙配故事。这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理想,以及对圣洁美好婚姻的向往,是运城儿女对真善美的世代追求。

中华农耕文明,从这里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烁烁生辉,光照世界。

正如总书记肯定的,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运城是中华科学技术和衣食住行物质文明的发祥地。

朋友们,现在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华夏之都文化公园的主门广场——古中国禹都广场。这里是公园的大门,也是身后新建鼎鑫华府社区的门首景区。文化公园的各部分内容在这里交汇延续,交相辉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

禹铸九鼎,天下太平。这是禹都广场的主体景观禹铸九鼎。

大禹治水,划九州,铸九鼎,都安邑,平天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国家“夏”开创基业,使运城成为最早的“中国”。

青铜鼎,最初是华夏先民烹煮食物的炊器,后演化成为权势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为夏商周诸代的传国之宝。因而这里重点展示的是禹铸九鼎,体现国家生成的庄严肃穆场景。请看,这座高居于中央的青铜鼎,是在运城市平陆县发掘出土的商代兽面纹圆鼎,相比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后母戊鼎还早余年,确实是国之重器、青铜之最。再次印证了古河东的历史文化地位。

九鼎前方两个立侧面浮雕图像,是显示中华远古时代的*治文明和经济文明。内容有谤木、谏鼓等。谤木为后世首都华表前身,谏鼓则是庙堂文化之祖。商祖范蠡、商圣猗顿,都曾在河东经商致富,是开拓中华商业文明的先驱。他们繁荣经济、富甲天下的祖圣之训,对于今天发展市场经济仍有现实意义。因此,浮雕配以楹联题词。一边是:“帝王之都,华夏之根,天下之中,运城无愧古中国;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河东当称原京畿。”另一边是:“盐为国本,运为命脉,贾为活水,千古盐池通宇内;祖乃陶朱,圣乃猗顿,善乃李家,万年商道起河东。”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河东在中国*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数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无畏和自豪。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在中国文化中,凤则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灵*的美好一面。

龙凤文化互补、相渗、合一,深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可以说,在龙凤身上,寄寓了中华民族自帝王将相宫庭到市井百姓农家小院全部的人生理想。龙与凤像两面鲜亮的旗帜,高扬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奋进的历史征途上。

崇龙喜凤是一种浓厚的民族情结,中国人赋予了龙凤很多美好的特征,如勇猛、正义、吉祥、美丽、瑞气、幸福、美好、和谐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颜凤姿、龙姿凤采、龙楼凤阁等等,都含有成功、喜庆、吉祥、美好的意思。

龙凤仪门,寄托着设计者祈祷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它也是公园正门禹都广场的吉祥仪门。

凤门楹联:“九尊大鼎龙天举,首个都门凤地开”张登洲联;马凯峰书。“凤舞九天行大运;根延一脉沐薰风”谭迪联;刘鹏斌书。龙门楹联:“日破东方三万里;龙腾华夏第一都”扆军宣联;李盛泉书。

“龙盘福地四时泰;门接薰风千载春”何沁学联;卫立钧书。

让我们怀着尊崇之心,瞻仰中华人文圣祖尧舜禹群像,向他们致敬!

尧,姬姓,名放勋,帝喾之子。相传尧是远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三皇五帝之一。史称唐尧、帝尧、尧王。

舜,姚姓,名重华。氏族社会后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史称虞舜、舜帝,三皇五帝之一。

禹,姒姓,名文命,为夏后氏首领。肇创华夏版图,史称大禹、帝禹、夏禹、禹王。

总书记讲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古籍中,也有记载尧舜禹都曾在安邑建都。华夏文化公园,以及整个新建鼎鑫华府社区,都是建设在禹都安邑的神圣大地上,因而可以骄傲地说:建在最早叫中国的古老大地上,一脉相承、融古铸今。

围绕尧舜禹群像,周围是大型景观浮雕“中华三圣”图。版面展示了尧帝、舜帝和大禹的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

尧天盛世,天下为公。这里有尧王和其女儿娥皇女英像。毛主席赋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赞美娥皇女英,歌颂为人民牺牲奉献的先烈。尧时分职设官,协和万邦,访贤禅让,大同小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景墙上还有永济、绛县尧王故里遗迹,以及尧时民歌《康衢谣》等内容。

舜日重华,德孝千秋。描绘了舜耕历山、尧王访舜,中华画祖、舜妹敤首等故事;以及舜作九韶、弦歌南风的故事;运城舜帝陵、永济舜帝故里,迁居垣曲负夏,以及舜时民歌《卿云歌》《南风操》等内容。《史记》记载“天下明德自虞舜始”。毛主席有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充分肯定和赞颂了尧舜之风和大同盛世。

大禹治水,开国奠基。鲧、禹父子前仆后继带领华夏先民治水。这里有禹凿龙门图像,划九州,铸九鼎,创版图,都安邑,厘定赋税,安定天下、八方来朝的故事,以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五子之歌等传说。古中国草创,华夏先民已在这里响亮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景观版面背面,是运城市文旅局黄勋会局长所作、著名书法家原旭东先生书写的《尧舜禹赋》,还有鼎鑫华夏文化研究会创作的《尧舜禹颂》。一赋一颂一歌一景尽收华夏之都文化公园,足以让人们吟诵自得,畅怀古今。

三晋之南,大河之东,皇天赐鸿运,后土佑苍生。四千万岁曙猿华诞,两千万祀盐池天成。百万载西侯圣火,五千年华夏文明。炎黄蚩尤因鹽而战,江山一统;尧舜夏禹建都兴邦,志在大同。

