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县铜陵镇有一条走过余年岁月、至今仍透着海洋遗韵的商业老街——前街。前街在中山纪念堂之前,亦称“中山街”。
前街和后街相挨而立,与传统的手工百业街“打铁街”相连接,与以“渔行”著称的后铺山街相邻,长约百米,曾经商贾云集,街景繁荣,人流不息,是清代东山复界后至民国时期,最为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和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原先的鹅卵石路被水泥路取代,临街店铺建筑的青石条、红砖墙,已经褪色,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两侧的店铺为骑楼式二三层“竹篙厝”,整齐有序,亦店亦宅,前店后宅。前街经营食杂、烟草、酒肆、苧麻、鱼钩、土特日杂、风味小吃等。十分兴盛,可谓铜陵城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老街的前身是清代军队的教场,清康熙十九年(),清副总兵詹六奇奉令复界后,发动百姓捐款捐物在古城下的教场建起市场,供农民交易农副产品。清康熙二十九年(),铜山市场改建为前街、后街、铺山街、打银街,修建商店67家,经营日杂、柴炭、粮食等商品。
民国五年()东山成了县治,衙署改为县公署。民国七年()县公署在地震中坍塌。直至民国十九年(),改建为武圣行宫。民国二十年()楼胜利县长大施破除迷信,行宫被改建为“中山纪念堂”及图书馆,故前街亦时称为“中山街”。至今老一辈仍习惯称之为“教场前”、“衙门前”、“行宫前”。
铜山,依海临港,海运发达。商贾游走南北,与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通航通商,运回白糖、布匹、粮食、煤油、豆类、肥料等,让老街商业贸易迅速红火,豪商大贾,并集于此。铜山,迎来了商业发展盛世,成为传播中西文明的一扇窗口。
古城下街恒发朱氏家族,立足东山的海洋优势,走出城门,把资本投向渔业生产,发展渔需品和水产贸易。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前街购置多间连排店铺,经营南北行、渔行,设立“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东山业务代理”,“恒发”的诚信经营,赢得了商机,赚足了利润,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商家之一。
清光绪年间,云霄人蔡亚米,在前街开设“显顺”号鱼钩店,凭借摸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打制真鲷鱼钓、大鲨钓、钩钓……品种多样,质量上乘,畅销闽南、粤东一带渔区。又因其店前悬一木刻“红葫芦”为标志,久而久之“红葫芦”成了东山鱼钓的著名品牌。
“一海兴九商”。海运的兴盛,港口的优势,带动了老街商业迅速发展,私营商号如雨后春笋。据档案资料记载,年,这条商业老街聚集着数百家商号、店铺。前街有“怀记”、“益发”、“庆发”、“成章”、“恒裕”、“九通”、“安和”7家布店,经营各有特色。
“怀记”号底子雄厚,老板谢子怀资金运用自如,经营部署合理,在数十年的竞争中始终保持发展的好势头。“备货齐全,货真价实,珍视商誉”成了精明商家发展的要诀。绸缎店里经营从天津、上海等港口运来的布匹、交趾绢等各色彩绸锦帛及进口的洋货,靓丽时尚,给旧时代的女性生活披上一道绚丽多彩的“霞光”,一时间成为男女老少的“花花世界”。
老街,飘逸着“杏林”余香,流传着悬壶济世佳话。清道光十二年(),著名老中医张学敏先生,名补,字来轩,在前街开办“庆德堂”中医铺,挂牌行医。长期行医中,他科学地总结出“调脾胃,固中土,有攻有补,扶正祛邪”的医说和“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正常,方能吸收药效,达到医疗目的。”“治杂症重脾胃,治外感采取‘攘外先安内’,无论寒症、热症,时刻注意护中,着重在一个‘和’字”的临床经验。
在临床上,他严格掌握八纲,察病情,辨症状,才下药制方。为方便病者,他在药铺里设急诊室,长年食宿在店中,以便急诊和夜间出诊。对经济困难的病者,他登门诊治,不收诊费,甚至免费供药或倒贴柴炭药引小费。对疑难急症,他从不施江湖骗术。人们尊称他为“补仙”。清光绪十六年()“补仙”病逝,出殡之日,城乡民众自发为他致哀送葬,备酒馔路祭者甚多。
