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炳根编辑/吴承熹△东山关帝庙是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欧康摄)民间信仰与风俗,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各地都有,形式多样。漳州的信俗活动及形成,多与开漳历史及地处偏远的海隅有关。陈*、陈元光父子作为受命于朝廷的官员,加上其开漳功绩与治理有方,被上升到地方民俗信仰的层面,而护佑陈家父子征战闽南的“关公”,也成了当地的保护神,三平寺的祖师与龙海的保生大帝,都与古时漳州处于蛮荒之地有关,而送王船则反映了民间对海洋的感恩与对平安的祈求。东山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东边的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巍然(邱荣锦摄)多年前我曾到东山拜谒过位于铜山的关帝庙,犹记得当时庙宇的气势,山势俊美,关帝庙顺势而建,可俯视民间,可巡视大海,万象皆在关帝庇护之中。其次是“太子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谓“太子亭”是庙门六支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亭上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其正面的“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唐宋故事情节中的个人像,造型极是生动,可谓多彩多姿。△关帝使海峡两岸人民有了不可分割的神缘,有相同的关帝朝拜仪式:心祷、晋香、叩拜、三献礼(邱荣锦摄)后来,我又拜谒过一次铜山关帝庙,并且有地方文史专家陪同。“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关帝庙在全国不计其数,可谓“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关公由于勇武与忠义,备受后世敬仰,无论是历代的统治者还是民间,都将其视为神明,顶礼膜拜,关帝信仰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被后人尊称“文圣人”的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起初我对于在东山这个偏远的海隅建有如此规模与气派的关帝庙,还有些不解,同时也不理解为何铜陵镇家家户户供奉着关帝神位,像是对待自己的祖宗一般,而铜陵镇却没有一户姓关。文史专家告诉我,封建统治者对关帝庙的重视与宣扬,主要在于传统道德的教化,但对于百姓而言,更多则是崇拜关公义气干云、坚贞不二的品质。百姓不仅求雨有赖于关公,关于生育、消灾、除病、家庭和睦等方面也都有求于关公;同时关公又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一个关帝庙,承载着无数精神寄托,这个寄托本身远超文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武庙比文庙更多。△在东山,家家户户供奉关公(赖小兵摄)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东山民众恭送关帝上天,年后正月初四,又要恭迎关帝回归。正月初五子时,举行关帝安位典礼,由本县长官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叩问本县农、工、渔各业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灾诸大事。本县长官祝毕,方由士民问卜。年之后此例略有改进,由本地德高望重长者代表全县士民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为全县祈福消灾。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形成了东山特有的关公文化。漳州云霄将军山公园内开漳圣王陈*、陈元光父子石雕像(赖小兵摄)陈元光随父征战闽南,引来了关公香火,带来了关公文化,而陈元光祖孙六代,开漳治州长达年,被后世崇奉为“开漳圣王”。位于漳浦的威惠庙,民间称“开漳圣王庙”,便是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建。△漳浦县佛昙镇轧内村古兵营是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担任漳州刺史后,建立的四个行台之一(吴瑜琨摄)漳浦威惠庙历史悠久,为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敕建。这座千年古庙遗存文物丰富,庙区内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的历代建筑构件、石雕、石碑、门轮、石狮、石柱础、瓷器、瓦当和一口古井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赖小兵摄)不仅是漳浦,漳州各区县、台湾等地,都建有陈元光的雕像,而且据说海内外共计有多座。漳浦威惠庙成为“开漳圣王”的始祖庙,同时也是海峡两岸八十七姓开漳将士后裔的宗祠堂。漳浦正在打造“开漳圣王”的精神与文化,吸引着众多台胞回乡寻根谒祖,续写同根同源的亲情。现在每年到漳浦的台胞进香团有数十个之多,香客三千余人,成为两岸重要的精神与文化交流基地。三平寺为晚唐高僧杨义中禅师于唐会昌五年()创建,至今已有年历史三平寺在平和县,慈济宫在青礁,属龙海县。三平寺供奉的是义中大师,闽南一带称为“三平祖师公”,慈济宫供奉的是宋代名医吴夲,后被明成祖敕封为“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这两位设庙的供奉者,一个是专业行医,一个是兼及行医,可说是行走民间的神医。