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经常试图利用自己可以索还屯田的特权浑水摸鱼。他们把屯田当作私有土地卖给民户,然后凭借自己的军籍身份,不用掏任何费用就能讨回土地。有时,他们会等地价上涨后,再以最初的售价赎回土地。有时,他们则将土地的收入和税负分开来算,从中渔利。”
被统治的艺术
作者:[加]宋怡明
出版社: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治
原作名heArtofBeingGoverned:EverydayPoliticsinLateImperialChina
译者:钟逸明
出版年:-12
页数/p>
定价:7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汗青堂
ISBN:6
01
—
从族谱入手,研究明代卫所、屯军制度下的平民的应对措施,比较详实可信。
以下是书中一些有趣的信息或观点:
1:明代不允许更改户籍。明初的一家军户,后期繁衍成一个家族,还是要承担当初的兵役义务,家族间如何分配这个兵役名额,有各种措施:集中、轮替和补偿。集中就是兵役由一人承担,一般要跟补偿措施结合。
2:共同承担兵役义务的家族,哪怕是后来分散到千里之外,还是愿意相互往来,好证明自己家还有人在服兵役,免去被抓壮丁。
3:军户可能还要耕地,他们名下的地产,所有权不能转让,使用权可以转让。有些军户在地价高的时候卖使用权,地价底的时候要回使用权,相关的诉讼,地方官都是偏袒军户。
4:卫所的城隍庙中供奉的神仙,往往跟卫所外村庄供奉的神仙不同,甚至是后者厌恶的神仙。
5:卫所制度的影响延续到清朝,清初还是要按照明朝的户籍交税赋,后来改革户籍,把大家族拆成小户,有些明朝卫所军屯的后人干脆伪托一个共同的祖先,以便能有正式的户籍。
6:世袭兵役强加给明代军户的压力,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组织,从而催生出公司式的宗族。
总体评价4.5星,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02
—
◆◆导论悲苛*一门入军户叹凄凉三子死他乡明代中国的日常*治
我研究体制,根据的不是朝廷在设计体制时的种种构想——尽管这些构想是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而是与体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百姓,看体制如何塑造人,又如何反过来为人所塑造;看百姓如何反客为主,操纵体制乃至扭曲体制。
图2东南沿海卫所示意图
本书使用的大量史料并非来自图书馆或官方文献,而是从个人手中或资料所在地发现的。搜集这类史料是田野调查的最大乐趣:你要找到乐意分享自家历史的人(一般是上年纪的人);多数情况下,你唯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成为他们的座上宾。
我参考的地方文书,绝大多数都是百姓带着明显的策略意图自愿创作而成的。这意味着此类文书更适合研究社会史而非文化史。本书的故事往往展现的是人的行为而非精神状态,是人的行动而非解释框架。它们侧重叙事而非结构,能帮我们增加对*治策略而非*治文化的理解。
◆◆第一部分在乡村IntheVillage
◆第一章服兵役贤弟勇代兄分家产幼子竟承嗣征兵、军役与家庭策略
图4蒲家与倪家分派调转示意图
图5方志与口碑资料中所示14世纪福建的军队调动示意图
一家被编为军户,不是说所有家人都是士兵或皆须服役,而是说该家族有义务派出一名成年男丁参军。这名男丁被称为“正军”。每个军户有责任确保本户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名正军在伍。
派出正军的任务没有期限,这是一项永久的、持续的责任。当正军去世,或因患病、受伤、衰老而丧失行动能力,乃至当了逃兵时,军户就必须遣人补伍。
黄册隔十年大造一次,每逢此时,其他类别户籍的家庭应将本户在过去的任何变化上报朝廷,但用于军户的条例则有些不同。他们被禁止分家。
图6固始籍卫军的分派示意图(本图数据乃于志嘉根据固始县志整理,参见《试论明代卫军原籍与卫所分配的关系》,页及其后)
明初福建军户有三种应对征兵的基本策略,可以分别称之为“集中”(concentration)、“轮替”(rotation)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