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线上送展”东山县博物馆网上送展之东山县文物史迹系列展(一)
01
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庙又名武庙,位于铜陵镇公园街风动石景区内,明洪武二十年()建,正德三年()扩建,历代均有维修。祀关帝。庙建筑面积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牌楼、大殿、两廊、后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庙内有许多木雕、石雕。牌楼(太子亭)以六根圆形石柱承托数百木斗拱组成。上有“八仙过海”、“瑞兽图”等瓷雕。铜陵关帝庙是台湾数百座关帝庙的祖庙,台湾关帝庙赠庙“追源谒祖”。保存完好。该庙现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有浓厚的涉台历史渊源。年5月15日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0月11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20日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关帝庙正面照
东山关帝庙太子亭
东山关帝庙正殿
02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戍台官兵墓位于铜陵镇演武街东山二中西侧。明清时期,铜山官兵往戍台湾、澍湖,亡归聚葬,以供吊祭,阵亡将士的尸骨用“金斗瓮”装回东山收埋,形成墓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单体墓包偏小,面阔0.80米,进深1.44米,平面呈椭圆形。至今仍保存墓碑多通,上刻将士姓名,其中有“八名同归”、“十九人遗失姓名”墓碑。具有纪念意义与历史研究价值。年7月10日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16日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3日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全景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近景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局部
03
水寨大山
水寨大山,又称九仙山,位于东山县铜陵镇西北面,东山港南侧,年10月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
九仙山不仅是座风景秀丽的名山,还是一座文物荟萃,古迹众多的名山。明代戚继光、郑成功、水师提督施德*、程朝京、崇祯朝宰相林文穆,曾先后在此山上屯兵抗击外敌,挥师远征。明崇祯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天地会创始人僧道宗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隐居读书,组织抗清活动,留下多处珍贵的明清、民国摩崖石刻和石碑刻,是东山岛文物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水寨大山因明初在此建水寨而得名。
水寨大山是郑成功的军事要地。山上留下郑成功一些遗址。郑成功起兵抗清和收复台湾,曾把铜山做为重要军事据点,在铜山招兵、措饷、筹粮、督造战船、操练水师。水寨大山就是郑成功屯兵处。
水寨大山远景
水寨大山碑记
水寨大山水操台
04
宫前天后宫
宫前村天后宫,是东山县一座历史悠久并和台湾有密切历史渊源关系的宫庙,年5月被福建省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东山县风景区景点之一。
天后宫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宫前广场多平方米。宫前天后宫属传统抬梁式木构架土木建筑,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举架高度、木构架各部用材及形式,均保留明、清时代特征。宫庙具有闽南建筑艺术风格,有“双龙戏珠”,各种古代人物、花鸟、山水等瓷雕图案。宫的建筑有大殿、偏殿、小侧室、天进、凉亭等。美观壮丽,成为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据《台湾外记》、《海上见闻录》等许多历史文献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从铜山起航出师收复台湾,统一了祖国。宫内仍悬挂这块康熙帝御赐匾额,康熙二十四年立,匾额镌刻施琅的奏本和康熙帝差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
宫前天后宫全景
宫前天后宫主殿
宫前天后宫康熙帝御赐匾额
05
东山抗战烈士陵园
年7、8月和年2月,台湾日军司令部参谋兼华南特务机关长山本募率日伪军多人先后三次进犯东山。东山军民奋起抗击,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战斗中,全县有近百名官兵壮烈阵亡。为纪念这些阵亡烈士,*府发动民众及海外华侨修建了东山县抗战烈士公墓、纪念碑和纪念亭。建国后,陵园一直被保存至今。每年清明节,均有众多学生、军人,还有台湾同胞、华侨到陵园来祭扫。年3月20日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抗战烈士陵园全景
东山抗战烈士陵园内景
东山抗战烈士陵园纪念亭
06
铜钵净山院
净山院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崇祯年间重修。清嘉庆三年()毁于寇乱,嘉庆22年()重建,并增置西厢房。清光绪11年()修葺时增建了东厢房。年在旅台乡亲的资助下重修庙宇。
据传,明末清初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时,其一路水师自铜山出发,铜钵村数十名子弟随军征台,并带走净山院妈祖神像以为庇护。庙中不能没有神主,铜钵村民再塑一尊妈祖供于庙中。收复台湾后,铜钵妈祖在台湾分灵传播。不久部分铜钵子弟奉妈祖还乡,庙中便有了两尊妈祖神像,便称其为“大妈”、“二妈”。清朝末年,铜钵陆续有人迁居海外,遂将净山院香火远播于新加坡等地。民国年间,东山古来寺南少林法裔香花僧崇麟在净山院授徒,其徒弟于抗战胜利后迁居台湾,同样带去香火传播。年5月,国民*军队撤离东山时大肆抓丁,铜钵村一夜之间被掳走余名青壮年,酿成所谓“寡妇村”的悲剧。被迫去台的青壮年也带去净山院的香火,并逐渐在台湾传播开来。年1月28日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钵净山院全景
铜钵净山院主殿
07
铜陵天后宫
