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铜官山丨文学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点击上方“铜陵有色报”
  老孙的老伴姓高,但个头不高。服装商店琳琅满目的样品中,没有一件适合她的。那天,她突然想起箱底下还有一块早年扯的布料,便拿到街上找裁缝店加工。转了一大圈,最后才在步行街的一个小巷子里找到了。


  中午,高师傅在家里说及此事。孙子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去找裁缝做衣服,在网上订购,要什么样式有什么样式。


  高师傅说,是啊,你们赶上了好年代。


  这时老孙说话了:记得我跟你奶奶结婚那阵子,做一件新衣服那都是件大事……


  孙子说,爷爷,你老爱说刚解放时的那些事。还有住的是芦席棚子啦,粮食定量啦,买豆腐买肉也要凭票供应啦……我都听了好几遍了。


  听了老孙的话,我十分感慨。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铜陵街上没有服装店,要穿新衣先得有布票,凭票买布到裁缝店做衣服。快过年的时候许多人要做衣服,还得排队。人口多的家庭为了节约加工费用,省吃俭用积攒几个钱,买一台缝纫机自己学着做衣服。手艺好一点的还给亲友、邻居们也做上几件。在那个时代,帮别人做这类事都是免费的,只要说声谢谢他就很满足了。生产单位根据工种不同,一年或两年发一次工作服,可许多职工上班时穿的是打了补丁的旧工作服,新工作服留着出门时作为“礼服”穿。


  是的,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乍暖还寒。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物质供应严重不足。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但是,老一辈的矿山工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咬紧牙关,勒紧腰带,流血流汗,坚持生产,为年轻的共和国国防和建设奉献出金光闪闪的铜。尽管物资匮乏,生活简单,职工们仍然处处为国家分担困苦,且毫无怨言。这就是新中国的工人,这就是我们铜陵有色工人!他们的付出为铜陵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铸就了铜都精神。


  对于这段艰辛的经历,拼搏的日日夜夜,老一辈永远不会淡忘,而且还要讲上十遍百遍,让子孙后代了解这段历史,记住这段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语)这点点滴滴的艰苦奋斗的故事,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教科书、鼓励后人砥砺前行的课本,让我们当好学生,念好这本书。


  讲到吃,我还想到一件事。


  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让人民都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国家实行了对粮油及八种副食品(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白糖、红糖、糕点、粉丝)的统筹安排,实行票证、定量制。直到年,国家经济空前繁荣,物资供应渐趋充足,近30年票证时代才宣告结束。


  铜陵是座工业城市,工人多,与其它城市相比日子还算好过的。国家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体力,对下井人员、浮选工和炉前工等发保健票,凭票到食堂打红烧肉。据说那时芜湖市内居民人数是铜陵的好几倍,但每月供应的猪肉没有铜陵多,多就多在工人保健上。矿工的粮食定量也比市民高一些,说明*和*府对矿工的关心照顾,而工人也以忘我的劳动为国家多出矿、多炼铜。


  其实有的工人打了保健菜并没有吃,而是装进饭盒带回家去给孩子们吃。在家里,他们把煮好的白米饭让给孩子们吃,自己烀山芋干当饭吃……


  一想起这些事我鼻子就发酸。上为下就是这样无私忘我,如此养育着矿山的下一代,他们当是世上最慈善的父母。一代矿山人,把自己的所有献给了建设事业,献给了这座城市,也捐给了下一代。多么可尊可敬的一代人啊。你们是摩天大厦的基础,你们是平坦大道的基石。你们受苦受累的时间太长,享受幸福生活的时间有限。面对秋天的硕果,我们总会想起冒着早春的严寒为我们播种的人们,即使你们老了,身子弯曲了,依然是山城的脊梁!

