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時間倒流穿越既視感到底是真實的還是錯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619/9082869.html
古风悠悠系列(55)本期内容珍贵的赠言(外二篇)汉文帝"遣幸谢相"诸葛亮的两封家书

珍贵的赠言(外二篇)

一、“长者”原来是小吏

渤海被治理得很好,皇上得知后,专门派人去请渤海知府龚遂,到朝廷来相见。

龚遂将要進京时,一个小吏员名叫王生,给他当跟班相随。到了京城以后,由太守迎接龚遂,并引着他進宫,去见皇上。

这时,小吏王生在后面喊道:“知府大人!你停一下.我有话说。”龚遂便转身回来,问他有什么事?王生说:“天子如果问您:是怎样治理渤海的?您不能一一陈述。应该说:渤海之所以能治理好,这是天子的仁德报应,并不是小臣之力。”

龚遂谦虚的点头,表示同意并记住了他的话。到了朝廷,皇上果然问龚遂治理渤海的情况,龚遂用王生的话回答,天子因他的谦让而非常高兴,笑着说:“你从哪里学来了长者教给你的话,你才能讲得如此称心得体呀!”

这位“长者”其实是个小吏。但龚遂的确很虚心!

二、珍贵的赠言

谢万去豫州担任都督时,义之(人名)写信告诫他说:“现在您正在走向您过去不屑的境地:和诸侯公卿在一起。这实在是有违你的初衷本意。但我想,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希望您能团结下属,齐心向善;和谐共進,力达弘远;您本人应该: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吃饭不求丰盛,睡觉不恋舒坦)。上述这些,今人哪个还能找到;但是古人却以此为美谈!您到豫州,能否成功,实在是积小以成大,坚持去努力吧。愿君记住我的赠言。”

笔者行文至此,十分感佩义之的赠言之举。富者赠人以金钱,贤者赠人以警言。赠金钱者,使人不困于衣食与日用。赠警言者,使人受励而奋扬,得力而坚强,增智以明慧,正见而高尚;诚千金难买其益,百年不竭其惠,真可谓:修齐治平,利国利民,弘扬正气,功德无垠啊!

三、恶霸当道,善行善言,足增累害

曹丕禁锢宗室诸王,制定的有关法律,严厉而且急迫。许多奸佞之徒,看清了曹丕的心意,为投其所好,就朝夕窥察诸王的言行,告密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便导致王侯们行为中的过失和丑闻,不断的被呈报上去。

只有海王曹衮,谨慎好学,洁身自爱,没有任何过失。监国、防辅这两位正直的官员,相对商议说:“我们受皇上指派,考察诸王言行,发现有过失的应该奏明。但我们觉得有善行的人和事,也应该奏明。”于是,他们二人,便把海王曹衮的善行善言,也一并上奏。

曹衮听后,大惊道:“修身自守,不过是一般人的行为罢了,但诸位却把我的行为,上奏皇上(曹丕),这只会产生副作用,对我十分不利!”

(以上均据郑瑄《昨非庵日纂》)

汉文帝"遣幸谢相"

文帝以申屠嘉为丞相。时邓通爱幸无比。嘉尝入朝,通居上旁怠慢。嘉曰:“陛下爱幸群臣,即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不肃。”罢朝,嘉坐府中,为檄召通,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诣丞相,免冠,徒跣,顿首,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语令吏斩之。

通顿首出血,不懈。上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嘉乃解。通还见上,流涕曰:“丞相几杀臣!”

本则故事出自《汉书?申屠嘉传》,笔者是从明代张居正《帝鉴图说》中转引的。本文主要讲述了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恃宠而骄,怠慢无礼,遭受到宰相申屠嘉的惩罚。而汉文帝对宰相的这一做法,表示认同并予敬谢的故事。从中可以体现出汉文帝的贤明。邓通:汉文帝的宠臣,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他本来是个划船的黄头郎。只是因为有一次,汉文帝做了一个梦,因而得到皇帝的宠幸,十余次被文帝赏赐大量金钱,官至上大夫。

爱幸:受到宠爱,或者说是宠幸。上:皇上,皇帝。府:官府的通称,在这里指的是丞相府。檄:本系木简,多用于征召、晓谕、申讨等事。如果遇到紧急的事件,就会在上面插上羽毛,因此又被称为羽檄。后代就把这一类的官方文书等,都称作檄。

