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粽情端午细数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 [复制链接]

1#

岁岁端阳节,菖蒲插满门。

果然真是剑,应享太平春。

——齐白石《端午日》


  端午节就要到了,送上粽子三两枚,愿大家事业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尔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楚辞·离骚》),爱情上,“乐莫乐兮心相知”(屈原《楚辞·九哥·少司命》),健康上“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和珅


  对于和珅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那个看起来挺坏的


  贪官到底是什么来头呢?咱先看看度娘的解释!


  百度百科:和珅(音:héshēn)(年5月28日—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其实他一开始也是一个好人,而且非常的有才,并且又能够对乾隆的心里把握很准确,这也是能够贪那么多非常重要的原因吧!根据人们的不完全统计将其家产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整理列出了一个能够把人吓坏的家产统计单其内容如下:


  房屋间


  田地顷,


  银铺42处,


  当铺75处,


  赤金两,


  纯金,大金元宝个,0两一个,个,多少,十万两;和珅故居小银元宝个,两一个,万两。


  银锭万个,


  洋钱5元,


  制钱万文,


  铜钱,万文。


  吉林人参余斤;


  玉如意余柄,


  珍珠手串串,


  桂圆那么大的珍珠,10粒,


  大红宝石10块,


  大蓝宝石40块,


  银碗40桌,


  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


  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匹,


  毛呢哔叽板


  狐皮张


  貂皮张,


  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0张,


  铜器和锡器360件,


  名贵瓷器10万件。


  镂金八宝炕床24座,


  西洋钟座,


  四季好衣服件(貂皮男衣件,貂皮

刘瑾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他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官居内宫司礼监掌印。他因从小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深得武宗的信任和护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以皇帝陪侍的身份,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操纵朝*,把持内阁,安插“六部”,同时还掌管明朝最精锐的皇家卫队锦衣卫和特务组织东厂、西厂,并建立了权力高于锦衣卫和东厂的私家特务组织——内行厂。


  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刘瑾则是“八虎”之王。他不但排陷异己,陷害忠良。而且利用权势,肆意贪污。他大量贪污国库银两。还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辄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万两。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凡善行贿者,往往都官运亨通。此外,他还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刘瑾“用侍郎韩福,肆虐湖广,馈银至十余万两”。


  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他私自刻了印玺,暗造弓箭,企图寻机夺位。公元年的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七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惊,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第二天,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官员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贯满盈的刘瑾因谋反获罪,判罚凌迟。按当时的刑律,凌迟刀数为刀,头一日先剐刀,剐出的肉片如大指甲般大小。刘瑾受刑那天,过去被刘瑾诬陷杀害的人家,纷纷以一钱买下从刘瑾身上切下的一小片肉,祭祀被冤死者,甚至有人生吃刘瑾被割成细条和小片的肉,以解心头之恨。


  那么,刘瑾究竟贪污受贿了多少金钱呢?


  主要有三个版本:一是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万两,白银余万两(折合现币约38亿元)。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二是根据陈洪谟的《继世纪闻》记载:刘瑾被抄出的家产,有黄金.78万两(按最新国际黄金牌价每克元计算达.24亿元);白银2.59亿两(按最新国际白银牌价每克6.5元计算达。5亿元)。.总计:.74亿元三是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补篇》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带人亲自查抄刘瑾家产后,共得“金二千九百八十七万两(折合当今人民币.2亿元),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余万两(合2.59亿两.5亿元),仅此两项合计就高达.7亿元。另外还有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


  这些财富相对于当时明朝10年以上的国库收入(国家财*收入)。


  

伍秉鉴


  第三个伍秉鉴是知名度最低的富豪。分担南京条约对外赔款


  看看他对自己的定义


  我的名字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提起广东十三行,一般人还是比较熟悉的,那是个富可敌国的地方,一场大火能令熔化的白银流满街;富招人妒,清廷两度勒令我们筹款作战争赔款。年朝廷强令我们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万元外商债务时,我一个人独自承担了万。


  《亚洲华尔街日报》给我的评价说:“出生于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这或许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意伙伴豪爽大方的缘故吧。曾经有一个美国商人跟我合作做生意,但经营不善,欠了我7.2万元,因为没能力偿还一直无法回国。我听说后,叫来他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朋友,并且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就把借据一把撕碎了,而在当时,一艘满载货物的中型货船就值10万元左右。


  其实这点钱我是真的不在乎,年,我们家自己估计,我们伍家的财产就有2万银元,我还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武夷山)、店铺,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西方学者说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我不好有异议。


  是不是首富我不能确定,我能确定的就是:他真的很有钱,真的!