铜陵天后宫又名大宫,祀海神妈祖,位于铜陵镇打铁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现总体保存为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74平方米,面阔17.60米,进深29.68米,坐南向北,由大殿、前殿、两廊、厢房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棱形木柱,八角石柱,有四根石柱雕龙凤。院子中间有石拱桥。北侧过水廊道,山墙处完好保存有多方石板。建筑装饰采用闽南地方特色的彩瓷剪贴、石雕、木雕、彩绘、鎏金等传统工艺。屋脊饰以彩瓷剪贴,塑有人物鸟兽等,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年9月7日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陵天后宫全景
铜陵天后宫主殿
铜陵天后宫石拱桥
08
前何威惠庙
威惠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废于清康熙3年()清廷对东山实行的“迁界”暴行。康熙19年(1)复界后恢复庙祀。民国29年(),毁于*府“破除迷信”行动,庙堂改成“中山纪念堂”,为东山县西北乡乡公所驻地。年东山解放后恢复庙祀。年,再度毁于“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运动。年,由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与乡民捐资重修威惠庙,同年12月31日,新加坡何氏威惠庙联谊会组成30多人的省亲团和台湾何氏族亲近百人回乡,参加了威惠庙重修落成庆典。明清以来,前何便陆续有乡亲因经商或当兵定居台湾。年解放前夕,前何乡又有人(多为被抓壮丁)去台。年7月10日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何威惠庙全景
前何威惠庙正殿
09
美山世美堂
美山世美堂又称杨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15年(),明崇祯10年()八世杨观吉中进士(任湖南长沙知县,后升兵部主*),遂扩建了祖庙。此后历代均有修葺。近年来,由于家庙年久失修,陈旧不堪,该村发动杨氏居台宗亲募款,家庙得到重修。据载:元朝时,美山始祖杨油滓(讳:大成)从漳州龙溪赤岭迁至东山五都开基,称“康美杨”,至清康熙14年()“康美杨”改名“美山村”。明万历18年(),六世祖杨文嵩在该村东面植大片榕树以防风,称“杨厝林”(与杨氏家庙同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美堂”裔孙有不少人迁居台湾。清代有三房十三世等一批乡亲迁澎湖经商,开“顺美”号商行。抗战胜利后,十九世杨添国被派往台湾任台北市警察局刑事科长、十八世杨*任台北市海关关长。年临解放时,美山又有一批乡亲去台定居。年11月1日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山世美堂全景
美山世美堂主堂
10
康美林氏家庙
康美林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9年()。明万历44年()由八世林日瑞(万历年间进士,敕赠资*大夫、兵部尚书,谥“忠简”)重修。此后几经兴废,至年遭遇火灾,家庙屋顶坍塌。年该村旅台同胞林木树、林福池先生的倡导重修家庙,在广大村民和台湾宗亲的大力支持下,依家庙原样重修,恢复了家庙昔日的面貌。
六百多年以来,康美林氏家族衍支分布于澎湖、台湾、新加坡等地,至今已经发展到二万多人。该村迁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明万历年间,八世林角、林睿、林抱等往台湾”。清顺治18年(),十世祖林凤(又名:凤鸣、凤明)随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在那里屯垦拓建了“林凤营”,为当地的开山始祖。清乾隆年间,康美林加安父子外渡南洋,开创康美人出洋之先河。单从民国期间起至解放前夕,康美去台人员就有人,旅居新加坡的就有人。6年9月22日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美林氏家庙全景
康美林氏家庙主堂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省内第二大岛。它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东海与南海交汇处,闽粤的接合部。自古便是闽南地区的滨海重镇,饮誉海内外的"东海绿洲",是台胞的祖地和侨乡,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东山县历史文化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物遗产。最早,可追溯到年初从文物普查收集到化石标本中发现了一块距今一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东山人"。它的发现证明东山沿海地区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海峡两岸活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年发现的大帽山贝丘遗址,经中美两国考古学者多年来的联合考察和研究证实,我县是史前南岛语族文明发源地之一。明清以来文物古迹更多,有东山关帝庙,东山戍台将士墓群、水寨大山、铜钵净山院、宫前天后宫、铜陵天后宫等古遗址古建筑。抗战时期,为纪念东山抗战阵亡烈士和纪念东山人民募款捐献飞机支持抗战,*府发动民众及海外华侨修建了东山县抗战烈士陵园和献机纪念碑等革命文物。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府的高度重视下,东山的文物工作得到有序的发展。经过多次的文物普查,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处。
东山的文物遗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向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宝贵遗物和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加强文物遗产保护,对于研究东山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和启迪世人,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东山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在多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编辑,通过网上系列送展,对东山每处文物的年代、地理位置、建筑特征及主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具体介绍,力求全面反映东山县文物分布、文物价值的基本概貌、图文并茂,以期达到文物图录资料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也反映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东山文物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打造东山文化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
东山县博物馆
东山岛(dongshan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