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强自立农家超市真便民记西村乡刘和 [复制链接]

1#

农家超市真便民

——记西村乡刘和村残疾人王荣新的创业事迹

◇席忖仁

长期以来,山区农民沿用着这样的消费习惯: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城。能方便地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期盼。

9月16日,记者在万荣县西村乡刘和村“供销超市”看到,统一的店面设计,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整齐划一地摆放在敞开式的货架上,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前来购物的百姓络绎不绝……

群众正在选购商品

村民不用进城,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自由“逛超市”,既方便了生活,又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品位。

为了让农民不出村也能方便购物,实现农村城镇化,20多年来,刘和村残疾农民王荣新一直努力着、奋斗着、追求着,从走街串户卖豆腐、到开店卖菜为民生,从单一经营求生存,到综合超市谋发展,逐步涉水尝试,不断转型跨越,抒写了一曲曲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奋斗之歌。

王荣新今年51岁,曾经是一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像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奔赴外地打工赚钱。但意想不到的大祸从天而降,有一天他在紧张的劳动中,由于机械故障,致使他的一条小腿至脚在抢救无效后被截肢,刹那间成了残疾人。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王荣新思绪万般:年过花甲的父母常年多病,花钱如流水;自己三个孩子最大的不过6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再说刘和村地处山区,十年九旱,庄稼收成差,自己也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啦,面对经济窘境,自己该咋办呢?

当王荣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时,村干部、亲朋好友的鼓励与关怀重新鼓舞了他生活的勇气。他说:咱还年轻,又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学会自强自立,自己如果倒下去了,这一家子就完了。咱虽然不能干重体力活儿了,但还可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营生来养家糊口。

在大家的建议下,王荣新与父亲俩选择了做豆腐的生意,每天起早贪黑加工豆腐,日复一日,重复着一个轨迹:选豆子、淘豆子、磨豆子,精心点卤做豆腐;走街头、串巷子、转村子,不断吆喝卖豆腐。这活计虽苦犹甜,辛苦一年,赚下的收入总算能够养家糊口,使一家人吃饱穿暖。

王荣新在整理蔬菜

日子一久,王荣新发现刘和村因为没有水浇地,群众吃鲜菜成了大问题。于是,他思谋着开一家菜铺。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老婆也能搭把手,就以老婆的名字命名,叫“永爱菜铺”吧。卖菜刚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冷嘲热讽,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坚持走自己的路,永爱菜铺由小到大、由只卖鲜菜到增加干菜水产、由单一的农家菜到豆制品、油盐酱醋,总量达到一百多种,生意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其主要原因是,王荣新夫妻俩遵循千年古训,讲究诚信为本,保证质量第一,做到热情服务,坚持童叟无欺,绝不缺斤短两,开展公平竞争,反对欺行霸市。对于村民谁家有红白喜事,王荣新都能备齐所需菜品,坚持送货上门,不怕劳顿麻烦,保证客户满意,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王荣新是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人,永远追求上进的人,永远甘做奉献的人。

“我虽然没有赶上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但我也要追踪该项目的发展模式,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王荣新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去年冬天,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影响下,王荣新承包了刘和供销社的经营门店,把新兴流通方式与先进消费理念融入现代农村市场,建立起刘和村第一家供销超市,为广大农民群众放心消费,方便消费创造条件。供销超市总资产达到31万元,主要经营烟酒、副食、日杂、鲜菜、干菜和水产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

王荣新之妻宁永爱给群众结算递菜

记者到刘和村采访,群众夸赞最多的是供销超市,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是供销超市,每天从早上8时营业到晚上10时,顾客总是不断。村民老赵从供销超市购买到日用品后高兴地说,不出村也能买到生活用品,真是太方便了。

供销超市为解决农民买难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给农民朋友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王荣新说:“起初村里人总担心买到假货,不愿意到我们这里来买东西,现在超市实行源头管理,统一配送,公开标价,公平合理,他们也放心了,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好了。”不少农民还说,荣新真为我们想的周到,我们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不用跑到县城街上去,就近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了。

“永爱菜铺”过去年收入4万多元,现在改扩建为“供销超市”后,经营品种齐全,销售额大幅度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这里记者看到了:王荣新,一个残疾农民,经过自强不息的奋斗,绘画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新农民生活的新起色,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作者:席忖仁编辑:王轶丹)

稿件来源:万荣《笑城名片》杂志年第四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