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扶贫纪实情暖西埝万荣县教科局驻西埝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青山碧水映衬下的西埝村新貌

开篇

初秋的清晨,略微有些寒意。汽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一路向西,向孤山脚下的纵深腹地——皇甫乡西埝村进发。举目向窗外望去,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已经抱穗的玉米地,绿油油一片,很是养眼。“今年春季虽遭遇百年罕见的冰冻灾害,但后期雨水充沛,秋粮作物丰收在望。”同我说话的黑瘦汉子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四十岁出头,是万荣县教科局驻西埝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王凯,这位硕士研究生担任驻村扶贫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把西埝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这里的沟沟坎坎、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饱含深情。

扶贫工作队设在村中央的村委会,走进他们的宿舍,两张学生专用的上下铺,靠门的大铁皮柜子里有序排列着贫困户的资料和各类扶贫工作记录。淡蓝色的封皮,整齐的字迹散发出幽幽的光芒。隔壁是小厨房,一个醒目的白色大水桶,简单的厨房用具,几瓶咸菜罐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王凯说:“这些都是教科局置办的,刚来时条件更艰苦,在农户家吃饭,怕给人添麻烦,后来就由我们三个轮流做饭,饭好不好吃不打紧,总算不会饿肚子。”

坐在电脑桌前,陈亚雄、杨建热情地捧来几颗大红枣和一堆绿皮核桃。“这些都是村里的贫困户送来的,每次都是悄悄地放到厨房桌子上就走了。有时是新鲜水果,有时是热乎乎的饭菜。总之,地里产什么就送什么,家里做什么就送什么。挡都挡不住,你若阻挡,反而跟你急。老百姓对咱扶贫队的深情厚意,盛情难却呀!”说话的瞬间,他们的眼中泛出点点泪花,没想到几个粗犷的汉子,也有感情细腻的一面。

翻开厚厚的民情笔记本,这位年轻的扶贫书记向我缓缓讲述扶贫工作队几年来的酸甜苦辣。

精准施策初见成效

年初接到驻村扶贫任务后,王凯与同事畅超鹏背起行囊,毫不犹豫地奔赴孤山脚下的这个穷乡僻壤之地。当时任西埝第一扶贫书记的是教科局办公室主任黄自强,他带领两名扶贫队员开始走门串户,进行贫困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户资料的登记。在走访贫困户时,他们碰到了软钉子,家家户户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几乎家家都是铁将军把门。有些村民对他们漠不关心、爱搭不理,有些村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理解,他们有些心凉。黄书记说,教科局张炜局长已经在县委扶贫大会的保证书上签了字,签字就意味着立下军令状,贫困村就成了战场,我们这些扶贫人员就要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黄书记的话令他们热血沸腾,信心倍增。他们决定克服困难,另辟蹊径,查阅以前的扶贫资料,走上田间地头与贫困户一起劳作交流,打起手电筒深入贫困户家中夜访,再回来整理资料,常常白天黑夜连轴转,食不知味,夜不解衣,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紧张忙碌了一个月后,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西埝村位于孤峰山南麓,全村面积余亩,其中用于耕地的面积仅亩,人均耕地4亩。但大部分土地贫瘠,麻石遍地,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杂粮),产业结构单一。又深受季风性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连年遭遇冻灾、风灾和旱灾,当地老百姓流传一句话“风大土硬石头多,十年九旱无收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砖瓦业十分兴盛,村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的村民从事砖瓦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工作,由于土质坚硬,砖瓦质量优,曾远销阳城、晋城、河南焦作等地。后由于土层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恶劣,被*府明令取缔。失业后的村民就有了两股分流,年轻力壮、头脑灵活的外出谋生,老弱病残、思想保守的留下来依然从事种植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苦磨时光。*府为了帮助他们脱贫,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也曾尝试拉沙土,种植花生;也引来黄河水,大力发展核桃业。但由于一年一冰冻,一冻一绝收,村民们的致富信心倍受打击。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留下来的村民年龄偏大,思想固化、墨守成规,不愿尝试新鲜事物。挖“贫”根,寻“困”源,精准施策,才是出路。在走访了大量的贫困户之后,他们觉得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唤醒他们生活的热情和致富的信心,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炜局长带着时任西埝村扶贫队队长的副局长薛建文,与工作队一起多次同村委会研究,与乡*府协商,为西埝村争取到扶贫资金一百余万元。投资7.08万元,为村里主干巷道安装盏节能灯,西埝村民从此结束了夜出打手电筒的历史;投资6万元,挖掉村西池塘淤泥,解决了雨后排洪、泄洪的问题;投资38万元,从西杜引水入埝,解决了人畜吃水难的问题;投资30万元,建立一所果品交易市场,解决果农卖果难的问题;投资15.8万元,对主巷道进行绿化美化,优化了村容村貌……亮化巷道、优化环境、改造池塘、自来水入户等系列助民举措的实施,使整个西埝村犹如脱胎换骨,整洁如新,令人赏心悦目。

