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铜山湖古人类活动遗迹猜想 [复制链接]

1#

泌阳铜山乡曹寺村附近的铜山湖库区,是铜山湖的最西南角。曹寺桥西,泌阳至铜山风景区专线以北的第一座小山峰,当地人称为湖西山,小山的东面,北坡和南坡,大面积裸露的岩石连绵不绝,将近平米。南坡,由湖区向上,从东南方向向西北,一条宽约50公分,长约50米的“龙脉”,直到坡顶。龙脉也叫地脉。地理环境里,某一区域地表或地下出现的狭长的、明显不同于这一片土壤和岩石色泽的土段或岩石片段,往往被风水先生认为是灵异的表象,他们会玄乎的说这是地脉或龙脉。并且告诉人们,保护好,利用好龙脉,必定会给这一带居民带来好运。

铜山湖山区的石质,多数是粗砂岩,石质比较松脆,俗称为“麻谷石”。岩石“龙脉”是地质构造时期,地壳深层最后喷发的岩浆冷却之后形成的。这样的岩浆,杂质少,冷却之后形成的岩石色泽较亮,质地也比火山活动早期喷发的火山灰形成的岩石坚硬得多,因而看起来也比较显眼。铜山湖库区的这一段即是如此。这段龙脉的结构不太致密,石灰岩为主,夹杂着汉白玉和砂岩碎块儿,砂岩多数已经风化,因而龙脉的某些阶段显得凸凹不平,看起来还没有旁边的大片砂岩光滑。

龙脉的西北末端到了山顶,悄悄隐藏到了地下。一个原因是这一片的地势平坦,植被较好,水土流失少,岩石风化程度轻,因此下层致密的“龙脉”就被很好地保存在了砂岩下面。

紧挨龙脉末端的北边,橡木、松林的遮掩之下,是一块高约一丈,长约两三丈,突出地表的硕大砂岩。砂岩两头高,中间稍低,像古代的瓷枕头,也像马鞍,因此,当地人称这块石头为“马鞍石”。马鞍石的东、西、南三面的中部和岩根,都有明显的钝器雕琢痕迹。跟羊册镇擂鼓台谷地的岩石刻画符号一样,这些都是远古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先民记录祭祀、占卜等公众活动的时候,用坚硬尖利的石头,一点儿一点儿凿刻下来的。

地势最高、龙脉、最大的岩石,都是端庄大方、气势威严的表现。先民们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族群朝拜、祭祀、聚集的圣地,自然而然。

先民们把马鞍石的南、西两面的半腰,都做了整体挖凿,凹进去一二尺,高有一米。挖凿之后的岩壁上,先民们又雕凿了上圆下尖,长有二尺,宽约三寸,很像鱼形的凹槽。马鞍石的西面,半腰下部,类似龟鳖类甲壳边缘裙摆的平面上,从南向北,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七个圆形的酒窝儿似的小凹坑,这些小凹坑的排摆,接近北斗七星行列。七星的下部,又有两个不太明显的小凹坑。

马鞍石南面较窄,经古人挖凿之后,很像张着大嘴的蟾蜍。在古人的意识里,蟾蜍是吉祥长寿的生灵。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说:“蟾蜍三千岁。”民间有一种说法,羽化成仙的蟾蜍,三条腿,被称为金蟾。是财富的象征。

古人认为,月宫里边儿有蟾蜍。屈原《天问》里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两句话的大意是,月亮何德何能,竟然能缺了又圆?它又有什么值得向往的地方,而让蟾蜍甘心居住其中呢?闻一多先生解释说,“顾菟”就是蟾蜍。因而古人又称月亮为“蟾宫”。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发掘出了一幅创作于汉文帝时期的帛画。这幅描摹地狱、人间、天堂三界的帛画画面的左上角,弯弯的月牙之上,就是一只口衔如意的大蟾蜍。

马鞍石很有可能就是古人刻画的蟾蜍形象,绝不是现代人眼中的马鞍。因为史学界推测认为,这种钝器雕刻,是远古人类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一点一点,慢慢凿刻的。石器时代距今约有-年,甚至上万年。而马鞍最早是鲜卑人发明的,发明时间大概在两汉时期,之后才从草原传入了中原,直至今天也没有发现那一时期马鞍的实物或模型。查阅文献可知,较早的相关马鞍的记述,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辞》和刘义庆主持编修的《世说新语》里。

《木兰辞》里“西市买鞍鞯”、“北市买长鞭”大家都比较熟悉。《世说新语·规箴》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这段记述是说,谢万带兵在寿春吃了败仗,临逃跑的时候,还在摆他的臭架子,要求部下给他准备装饰华丽的玉镫。可以看出,晋代高级官员的马鞍,已经由实用转向了豪华。这说明,汉晋时期,骑兵确实已经普遍配置了马鞍。这符合史学专家的推断——马鞍最早出现在两汉。因而,铜山湖山地的这块刻于近万年之前的“马鞍石”,只是现在的人们根据巨石的外形,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称。千万年前,先民们的刻画,跟马鞍无关。

