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建东山关帝庙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涂抹药物 http://pf.39.net/bdfyy/tslf/171203/5897881.html

点击上方↑↑关公缘↑↑免费订阅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东山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东边的岵嵝山下,在风动石景区内依山临海,气派巍然、金碧辉煌。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评价道:“选址精妙、结构精巧、工艺精湛。”东山关帝庙是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关帝庙的庙门为牌楼式,由六支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称“太子亭”。整座太子亭充分运用了几何学与力学的建筑原理,不仅造型艺术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筑结构科学价值。数百年来,太子亭历经无数次的台风、地震的侵袭,都安然无恙,令许多中外古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始建时只是一座小庙,明正德三年(年)动工扩建,至正德七年(年)落成。尔后,几经扩建、焚毁、重修,终成现在规模。现在的关帝庙属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传统的对称型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多平方米,其建筑中轴线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中轴线与塔尖成一条直线。在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建造得如此精确,确实罕见。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明永历18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造了从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庙宇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神龛上挂着一幅清乾隆54年()府知事杨延理献的仿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铜陵关帝庙书写的对联,据澎湖红毛城关帝庙管关帝庙委会王镜芳先生介绍:红毛城关帝庙早在明朝就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于台湾南部,称“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们把“铜陵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


  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枫从东山关帝庙分香回乡并雕塑关帝神像。后来,林枫的后裔林应狮等人又亲自赴铜陵关帝庙分灵,渡海到台湾噶玛兰(今宜兰)建庙,名为协天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庙宇,并传播台湾各地建关帝庙。台湾关帝庙,不少是东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铜山人任台湾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在诸罗县东北隅建关帝庙。清代有东山师傅蓝木在台湾澎湖建了一些关帝庙。民国23年()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林进添、林保宗三人应聘到澎湖的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铜陵关帝庙同式样的关帝庙。


  历史以来,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捐资。东山关帝庙里《重修武庙碑记》记载了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商、渔筹备界人士捐款的姓名与金额。


  近几年来,台湾宜兰、高雄、花莲、新竹、台北、台中、台东、桃园、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关帝庙信徒纷纷组团前来铜陵关帝庙朝圣谒祖,并进行关帝文化交流活动,敬献“追源谒祖”匾额和奉去关夫人像到台湾。


  东山关帝庙依山伴海,面向烟波浩淼的东山湾,依地势逐级递高,层层而起,气势雄伟。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的栏杆围着莲花池,池中绿水满波映衬着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态各不相同。


  东山关帝庙从它整个建筑来说,保持了明清时古建筑的规格和建制、同时它又揉进了闽南建筑特有的精致和细腻的建筑风格,比如象太子亭斜柱,斗拱木构件等,在不到平方米的范围内把中原关帝庙的精华和地方特色浓缩在一起。因此具有了它的科学价值。


  至于东山关帝庙的艺术价值,则体现在建这个庙的时候,揉进了许多东山民间艺术。如经过精心雕琢,给冰冷的石头赋予了艺术生命的闽南石雕;在木料上上漆、上金的闽南镏金漆艺术;还有颇具特色的彩瓷剪贴。这些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集中在关帝庙的殿堂内外,并在这里发挥到极致。


  整个关帝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多平方米。


  关帝庙的庙门是用六根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建有一座宫殿式楼亭,叫做"太子亭"。庙门两侧,威猛的石狮如忠勇的战将,护卫着寺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撑"太子亭"的石柱是由外向内倾斜的。这在其它的建筑上是很罕见的。从建筑结构的角度来说,这样更有利于"太子亭"的稳定。事实上东山靠海,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同时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比较大的地震,但"太子亭"历经六百多年,重心那么高却仍然完好无损,确实于这种倾斜支撑的石柱有关。


  太子亭上有各种闽南瓷雕组成的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人像,象樊梨花征西,还有岳飞抗金等,这些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栩栩如生。所谓闽南瓷雕,就是用彩色的瓷碗、瓷杯、瓷盘打碎以后,用彩色碎瓷片粘贴成图案造型。由于图案是用彩瓷组成的,因此历经多长的时间都不会退色。这是闽南一带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太子亭后面是天井,天井里摆放着十八般兵器,展示着武庙的特征。


  踏上几级台阶,迎面是关帝庙前殿的正门,左右是两扇边门。周围是代表闽南石雕风格各种装饰物。正门用一根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皇杠横挡在那里,据说,只有关帝出巡才可以从正门出入,平时人们只能从边门进出。