02古陶古瓷记铜陵

□朱益华

在古铜都铜陵山水之间,目前已经发现多处具有二千年以上历史的古代采铜冶铜遗址。古矿址中遗存的古陶器碎片为我们提供了年代直观依据。最近,我们又在民间发现了几件有纪年、有“铜陵”字样的古代陶瓷器物。虽然没有古矿址里的陶器碎片年头长,但是对我们铜陵而言,颇为珍贵稀罕。


  在小郭家门边的地上有块硕大的砖头。上前俯身细看,砖的一侧竟然烧制有文字。小郭说大砖头是他父亲老郭发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凤矿和铜山矿在北斗山盖居民楼,老郭参加挖土方挖出来两块大砖头。老郭看见砖上有文字,就把完整的那块送给了铜陵市博物馆,这块破损的就一直放在家里用作抵门。虽然有点破损,砖头上的文字却还完整。我试着把砖上的文字通读了一遍。“池州府提调官通判陈翰宗司吏朱仲实铜陵县提调官主簿李着司吏叶茂实”。字为阳文,铭记着四个责任人,官职最高的是池州府通判陈翰宗。“通判”是他的本职工作,主管运输粮食和农田水利事务;此时给他加了一个“提调官”临时头衔,是州府负责烧制城砖任务的领导。“司吏”朱仲实是领导的助理,协助“陈提调”办理烧砖事务。铜陵县“主簿”李着,其职能相当于第二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县里完成城砖任务的责任既然落到他头上,便也安上一个“提调官”的临时头衔。顺理成章,他下边的县级司吏叶茂实就是协助他的的办事员。这是一块典型的明朝南京城砖。明南京城研究专家根据已经发现的城砖上的文字统计,朱元璋于年开始营建南京城墙,动员了37个府个县烧造城砖。各级责任官员的名字都烧制在城砖上,工期和质量都能追查到人头。谁敢掉以轻心?猜想,老郭捡到的这两块或许属于不合格类型,被挑捡出来的。


  在青阳县一位教师家里有一对瓷帽筒,上面用红彩绘出山水人物,旁边一行墨书落款“民国庚午春月大通孔洪昌绘品”。我的眼睛一亮,这会不会是铜陵的大通?时隔不久,在铜陵的一位藏友家里又看到了一对绘有粉彩博古图、墨书“宜古宜今丁卯初秋大通孔洪昌出品”款的瓷帽筒。又是一件“大通孔洪昌”。发现还没完,枞阳县的一家古玩店里又出现大通孔洪昌的瓷器。这是一件浑圆的盖罐。罐体的一面彩绘戏曲人物,另一面墨书“禄在其中壬申孟冬大通孔洪昌绘品”。接二连三地出现大通孔洪昌瓷器,“大通”地名在安徽省有两处,为了弄清楚它跟我们铜陵到底有没有关系,只有从历史资料上去查证,通过翻捡相关资料还真有所发现。《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有铜陵大通和悦洲年发生火灾的记载;“和悦洲拐角湾突然发生大火……受灾最为惨重的有万家楼旅馆、醉月轩酒家、云台大旅社、孔洪昌磁烟公司”。原来“大通孔洪昌”的全称是“大通孔洪昌磁烟公司”。公司开设在大通和悦洲上,经营瓷器和烟草。大通不出瓷土,又无瓷窑作坊,如何生产瓷器?仔细观察这家商号所出的瓷器,质地细白,质量上乘。估计应该是委托景德镇烧制的。帽筒和盖罐上“孔洪昌绘品”字样似乎在向世人宣称:“这是大通孔洪昌定制经销的瓷器,请认准大通孔洪昌品牌!”


  最叫人称奇的还有不是以商号而是以“铜陵”地名烧制的瓷器。我看到的是一把小茶壶,壶盖与壶把连着一条极细的金属链,包浆老旧,相当精美。根据题款这是一把年代生产的瓷壶。壶的一面粉彩描金画着一个舞剑的古代武士、题款“闻鸡起舞”。将壶转过来一看,壶腹上分明写着“铜陵於雨石泉松风”,两个字一行,四行八个字。后边落款是“江西于恭昌出品”。显而易见,这是一把民国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私人定制壶。是铜陵的什么人物定制了这把(或许一组)茶壶?“於、于”二字相通。那么“铜陵於雨”和“江西于恭昌”是同一人的名与字吗?这个谜可不像大通孔洪昌那样容易找到答案了。

03霜叶红于二月花

□周龙兴

04姜香飘溢

□阮胜明

生就红酥手,天然玉指香。这些天,铜陵白姜进入收获季。作为铜陵白姜主产地天门镇,可谓热闹非凡,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拔姜买姜的人群,街头巷尾挤挨着洗姜刮姜的大爷大妈,欢声笑语挟裹着生姜特有的香味,在天空中,在空气中酝酿、发酵、飘溢。