贫困户张世管从工地的高架板上跌落下来,落下重度残疾,这一事件对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张炜局长得知情况后,组织教科系统给张世管家捐款余元。当他将厚厚一摞面额不等的捐款交到张世管女人的手中时,这个羸弱却坚强的女人几度哽咽落泪。西埝村孤寡老人张全民和贫困户张占腾母子先后因病去世,张局长带领薛副局长、黄书记及帮扶人前来吊唁,并分别送上花圈和元慰问金。每至逢年过节,教科局领导班子都会带领所有帮扶人员对西埝村的贫困户一一进行走访慰问,他们为贫困户送上麻花、大米、食油、月饼、对联、年画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将关爱与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情真意切?寒冬时节送温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目睹这一切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教科局领导的牵挂和关爱,感受到扶贫工作队的真情实意,感受到来自*和*府的温暖。他们对工作队从质疑到信任,从疏远到亲近,扶贫工作深入人心,成效初现。

攻坚克难首战告捷

年底西埝村要实现整体脱贫,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新任命为西埝村扶贫第一书记的王凯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想到任命时张炜局长对他的嘱托:“西埝村地处偏远山区,气候条件差,环境恶劣,扶贫工作难度大,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咱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在年底实现西埝村整体脱贫。”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王凯感到似有千钧之重压在肩头,但他不能退缩,不能辜负领导重托。

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王凯认识到:没有产业,扶贫就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和力量,难以实现真正的脱贫。按照教科局规划,西埝扶贫坚持“长短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发展小麦、玉米、核桃等优势产业,同时发展养殖、药材等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户短期实现增收,长期稳定致富。

西埝村紧邻孤峰山,南山坡上,阳光充沛,草木繁盛,灌木丛生,是天然的林牧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自然优势,西埝村人一直有从事上山放羊的历史。年的脱贫户每人享有*府拨付的一千元扶贫产业资金,如何利用好这笔资金,让它成为贫困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扶贫队鼓励贫困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经过贫困户代表会决议,成立了冯向理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荐冯向理为养羊代理,贫困户每年参与分红,村委会委派专人监管,签订协议,确保实施。这个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贫困户年老体弱,劳动能力差的问题,又很好地利用了这笔扶贫资金,保障贫困户的长期收益。

西埝土壤中含砂砾较多,干旱贫瘠,传统的小麦品种产量低、抗寒抗旱能力差,教科局与省农科院对接,对小麦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扶贫队与农科院专家经过多次考察,仔细斟酌,反复比较,去年秋播时节,试种了一百亩的鑫麦号,年初虽受冻灾影响,但亩产均在斤以上,村民对此小麦品种充满信心,今年计划推广至五百亩以上。

殚精竭虑?测土配肥助增产

黑小麦是他们重点推广的又一扶贫项目。黑小麦是省农科院采用不同的育种手段培育出来的特用型优质小麦新品种,具有耐寒抗冻、返青快、分蘖率高、抽穗整齐、抗倒伏、抗旱抗病虫害等诸多优点。但在推广过程中频频遇阻,村民们对它的肤色问题多有忌讳,顾虑重重。工作队一户户走访,一家家讲解黑小麦的种植优势、营养价值及市场前景,但村民们心结难解、疑虑难消,依然不为所动。扶贫工作队在苦口婆心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向种植户立下“军令状”,收获后,全力以赴代销黑小麦。贫困户张勇耀愿意试种8亩。一年时间里,扶贫工作队帮他耕种、施肥、除草、喷药、收割,今夏黑小麦获得大丰收,工作队又马不停蹄地编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