他们都亲自采集山中之草,炼丹成药,治好了无数疑难病症,义中大师还将“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借以健身防病。△漳州三平寺三平祖师像(立夏摄)△千百年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闽粤地区人口的外迁,三平祖师文化被传播到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信众已超亿人,庙宇遍布海内外。图为海峡两岸信众一同祭拜祖师公有一年我在厦门大学参加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与会者专程去了三平寺,印象中香火鼎盛,甚至人都难以进入,这在其它寺庙平时是很少见的。义中大师是唐代人,祖上为陕西咸阳,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州市属的福清县)。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徒步,跋山涉水,到达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和众僧尼历尽千般辛苦,在此兴建了三平寺院。△历史悠久的三平寺,蜚声海外,香火颇盛,信众遍布全球(陈长青摄)这里风景虽好,却也是蛮荒之地,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无医少药,贫病交加者众,不少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造成土地荒芜。义中经常走出寺院,送医送药,救治山民;同时传授耕作技术,兴建水利,改变山民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他还引导山民筑起村舍,使山民们安居乐业。山民们也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和睦相处,佛俗一家。到了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圆寂三平寺时,享年九十有二。由于他一生为山民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故而香火不绝。在离开三平寺时,恰好云开日出,阳光照着三平寺,一片绚烂。据说每天到这儿朝拜的人很多,许愿、还愿、做法事……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络绎不绝结伴来此朝拜,捐赠款项,修葺殿宇,才有了今天的金碧辉煌。△白礁慈济宫又称慈济祖宫、闽南故宫,位于福建省漳州角美镇白礁村(历史上长期隶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主奉中国最为著名的医神之一保生大帝,是全球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宫(赖小兵摄)△白礁慈济祖宫是闽南人文景观的精华,是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的见证(赖小兵摄)青礁慈济宫供奉的吴夲真人,是一名民间游医。幼时,父亲患病身亡,令他自小立志学医,普救众生。吴夲初拜蛇医为师,翻山越岭,采草制药;后云游四方求师,刻苦钻研,渐精通医理医术。此公曾两度在瘟疫横行时,以一根针、一剂草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青礁龙湫坑是吴夲搭寮凿井,炼丹制药,行医济世之处,慈济宫便建于此。“保生大帝”是明代敕封的,这个敕封真是好,不仅符合吴夲作为神医身份的真实,更反映民众敬仰信奉的祈求心理。这也是保生大帝虽为一个地区性的神明,却信众无数的道理。王船过境之处,气势浩荡,人们祈祷安居乐业、祥和幸福(李晋泰摄)“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表示对海洋的敬仰与感恩。““送王船”习俗在福建沿海一带都有,福州(现已不存)、厦门、泉州、莆田、漳州各有特色。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出一艘精美的王船,船上装有金银财宝、牛羊鸡鸭等供品,请来代王巡狩的王爷,将孤*野*一并带走,意在驱除灾害,祈求国泰民安。△送王船是闽台地区“王爷信仰”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李晋泰摄)△到了晚上时分,周围鞭炮齐鸣,人们引火将王船连同贡品一并焚烧(李晋泰摄)漳州的送王船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四年举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年12月12日,“送王船”活动在漳州开发区石坑社区举办,上千名当地群众以及台湾地区的25名同胞,齐聚保泉宫,自发参与和见证这项传统民俗盛典。当天巡游的队伍长达米,过境之处,气势浩荡,人们手持香火祭拜,祈祷安居乐业、祥和幸福。傍晚时分,王船到达开发区14号码头沙滩处,船头朝着大海,周围鞭炮齐鸣,人们引火将王船连同贡品一并焚烧,与当天海湾上空美丽的火烧云交相辉映。我理解为,“送王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次民众参与的狂欢。△闽台“送王船”各有特点,百花竞艳,都是依海为生的海洋经济群体的精神支柱(李晋泰摄)——本文选自《福建画报》年3月刊——相关链接点击:这里是漳州
九龙江大型文创摄影活动——东山这里是漳州
九龙江大型文创摄影活动——漳浦这里是漳州
九龙江大型文创摄影活动——龙海END根特约作者/王炳根
编辑/福建画报吴承熹阮静然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