  在中华白姜园,一位古人右手执着农具,左手握着铜陵白姜,单膝跪地,颇有鸿蒙之初、天工开物之气象,这就是铜陵白姜始祖炎居的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还有石刻铜陵白姜颂文。脍炙人口的铜陵白姜颂文,蕴含了铜陵白姜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部在铜陵这片沃土上白姜种植的农耕文化史诗。


  姜乃美女也。铜陵白姜,肉质脆嫩、汁多渣少,品质上乘,居中华“四小姜”之首。应该说,只有在安徽铜陵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再加上千年传承的种植技艺,包括姜阁育种、高陇栽培、搭棚遮荫,才能孕育出品质一流的铜陵白姜。铜陵人过去小灾小病,头痛脑热、伤风感冒什么的,喝生姜水(即姜汤),就能解决问题。铜陵白姜生产系统是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由“姜阁保种催芽法”、“高陇低沟种植技术”、“茅草遮荫棚技术”三大关键栽培技艺组成。其种植,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到了北宋时期,铜陵白姜的栽培面积、产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更凭借其品质上乘、口感极佳的优势,成为当时著名的白姜产区,同时纳入朝廷贡品之列,素有“中华白姜”的美誉,种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清明前后,是铜陵白姜姜种出阁的时节。相传古时姜阁开门要举行开门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生姜丰收。开门仪式后,姜农们一同来到姜阁,启阁、下阁、出阁、打姜份、下姜田,依次完成白姜下阁的全部仪式。据了解,姜阁育种技术是铜陵白姜种植的特殊技艺,姜阁育种育的好坏也直接关系这一年白姜的收成。姜阁育种是一件非常考验经验和技术的工作,每年立冬时,姜农把姜种送入姜阁,姜阁里24小时薪火不断,来年清明出阁,萌出玉米粒大小的姜芽被誉为最佳。姜田在冬至前用特制的姜锄深翻40至50厘米,做成30至35厘米的高陇,陇壁踩实,姜农称之为“踩姜陇”。农谚曰:“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姜正当时”,“过了‘谷雨’关,只长芦(指地上茎)不长姜”。搭棚遮荫是铜陵白姜软化栽培方法。“生姜晒了箭,等于要了命”,“端午盖顶,重阳见天”,“苗期三分太阳七分荫,后期七分太阳三分荫”,这些都是姜农总结出来的经验。遮阳棚要求规范,选用的材料是野生的芭茅草,头年秋冬季砍下,来年使用。“芭茅屋、土坯墙,生了儿子卖了娘”(指撬老姜卖),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首歌谣。近年来,也有使用塑料遮阳网替代芭茅草的。但据姜农通过对比使用,发现还是芭茅草作用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收姜正当时”。秋分时节,姜香飘溢。随着铜陵白姜的陆续成熟,天门镇天门村一带的姜地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城里人,甚至五湖四海的人都慕名而来,选购上等铜陵白姜。道路两旁的卖姜买姜人,构成了一幅现世的“清明上河图”。

05枫叶的生命情怀

□董四发

大雁南飞,层林尽染,名不经传的小山村山坡上又是枫红如霞。


  枫叶,簇簇如火似焰,秋风吹拂,恣意泼洒开来,是漫山遍野的红。大自然绚丽的大手笔,在这个深秋广阔背景上,涂着酣畅淋漓的生命火红。这种生命火红刻在秋天的记忆里,演绎着与枫叶有关的故事。


  我从地面拾起一片枫叶,仔细端祥,枫叶呈掌状,五裂形,正反两方面呈金黄色,边缘有七八个齿角,叶脉坚硬,质地精致,背面还有几圈回旋的花纹,花纹中间点缀着或大或小的圆点,圆点的色泽有深有浅。这些花纹的附近,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高山流水的痕印。在读师范时,与我邻座的学友将拣来的一片枫叶夹在杨沫的《青春之歌》里,和他喜欢的女主人公林道静一道呼吸,一道听老师讲课,一道嗅着书墨芬香。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他的《红叶》诗中说,“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他认为,枫叶竟是偷喝了“天酒”才被染红的。我从各个角度拍照了小山坡上的红枫,晒在朋友圈中,引来惊艳一片,让朋友们分享这山村的美景。