唐尧放勋兮,仁者无敌。河东腹地,遍布圣迹。东尧西尧中尧三岭,帝君踏石留印;尧寓尧都尧宿三村,陶唐遗风映日。尧王台托举宏仁大义,尧王庙烛照丰功伟绩。禅让帝位,大公无私;选贤任能,凝心聚力;治理水患,解民忧思;铲除六害,天下安逸;教民稼穑,丰衣足食;民本至上,*纲彰弥。《史记》称云:”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孔子赞曰:”惟天为大,唯尧则之。”感之曰:继炎黄,传虞夏,启文明,定中华,垂誉先祖;邀鼓谏,解民忧,施仁*,公天下,蒙恩后黎。

虞舜重华兮,德孝无双。蒲坂诸冯腾瑞气,姚墟舜原毓上皇。重华双瞳,视野八方,海纳百川,襟怀无量。耕历山,尊为都君;种苎麻,兄弟情长。雷泽兴渔息争端,河滨制陶领风尚。事亲以孝,二十四孝谁为首?待人以德,天下明德君滥觞。自有帝尧赏鉴,担纲治国安邦。举大禹治水,开龙门万里浩荡;命后稷稼穑,播五谷千秋飘香。推”五典”,礼仪至上;定”五刑”,恶惩善扬。高歌南风兮,民暖洋洋;禅位大禹兮,公心堂堂。敬之曰:孝感天下,德播人间。舜日尧天,寰字仰瞻。

大禹文命兮,功德无量。尧舜之时,宇宙洪荒,百姓漂泊,背井离乡。鲧受尧命,寄望息壤。九载枉封堵,身死为国殇。大禹治水,后来居上,堵疏结合,哲人思想。三过家门而不入,义薄云天;四隩随遇十三载,孤胆忠肠。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四海会同,六府并修,人民安康,家国和昌。颂之曰;大禹精神,与日同光。令五岭三山开道,征千流万水归降。铁肩担道义,功绩可辉煌。

谓我河东,尧舜禹在此建都,这里最早叫中国。有道是: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河东当称原京畿;帝王之都,华夏之根,天下之中,运城无愧古中国。

谓我河东,尧舜禹大爱无疆,这里最称首善地。君不见,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尧舜践行五千年,普世价值何出西域?君不见,忠义仁勇礼智信诚,道德准则启河东,核心价值原始基因。

谓我河东,尧舜禹天下为公,这里最早誉大同。孔子祖述尧舜,喟然而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赞曰——

天耀河东立神坛,一鹽揽尽万千缘。

坐拥曙猿灵长祖,肇启西侯圣火源。

炎黄蚩尤龙蛇盘,尧舜夏禹天地翻。

陶潜愿景未足奇,大同社会五千年。

运城古称河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华民族的根祖之地,中国文化的发祥之处。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凝成了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闪烁着民族精神的思想光芒。

运城也是人类古老文明的滥觞,根祖文化是运城历史文化鲜明的特征。中条、华水、华山的“中华”二字,成了中华民族冠名的重要依据。中国的三位人文圣祖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国家雏形。从华胥女娲、炎黄蚩尤到尧舜禹,华夏文明孕育萌生,是中国古文化的创始发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特有气质。

帝尧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奉行德*,心系百姓,茅茨土阶,公正无私,选贤举能,禅让为民,使“尧天舜日”成为中国黎民百姓的希望。《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孔子评价尧说:“唯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盖盛于尧。”

虞舜一生,受禅让施仁*,定法典,开学校,选人才,治洪荒,播五谷,至孝至善,厚德载物。倡导修身、持家、为*、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精神之*可称为“德为重,孝为先,重教化”。

大禹为夏朝开国奠基,又称夏禹。他十三年治水成功,划定九州,铸造九鼎,安定天下。以公忘私的高尚情怀,任劳任怨的非凡品质,坚韧不拔的卓绝意志,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获得世人敬重。古籍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功高德劭的中华圣贤。

尧舜禹留给河东大地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中庸高位、协和万邦、敬天智慧、大公理念、以德为先、孝老爱亲、和家睦邻、勤*爱民、家国情怀等。因此,孔子”祖述尧舜”,昭示着对尧舜禹优秀文化思想的尊重和传承。

古中国出现尧舜禹三位至圣先祖,让那个时代成为儒道诸家以及先贤志士追寻称颂的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

尧舜禹先后都在古河东建都,使这里成为最早的“中国”。都曾表述过“允执厥中”的思想,推行中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中和”是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在《尚书》《易经》《礼记》《中庸》《论语》等典籍中已有论述,将“中”“中行”视作高尚正直之道,中庸公正和谐仁爱被确定为治国理*的原则和民族精神。所谓“中国”,就是屹立天下之“中”而行“中庸”之国,尚“中德”之国,贵“中和”之国。以“中”而命国名,集中表达了上古先贤将“中”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而传至子孙后代,彰显了“中国”坚持中行和谐之道,永远无愧于天地之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理想。

现在我们徜徉在景观工程“古中国”文化廊架下。这里镌刻的有李学勤、苏秉琦等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对运城“古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论述,还有国家高考试题中有关运城的部分内容,这些都突显了运城历史文化的社会认知和巨大影响。

公园夜景实拍图?

往期精彩分享(阅读请直接点击下方文章标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