  伍秉鉴(—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邓通


  第四个邓通:西汉文帝宠臣,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旋失宠,被收。自己印钱你们能做到?那真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啊!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月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以千万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间至通家游戏。然通无他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人者相通,曰:“当贫饿死。”上曰:“能富通者,我也。”于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而色难之。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亡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债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没入之,一簪不得着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按《史记》,文帝所幸尚有宦者赵同、北宫伯子。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而赵同以星气幸,常为参乘。景帝时,惟有郎中令周仁。当时君臣相悦,往往出此道,可笑。


  说道铜矿还有一个小故事挺好的给大家瞧瞧:有一天,文帝命令一个善于看相的人为邓通相面。相人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邓通被文帝赏赐了家乡的大小铜山用来铸钱的消息传到老家后,亲朋邻里奔走相告。年已古稀的父亲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带领几个女儿和女婿雇工匠在铜山一带采铜、烧炭、铸钱,严格遵照邓通的嘱咐,每一个钱都要精工细作,又从不在铸钱时掺杂铅、铁而取巧谋利,因而制作出的邓通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喜爱邓通钱。吴国钱以发行量大占优势,邓通钱以质地优良取胜。这一时期,吴国与邓通所铸的钱币流遍全国。文帝身患毒疮,因感念他的恩德,邓通常为其吸吮患处。文帝闷闷不乐地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答:“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后来太子进宫问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处。太子吸毒疮时却面露难色,事后听说邓通经常为皇上吸吮毒疮,心里感到惭愧,却也因此而怨恨他了。文帝崩逝后,太子即位为景帝,邓通被免了官,闲居在家。过了不久,有人告发邓通盗出域外的铸钱,查证后就将邓通的家产充公,尚欠几亿万钱。晚年的邓通只好寄居在他人家里,至死不名一钱。

沈万三


  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南浔)人,祖上迁居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东蔡村。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聚宝盆”,说沈氏获得了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这个估计大家也都认识现在的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就是他了,富可敌国啊!


  沈万三有老婆13个,银子折合20多亿两,让盖茨都汗颜。想一想白银20亿我不知道现在的白银的价格时多你们帮我算算!别吓着!


  邓通有铜山他有聚宝盆,呵呵怎么来的呢?


  “聚宝盆”的传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神奇之传说,其中沈井村“聚宝盆”之说传遍大江南北。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山,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山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山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当时,他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


  沈万山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一天,沈万山强令割草人领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于是就让割草人割,割后随即又出来了,割得快,长得快,沈万山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后来沈万山买了一头猪用它喂猪,猪长的很快,把猪杀了以后,就用此盆洗手洗脸,一次沈万山的儿媳妇洗脸时,不慎把一戒指丢进盆中,越捞越多,沈万山知道后,认为此盆是件好东西,当时传说山上有个看宝洞,洞内有看宝的毛人住在里面,自从沈万山得宝后毛人就走了洞内三间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沈万山得宝后,借助宝盆的财力。为村民打了72眼井,铺路架桥造福村民。


  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某地方一定出现宝贝(据说一出现宝贝长江就要决口),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万山知道后,揭回告示,带着聚宝来到南京与皇帝讲好条件,皇帝随口答应“四更借、五更还”。沈万山来到决口处,拿出“聚宝盆”往盆内放一把土,放到决口后,立即堵住决口。然后,沈万山去朝内讨取高官厚禄,并到五更去取“聚宝盆”,谁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据说这是皇上为了骗取宝物将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说法以此说起。沈万山到朝内就被扣住,问他得宝的情况。并说他得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灭九族。把沈万山家的坟墓掘成了坑(今沈井村内的大水坑,就是原沈家的林地),沈井村的百姓听说沈万山得宝不献,犯了灭门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换姓,沈家从此绝后,沈家村的水井也被填平。


  后来,迁此定居的人们,为了不忘沈万山的恩义,流传后世,永不泯灭,又把该村易名为沈井村,但至今沈井村没有一家姓沈的。沈万山当时的住宅在沈井村东南角,在大跃进时期,沈井村的魏某在平整土地时,一镢揭开一眼神秘的井。井深12米,直径1.5米,水位2.1米,石砌结构完整,表层风化变黄,这眼古井就是当年沈万山用过的水井。

 “聚宝盆”堵住长江决口后,成为大土原,后来就在上面搞建设,传说“聚宝盆”已落在南京中华门底下,民国时期,国民*当局听说沈万山的“聚宝盆”在中华门底下,就下令挖洞取宝,结果挖了能住一个连的大洞也没找到宝盆,据说宝盆又回了沈井村,后来做防空洞用(年人民画报以做过介绍)。至今,沈井村北牛蛋山的小丘岭上还有个小坑,坑内直到现在还不长草。

范蠡


  第六个陶朱公范蠡:中国最早的大富豪“财神”代名词


  “原来您老就是我们整天膜拜的财神爷啊,失敬了!今年的财运就靠您老了!”您老人家有啥要说的吗?


  呵呵关于我的故事,那是一段传奇,因为和现在隔得太远,所以愈发显得不可思议,我曾经是越国宰相,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可是我很清楚飞鸟尽、良弓藏,为了避免勾践认为我功高震主而遭害,我逃离了越国,到齐国经商。至于在我逃难时,是否带上了病美人西施,这个问题,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但我拒绝回答。


  那个时候经商要比现在容易些,而且齐国本来就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所以我只是老老实实做事就成了巨富,司马迁的《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更因为我开创了历史上弃*从商的鼻祖和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所以老百姓们至今仍尊称我为财神、商圣。


  财神的钱啊我不要,只要您老跟着我就行了!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真是有头脑啊,这么损的招您老原来早就会了!

就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