  关于枫叶,有这样一个传说:枫叶飘落前,谁如果有幸接住枫叶,就会得到幸运。在心底许下意愿,往后就能实现。如果和心爱的人一起看到枫叶飘落,两人将会永不分离。这是枫叶赋予的人生情怀,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岁月的轮回,以及对昔日伊人的眷恋,无不凝聚于枫叶的生命情怀上。


  秋风徐徐,挂在枫树枝头的红叶摇摇欲坠,似从唐宣宗年间的悠悠岁月中飘来。一位宫娥靠在宫内枫树下,白晳的脸庞,蕴含着忧伤。她看着风吹落的红叶,像是一枚玲巧的书签,散发青涩的幽香。“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红叶漂浮在奔流的溪水里,载着她爱情的生命情怀流往宫外,巧被一青衫士子拾起。几年后,这位宫娥在洞房花烛夜时,却发现新郎是当年那位捡红叶的士子,红叶终于缔结了他俩的美满姻缘。其实,红叶象征着民间爱情,虽没有宫娥和一青衫士子的浪漫,却不乏纯真美好。正如一首歌唱道:“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涯······”直白清纯,阿哥阿妹,彼比手捧红叶,藏于心底,枫叶年年萌发,照见两颗跳动的火红的心,有着一种执手相牵的温暖,显示着美好的生命情愫。“晓来谁染枫林醉”。枫叶经秋霜浸染,秋风磨砺,染红山野,丹映长空,沉甸了无比深沉的美,或与南国红豆,或与获花,或与漁火,或与暮帆一样,让我们细细推敲、品味,品味出枫叶那种从容淡定的情怀。

06腌生姜

□刘爱武

表达生姜的形态,文字中是这样的,有女如姜,鲜嫩白晳。一个18岁姑娘是什么样的,姜便如斯。


  说生姜是铜陵独有的,有失偏颇,说生姜铜陵是很正宗的,没有人反对,因为生姜,董店佘家大院被许多人熟识。每年入秋,大弟会开车去哪里买回百拾斤姜,孝敬父母。我自然是享受最惠国待遇,我什么都不用做,说好吃他们就开心了。


  父母腌的姜脆嫩爽口,黑醋白醋味都有,若有来客,好茶没得——老爸是新茶陈茶菊花茶苿莉花茶一锅烩,茶基本串味了,老三样一旦拿出来,客人很少在四五十分钟之内告辞的。一把细粒的花生,一盘太平臭干,还有就是一小碟生姜。姜是整块的,手拎起一块时,它们又丝丝缕缕的披了下来。母亲不喜欢把姜切成瓣瓣片片,喜欢用刀背把姜拍成腌黄瓜状,好看,入味,吃着方便。


  刚上市的姜,嫩,适合白醋加糖泡制,中期姜我们家用黑醋多。我最怀念的是在老家大院中,木头棍支个三角架,母亲把收获的蚕豆浸泡一天,剥出来烀烂掺入米粉,摊在盆该里,去田埂旁砍些蒿杆,铺在凉透了的蚕豆坯上。梅雨季节捂个十几天,蚕豆上长满了绒绒的霉毛,用手一块块别成狮子头状,大太阳下晒干,有时候你给它们翻晒时,霉粉烟状飞起。晒个五六天后,用个猫头嬉钵子放入凉开水,再将生姜一块块没入水里,然后端到院子中央的三角架上。伏天的阳光烈着呢,几个太阳就能晒出一层浮茧,手轻轻掀起放嘴里吃,还脆脆的。晒到晌午后,用一根竹条搅拌,把钵底的翻上来。傍晚也不用搬回家,就放外面凉透。下雨了,猫头嬉钵子有个配套的盖子盖上就成,严丝合缝的。这样一晒就是个把月,待秋天有早露水时就成了。母亲把晚市上收来的老姜腌好晒半天,下晚一层层码进蚕豆酱钵里,这样腌出来的姜色浓味重,最适合吃泡饭佐餐。


  如今没有晒酱的条件了,我没有吃到蚕豆姜已经好多年,我清楚得记得那个只有十来岁的女伢子,在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用竹条去翻钵子里的酱,在清晨醒来飞快地跑到酱钵前,用手撩一滴酱放进嘴里,然后还把手在嘴里使劲嗦,曾经的那个少女也是妈妈眼里如姜的女儿啊!

