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府志》,共三十六卷。清康熙四十三年(),平阳府知府刘棨主修,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主纂。书是亚民哥推荐阅读的,一册册换到手头,难得的生命机缘,好书应该认真读。三年之久,这一本运城、临汾遗闻故事,慢慢翻到《艺文》最后一卷,偶遇《双泉记》文字一篇。万荣皇甫乡的袁家村,丽子的老家,出生之地。三百年前一本书,能翻看到一座村庄的文字记忆,每一字都格外亲切。孤山脚下袁家庄村,那两眼细细泉水,一千年前,朱康叔曾驻足留观,并为泉命名。此地此泉,斯人斯文,如此文章故事流传,甚感惊奇有趣。所谓人文遗迹,与人有关,与文化有关,有纪念意义,有教育意义,即是其重大价值。所以想翻寻资料记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双泉记》宋邓忠臣
孤山之东南有祠曰:风伯雨师。右有泉二,源在山之上下介。乡之人,常谓此泉可饮数千户,岁旱,祷能兴云雨,盖有德于民者,世之人未之或知也。
广陵朱康叔行县,与余同谒祠下,因探源留观。久之,顾谓余曰:“兹胜境也,惜其未名,可名曰双泉。”因书于石。
余以物之为利,质不在大,地不在显。今涓涓之水,不盈涧壑,隐翳于穷山幽岩之下。老圃灌畦,孺子濯足。曾不得与五岳四渎并祀,而能兴云雨于百里之内,百里之人持见,百里之内沾沐膏泽而已。盖不见于百里之外者,又安知不油然沛然,不崇朝而遍天下耶。
余疑双泉为天地閟,泯其迹,姑施阴功潜德于不用之际,将有护持,待人而后发欤?何昔之湮晦如此噫,微康叔名之,则将与行潦之水奚异哉!
(选自《平阳府志·艺文志》)
(袁家村)孤山的东南方向有座祠庙,叫风伯雨师祠。祠右有两眼泉,泉眼在半山腰。乡民们说这泉可供数千户人家饮用,遇见旱灾年景,祈祷便有云雨,有恩惠施与民众,世人不了解而已。广陵朱康叔巡行所主之县,与我一起拜完风伯雨师祠,顺道寻找观看泉的源头。朱康叔看了很久,回头对我说:“这优美佳境,没名字太可惜了,就为它取个名字叫双泉吧。”于是写名在石上。我觉得一件物的好处,本质不在于它的大小,位置不在于它的显要。眼前这细水缓流,流不满山涧沟谷,隐没于山岩幽深之处,老农用它灌菜园,小孩用它洗脚。没机会与大山大河一起享受祭祀,却能在百里范围内兴云布雨,百里之人都蒙受它的恩泽。即便是百里外也是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极短的时间就遍及天下了。我猜度双泉被天地掩蔽,消除痕迹,有意施阴德于人,需要的时候提供保护扶持,是等待有人游历至此发现它么?过去它被埋没到这步田地,如果没有康叔为它取名,就将与沟中流水没什么区别了!作者邓忠臣年初任管理农务的游田司官,当在年之后的数年内,他陪朱康叔去的袁家村风伯雨师祠。邓忠臣(直秘阁学士)字慎思,一字谨思,长沙(今属湖南)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元丰四年()为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年,为秘书省正字(《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六)。哲宗元祐三年()权通判瀛州。六年为秘书省注《晋书》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绍圣间入元祐*籍,出知汝州,以宫祠罢归。居玉池峰,号玉池先生。徽宗崇宁、大观间卒(《沅湘诗》卷20)。有《玉池集》十二卷,已佚。事见《宋诗拾遗》卷九、清范能浚辑补《范忠宣集补编·覆忠宣公谥议》按语。 邓忠臣诗,《同文馆唱和诗》十卷中收有与余干、张耒、晁补之等人唱和诗,今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收录,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一卷。
为袁家双泉命名的朱康叔,本名朱寿昌,古代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更是神人一个。“弃官寻母”,其孝心孝行,难能可贵。
弃官寻母(二十四孝故事)
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弃妇出嫁儿七岁,官拜知州母未回。寻亲无果誓不退,母逾古稀得双归。
后边这篇古文人物传记,也值得仔细读读,一可以看看我们古人的为官之道、为人子之道;二是说不定你高中语文,哪次就会考到呢。