马鞍石西南角的直立平面上,雕刻有四组纵横有行列、形似围棋棋盘的圆臼坑,这些应该是先民们占卜、记事的符号。巨石东面的“裙摆”上,也留存有一组小凹坑。由于马鞍石的砂岩构造比较松脆,所以,成组的小凹坑风化比较严重,多数已经模糊不清了。龙脉中部散落的重约斤的石块上的长条形雕刻,也一样遭遇了严重风化。不过这也不能怪先民,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限制,他们只能利用手中的石质刀具,“专拣软的捏”,选择了较为松脆的砂岩来雕刻,而有意地避开了更为坚硬的石灰岩。

马鞍石东北,隔着近千平米的裸岩,丛林之中,有一块龟形的巨石。除了龟板下面人工雕刻的圆凹坑,龟背的纹路,刻划得也非常清晰,尤其是龟的头部,更是惟妙惟肖,嘴、眼、鼻骨,活灵活现。

石龟龟首上仰,偏向西南,相对于山顶的马鞍石,石龟是一种向上瞻望的姿态。跟蟾蜍一样,龟在古人眼中也是一种长寿吉祥的灵物。现在民间还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的说法。

现在某人猥琐可恶,我们常骂他乌龟王八蛋,从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一书中可以看出,其实在元代以前,龟在人们眼中都是非常吉祥灵异的生物。直到现在,受中国古文化影响较大的邻邦日本,人们仍然把龟看做吉祥长寿的象征。因而,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铜山湖山地刻画神龟,就再正常不过了。

神龟和蟾蜍巨石之间的裸岩上,有一个石磨盘大小的圆形凿刻。刻痕边缘整齐,显然是后期人们用金属器械凿刻的。整个雕刻起线之后,只是断断续续地凿了大约一米长,看起来雕刻并没有完工。圆环的左上方,雕刻有一个长约十五公分,宽约两公分的小槽,大环的正下方的两个小槽,跟上面小槽的形制一样,只是两个小槽按环形排列。单看圆环,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日月,但是它上下的三个小槽却叫人一时费解。先民们准备刻画八卦吗?也或许,他们就是打算凿出一块磨盘的。

湖西山正南,隔着泌阳至铜山风景区专线,铜山西麓流来的一条小河南岸,大片橡木林掩盖的小山的半腰,高约一丈的巨石临河矗立,形似乌龟的头颈部分,当地人称为龟石。传说神龟原本有一对儿,聪明的南方人斩断了这一片的地脉,雌龟扭头向南而去,只剩下雄龟呆呆地立在河边。

龟石的体侧没有明显的雕琢痕迹,只是在它的“脖颈”下面,挨地的岩石被凿掉了一大片,这样一来,石龟的脖颈就更加修长,更加形象。

湖西山正东,隔着库区的小山,在曹寺村的正北方向,名为北山,山势平缓。山顶长约两丈,高约一丈的巨型砂岩,乡亲们称为“蛤蟆石”。从北往南看,这块巨石更像一只大海龟,但是转到它的南面,巨石顶上向西北凸起的部分,则更像一只大蟾蜍,眼睛、眉骨特别明显、突出,雕刻痕迹明显。这块巨石可谓是“龟蟾合体”。

跟湖西山马鞍石上上宽下窄的长条形雕刻不同,“蛤蟆石”脖颈上的雕刻凹槽,全部是上窄下宽。长宽比例反差小,上排六个,下排一个,高约50公分,宽约30公分。都像西瓜籽儿的形状,这样的凿刻,更接近后期的神龛或佛龛。

加上湖西山龙脉中段和曹寺北山路边的两块较小的砂岩,铜山湖曹寺库区的三座小山坡上,目前共发现了七处古人石刻。其中两块的形象是蟾蜍,三块是龟。跟羊册擂鼓台谷地以羊为主的雕刻不同,铜山湖山地的古人雕刻则以龟和蟾蜍为主,说明这两个先民部落信仰不同,图腾也有明显的差异。但相同的是,两地石刻中都发现了北斗星象,这足以证明,泌阳早期先民的高度文明。

曹寺村附近,有山有水,山间平地面积大,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耕作。留存石刻的小山坡度平缓,从山脚到山顶,都不超过三里地。这样的坡道,妇孺们稍稍努力都能走到山顶,山顶宽阔,非常适宜公众性的祭祀和占卜等大型活动。

从山水环境,从马鞍石和蛤蟆石雕刻的繁缛情况来看,在这里居住的古人部落也相对较大,部落中有专业的神职人员,专门利用他们打制的粗糙石器,经年累月地负责图腾雕刻。或许,这一带还有更多的古人雕刻,隐藏在山林之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文/白林密(转自泌阳文史点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