07手捧秋天唱首歌

□詹敬鹏

不知不觉,跟着岁月的节拍,走进了九月,走进了一年四季最迷人的秋天。


  在我的脑海里,秋天的一切,总是那样地美好,又是那样地醉人。我手捧秋天的阳光,像是闻到了满地的稻谷香;我随风而行,又像是走进了梦中的田野。是的,当我来到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站在东大堤的田埂上,再一次聆听着秋风那细腻绵长的呼吸,再一次听见了收割机那醇厚悠长的曲调。秋天的乡村,天空湛蓝,田野金浪,稻穗飘香。秋分的阳光,照耀在美丽乡村的田野上,显露出决胜小康路上一片丰收景象。


  在我的眼里,秋天对于农民兄弟来说,这是一个有梦的季节,更是一个从守望到收获的季节。我手捧秋天唱首歌,在那辽阔的蓝天上,点缀着朵朵白云,而在那乡村的田野里,秋风里夹着稻穗的醇香,着实让人陶醉在这“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里……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个稻穗飘香的乡村秋天,只有十多岁的我辍学在家,正赶上农村推行“三自一包”的第一年,我和母亲怀着期盼的心情,一起走进自家承包的稻田里,一边弯腰探身,对着成熟的田间来了一个深呼吸,一边拿起手中的镰刀,挥舞成秋天最美的姿势。就这样,一株株稻穗的使命,就在我和母亲手中银镰的起起落落中瞬间完成了,还惹得青蛙、蚂蚱和一些小爬虫,纷纷从它们蛰居的领地里赶快转移,曾被稻草人戏弄的麻雀,这时候也大大方方地落到裸露秋天的稻田里,和我们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在稻桩之间欢快地觅食掉落的稻穗,享受着秋天带给它们的喜悦。而那镰刀与稻桩碰撞的“沙沙”声,以及稻穗与禾桶撞击发出“咚咚”的打谷声,无疑是大自然馈赠给农民秋天最美妙的乐曲。


  在我的心里,秋天哪里还是一个简单的季节,她分明是我的梦中情人。我手捧秋天唱首歌,把自己走过的春天、夏天留给了秋天,而那枯萎的时光,不正是迎合了秋天的风景。我记忆中的美好与幸福,又常常与田园金黄的丰收联系在一起,让我泛过喜悦的笑容。因为,我懂得,秋色迷人的真实含意,正是枯萎与金黄的完美结合,更是人的一生中意味最深长的乐章;也只有真正读懂“生命如秋色”的内涵,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自己的价值。


  九月有两个节气,一个是白露,一个是秋分。那么,秋分是什么意思?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对此,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今年公历的9月22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在年将秋天的6个时令的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显然,九月的乡村,散淡的村庄已不再散淡了,而忙碌的农民兄弟愈加忙碌了,丰收的喜庆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忙碌在九月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此时的我,却想起了“秋分”节气这首诗:“昼夜均时落叶黄,飘零冷雨瑟风凉。秋枫遍野群山彻,颗粒归仓稻谷香。”对于现代农民兄弟来说,乡村九月的秋天,已被赋予了与春天不同的含义:春天,农民兄弟的忙碌,只是为了付出;而在九月的秋天,农民兄弟的忙碌,则是耕耘付出之后的收获。这便是国家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村庄不远的田园里,一阵山风拂过。我看到,那一棵棵稻穗,低头不语的成熟身影,加上泛黄的叶子,仿佛是一个个衣着光鲜的靓丽女子,充满着活力又怀着羞涩,更像一群待嫁的“新娘”,只是在等待着现代农民兄弟的一声召唤,便会争先恐后地踏上一条条金色的大道,用最饱满、最自信的微笑,去填满现代农民兄弟那期盼的眼神。


  当然,每年的秋天,不因我的注视而停留,也不因我的歌唱而离开。秋,还是秋,总在每年的这个季节如期而至,带着自己的情愫,带着自己的追求,带着满心的喜悦,带着自己的梦想,闲庭信步。


  这让我不由地迎着最美的秋阳,手捧秋天唱首“丰收歌”: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稻浪滚滚闪金光,机器隆隆打谷忙,人心欢畅地增产,丰收粮食堆满仓,堆满仓。你看那条条大道闪金光,车飞马奔喜送粮,农民踏上富裕路,幸福生活万年长……

总编室:-

编辑部:-

广告部:-

投稿邮箱:tlysb

tlys.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