汉文帝任命申屠嘉为丞相。那个时候,邓通正得到文帝的宠幸,可谓是恩宠至极。有一次,申屠嘉入朝拜见皇帝,看见邓通在文帝的旁边,失去了作为臣子的礼节,态度非常怠慢。于是申屠嘉上奏说:“陛下您宠爱大臣,可以使他拥有钱财、地位和尊贵,但关系到朝廷礼仪或者礼节,就不能不严肃的对待。”

下朝之后,申屠嘉回到丞相府,派人去传邓通来见,并说:“不来就杀了他!”邓通十分害怕,就去面见汉文帝,希望获得皇帝的保护。汉文帝说:“你只管先到他那里去,我过一会儿,就派人去召唤你。”

邓通只好摘掉头上的帽子,光着脚,去了丞相府。他见了申屠嘉,就立即跪在地上,连连叩头。申屠嘉斥责道:“朝廷是执行礼法的场所。你一个区区小臣,竟敢在殿上嬉皮笑脸,毫无礼节的约束。你知道这是犯了大不敬之罪吗?按照法律规定:这个罪过,是要杀头的!”说着就命令手下的官吏,把邓通推到外面行刑。邓通已经被吓得三*出窍,连连叩头,额头都叩得鲜血直流。申屠嘉窝在心中的一团怒火,还是不能得到平息。就在这时,文帝派人拿着檄(符节)去召见邓通,并向申屠嘉说情、请求宽恕。申屠嘉这才放了邓通。

邓通回到宫中,见到了汉文帝,便痛哭流涕,说:“丞相差点儿杀了臣下啊!”

汉文帝有个宠臣,名叫邓通。邓通是蜀郡南安人。他本来是个划船的黄头郎(长着黄头发的青年人)。

有一天,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想登天而上,但是有困难,上不去。这时,身后来了一个黄头郎,推了他一把,把他给推上去了。汉文帝醒后,即回忆梦中所见,派人去寻访那个推他登天的黄头郎。他见到邓通,觉得与梦中推他登天的人,极其相似,一问姓名,又叫邓通。汉文帝想:“邓”的读音就像“登”,“通”就是“通达”,推我登天的就是此人,心里十分高兴。从此,邓通便被召入宫,备受宠幸。汉文帝经常赏赐他,每次都赏赐过万,而且官至上大夫。不仅如此,因为一个算命者说:邓通将来要贫饿而死,文帝便赐他蜀郡严道铜山,许他私自铸钱,以至发展到“邓氏钱,遍天下”的地步。文帝曾病痈,邓通经常为文帝吸吮患处。太子启入问病,文帝要他吸吮,太子启面有难色。后来听说邓通这样做过,十分惭愧,并因此心恨邓通。后来,太子启嗣位为景帝,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出塞外铸钱,景帝就籍没他全部家产。邓通因此身无分文,寄食于他家而死。正好印证了早年占卜家讲邓通“将来会饿死”的预言。在封建时代,君王是天下唯一的主宰。他的言行通常都是一言九鼎,没人敢于更改。对于皇帝的过失,圣明的君主,能听取谏议并且及时改正,就已经是很难得的了。至于说到要君王为自己做错了事情,進行道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汉文帝却做到了。在这件事情当中,一方面是申屠嘉作为丞相,对邓通这种怠慢无礼的行为的惩处,符合法定的礼节,也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另一方面,那就是汉文帝这个人,如果换成是其他的君王,甚至是昏君,恐怕丞相申屠嘉的这种行为,就要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但是汉文帝却很清楚的看出丞相申屠嘉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大汉朝的江山社稷着想,是出于对公权利的捍卫,所以汉文帝深明大义,做到了“谴幸谢相”(谴责自己偏爱的人,敬谢丞相做得正确)。在这个故事里,汉文帝作为一代明君是我们所尊重的;但同时丞相申屠嘉,更是我们应该对之肃然起敬。因为在那个时候,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非但不会像他这样去惩罚那个邓通,相反的,对其逢迎恭维,还唯恐不够。而申屠嘉却能明辨是非,不去阿谀奉承那些小人的举动,着实对我们的如何做人处世、为官持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典范作用!《史记》称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刚毅守节”,故而名垂千古!

诸葛亮的两封家书

一、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他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二、诸葛亮《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于情,永窜伏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進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谘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地。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以上均据《三国志》)

《西游记》的意境极高,真正看懂的人寥寥无几!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个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的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的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愛、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進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

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愛、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進的障碍。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金钱能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

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书中很明确的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

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

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妙擒孙悟空。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

九思分别指的是:

1、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4、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8、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就不再生气了。

9、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到了这九思,就可成圣了。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么可能打得过已成圣的九灵元圣?

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

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

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

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

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

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几岁时读和二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

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