《宋史·朱寿昌传》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盗发,验船所向穷讨之,盗为少弭,旁郡取以为法。
富弼、韩琦为相,遣使四出宽恤民力,择寿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采金者,有诏兴作。寿昌言州近蛮,金冶若大发,蛮必争,自此边境恐多事,且废良田数百顷,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诏亟罢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
知广德军。寿昌母刘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刘氏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力所可致,无不为者。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反矣。”遂得之于同州。刘时年七十余矣,嫁*氏有数子,悉迎以归。京兆钱明逸以其事闻,诏还就官,由是以孝闻天下。自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争为诗美之。寿昌以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数岁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累官司农少卿,易朝议大夫,迁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朱寿昌字康叔,是扬州天长县人。因父亲朱巽的荫庇任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濒临重湖,有很多水盗。朱寿昌登记民船,刻下姓名,让他们互相窥伺侦察,出入一定要报告。水盗出发,验明船的方向穷追讨伐他们,水盗逐渐消除,别的郡都加以效法。
富弼、韩琦任宰相,派使者到四方宽缓体恤民力,选择朱寿昌出使湖南。有人说邵州可以设置冶匠采金,皇上下诏动工。朱寿昌说邵州接近蛮人地区,金矿如果被开发,蛮人必定会争抢,从此边境恐怕生出很多是非,况且废掉几百顷良田,不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办法,皇上下诏立即停止了这件事。
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多次杀人,依仗钱财和势力没有被判死罪。到这时,又杀了人却贿赂他的里人出来接受审讯。已经判罪定案,朱寿昌发现其中的奸诈,把囚犯带出来责问他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的女儿为媳妇,并且让你的儿子做女婿,所以你代他受罪,有这种事吗?”囚犯脸色动了一下,就又指责他说:“你就要死了,书券上把你的女儿作为婢女,把钱说成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又不让你的儿子做女婿,你又能怎么样呢?”囚犯醒悟,泪流满面,说:“我差一点错死。”就把实情说了。朱寿昌立即把雍子良抓来法办了。郡里称赞他是神人,蜀地人至今传颂他。
知广德军。朱寿昌的母亲刘氏,是朱巽的妾。朱巽守京兆时,刘氏正在怀孕而离家出走。朱寿昌出生几年后才回到父亲家里,母子有五十年没有相见。他走遍四方寻找他的母亲没有找到,饮食很少喝酒吃肉,一说起就流泪。用浮屠的方法灼背烧顶,刺血写佛经,只要力所能及的,他没有不做的。神宗熙宁初年,他和家里人告别,丢掉官职进入秦地,说:“不见到母亲,我就不回来了。”于是在同州找到了他的母亲。刘氏时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嫁给*氏生有几个孩子,他全都把他们迎回来。京兆钱明逸把他的事情报告上去,皇上下诏让他回来担任原来的官职。从此他以孝闻名天下。从王安石、苏颂、苏轼以下,士大夫都争着写诗赞美他。朱寿昌因为要供养母亲的缘故,请求做河中府通判。几年后母亲去世,朱寿昌守丧几乎双目失明。埋葬了母亲之后,有白鸟聚在墓上。抚养同母的弟妹更加深厚。
又知鄂州,提举崇禧观,积功升官至司农少卿,改为朝议大夫,迁为中散大夫,去世时年七十岁。朱寿昌勇于做该做之事,解救别人危急毫不吝惜自己的财物,帮助兄弟的两个孤女出嫁,帮助无力丧葬的人处理丧事有十多次,他的天性就是这样啊。
袁家杏花节剪影——《杏花烟雨》
《江城子》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