老街还聚集“仁德”、“庆德”、“延寿”、“成昌”、“怀德”、“成昌”、“太乙”、“天生”、“济生”、“养生”、“回生”、“庆茂”、“庆发春”14家老字号“国药”店。张百丹、陈镜波、王荫亭、林辉德等一代名医坐堂问诊。经营中西药饮片及成药,所制成药,有根据家传秘方也有民间验方,选料认真,炮制严格按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规矩。因其质量优良,工艺上从不马虎,赢得商家、病家的信任。
年逾九旬的欧相玉老先生是前街“振隆”号京果行的掌柜。他说,民国时期的前后街,日日为市,昼夜经营,一派繁忙,经营着从东南亚一带进口的煤油、肥田粉、暹罗米、仰光米、肥皂、柴油、丝绸布匹、桐油、白糖……那时候商家都很讲信誉,人们买哪一类商品都会选择比较有名气的那一家买,既称心又放心。而商品的包装、计量更要靠真本事。忙碌的生意,清脆的算盘珠声犹在耳际。卖小百货的扛着五颜六色的货架子,摇着拨浪鼓。卖麦芽糖的挑着糖担子吹着糖哨子走街串巷……
“文芳”、“发利”、“兴隆”、“泰利发”号的糕饼行,“泰利发”的糕饼以其香、酥、松、脆而闻名,成为当时东山糕饼业的佼佼者与“瑞珍”一品糕、“建昌”花生管、“礼记”豆沙饼、“源兴隆”梅干菜酥饼一道,饮誉东南亚。“振隆”、“哲记”、“联发”、“老源合”的京果行,“庆达丰记”、“同记”、“广聚源”、“益记”、“大通”、“宪记”、“益振”、“恒亨”、“文记”的苧麻店,名闻一时。此外还有经营粮食副食品、柴炭、酒业、海产品、饼业、典当行等诸多商号。
聚集在这商业老街的百余家商号,同样在年接受了公私合营和对私改造,老字号由此成为历史的符号。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声誉,至今仍为老一辈人所津津乐道,足见铜山商业老街文化内涵的厚重,折射出铜山商人诚信经营的印迹。
老街,烙着珍贵的红色革命印记。“哲记”南北京果行,解放前夕曾是国共两*和平解放东山谈判代表的接头地点。翁占春“惠人诊所”,是彭湃烈士的战友翁佛涵从广东海陆丰转移到东山播种红色种子,领导工友闹革命的秘密联络点。年叶占梅、卢植五、黄德五、沈朝宗6人就在“惠人诊所”三楼秘密举行入*宣誓,成立中共东山地下组织。
老街家家户户的中堂几乎悬挂着关公的画像或供奉着雕像,而偷吃巷一民居墙体上竞镶嵌着一方高49厘米,宽33厘米的“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石碑,上镌刻“武圣庙”三字,中间书“山西夫子一号公店”,左书“帝君春夏出巡迪年”,右书“店税交一甲福首收”。让人领略到一方习俗,领略到生活在海洋文化熏陶下的东山人,对关公至高无上的崇奉与信仰。遗憾的是,这一片区已经“隐退”,迎接它的将是现代化高层建筑。
桃树巷,亦称偷吃巷,因聚集着多家有名的小吃摊,猫仔耳、扁食面、海蛎粿、芋头粿、萝卜粿、肉管、糯米鹅蛋、煎糯米红龟、手擀面、……还有陈江的腊味烧熟,让小巷香飘四溢,令吃客齿颊留香。不管是在前后街经商做生意,还是从古雷、峢屿、屿头渡海而来的农民、渔民,挑着土特产或海产品到东山集市交易的匆匆过客,总忘不了忙里偷闲到此解馋,小巷成为地地道道的“偷吃巷”。年之前,东山的传统名小吃“烧腱灵”还到厦门开设老字号分店。
旧时的老街,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十分丰富,逢年过节关帝出巡、舞龙、舞狮、路头剧表演,穿街过巷,锣鼓喧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老街小巷荡漾着笑语欢歌……
深深的老街,深深的情。透过老街建筑仍可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当年繁华的气息,“德春”号、“振隆”号、“启明”号老宅墙头的中西合璧装饰、精巧的雕花木构件……犹如一幅幅秀丽的画布,令人不由地停步凝望。一把把锈迹斑斑、形态各异的铁栓门锁,仿佛在寂寞的岁月里,诉说着前世的繁华。昔日曾经商铺林立的老街,而今显得空荡、幽静,让偶尔经过的行人,撩起怀古之情……
二十一世纪初,曾有一记者参观这两条商贸街后,很有感触的说,下雨淋不到,太阳晒不着,虽然街小路窄,而年代久远,却很别致,人行其中,可以感受到海洋小城的商贸文化气息。
图文
黄辉全
女排奥运再夺冠,盘点女排在东山岛的点点滴滴
东山岛一嫂子无怨无悔照顾残疾小姑63年
毛岸青一家曾经到东山岛游览这些景点
订阅“东山岛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