  庙内的金木雕、石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据说这样的盘龙大陛石全国只有两块,另一块在北京的故宫。是同一对师徒雕刻的。此外关帝庙里的馏金木雕、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之手,是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的回廊是关公的四员侍卫大将。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刻、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英殿大学士、太师太保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曰:"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戚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普天下的武庙,关帝座前只有两名侍将,一个是持刀的周仓,另一个是捧印的关平。唯独东山的关帝庙,与众不同。除了持刀的周仓外,其身后神龛里还坐着另一个周仓。而且其相貌也不同立着的周仓,是白净脸庞五绺须。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神话典故,说是宋末忠臣陆秀夫曾经附神在东山关帝神像上,享受民间香火。后来宋朝幼主帝昺也附神在周仓身上。这一来,陆秀夫大伤脑筋了。按庙里神位,关帝为主,周仓是侍将;但是,帝昺总是君,自己毕竟是臣,总不能叫主子天天站立在自己的身旁吧,怎么办呢?陆秀夫只好托梦给关帝庙的庙祝。后来东山的老百姓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给宋帝昺附神的周仓安排个座位,另立个神龛在旁边,免除了他持刀的职务。等到关帝出巡时,另备白马一匹,供他代步。但是,人们总觉得关帝座前,仅有关平侍立,看的不顺眼,所以,又塑了周仓的原形,持刀侍立,这就是东山武庙两周仓的来历了。其实,这种传统,只不过反映汉民族在异族统治下,借关羽不忘故乡的忠义,寓托人民不忘故国的思想罢了。


  在东山岛上"关帝崇拜"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从乡镇到乡村,众多民居的大厅中堂都供奉"关帝"神像,家里大事小事都来请示关公,比如说婚嫁、出海时,首先要来庙里焚香朝拜让关老爷请个日子。每逢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时,更要备办供品朝拜,年底丰收的时候要到关帝庙答谢关帝,以表虔诚。在农历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祭祀关帝的日子,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请社戏来演出。这个时候关帝庙里里外外人山人海。


  分析东山关帝崇拜的起因:一是东山渔民常年在海上捕鱼,需要互相互助的忠义之气合力与大自然抗争,这与关帝的"寐则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忠义思想相吻合;二是东山历史上备受倭寇侵扰,需要信勇之气来抵御外敌,这都与关帝的精神相吻合。再则凡尘世之中,难免有许多不平、不顺、烦扰之事,百姓希望关帝显灵相助。因此形成了东山岛“关帝崇拜”习俗。东山县城乡老百姓的关帝信仰还演化出到东山关帝庙抽签、乐捐、添香油、还愿、迎神、挂香、演戏等民间风俗。


  与东山岛一水之隔的台湾岛,关帝信仰也有很深的民众基础。台湾的关帝信仰是仅次于妈祖信仰的第二大民间信仰。岛内目前有多座关帝庙,这都是从东山关帝庙分灵过去的。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明永历十八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宁靖王朱术桂也随前往,他特地在王府内建造了"祀典武庙"。"祀典武庙"就是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到台湾的关帝庙,庙宇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东山关帝庙庙内的金木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右边是周仓。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关帝庙的庙门是一座牌楼式的建筑,叫太子亭,左右两边有四根石柱都向中间的柱子倾斜。早在年前的建筑工程师们就对力学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掌握,都知道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这左右两边各三根柱子刚好构成两个三角形成一个稳定的受力结构,即使上面还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还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也是稳如泰山。数百年来,历经无数次的地震,台风的侵袭,都安然无恙,令许多中外的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太子亭的屋顶上有一百二十个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制成形,再将彩色瓷片根据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贴上。这种传统艺术过程繁锁,东山关帝庙需要有精湛的工艺才行。剪瓷雕有两个特点:一是不会褪色,可以长时间保持色彩鲜艳;二是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流光溢彩,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站在大殿门口,对着太子亭正中央的门洞看过去,关帝庙的中轴线正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中轴线与塔尖成一条直线,在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建造得如此精确,确实罕见,真可谓是巧夺天工。关帝庙的大殿有三个门,中门两侧各有一石鼓,石鼓上架着蟠龙镏金木棒,称为“龙档”或“皇档”。顾名思义,龙档就是将人们挡在外面不能从中间门进关帝庙,只有皇帝来了才能从中门进,这也是表示对关帝的敬意。


  东山关帝庙的武庙牌匾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同"文庙"相对应


  在关帝庙的大殿下有一块水磨青色陛石,上面雕刻着一条罕见的盘龙。龙头在陛石的中间,龙身顺次盘开,腾云吐珠,露角峥嵘,造型独特。关于这块青龙陛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东山关帝庙传说。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人得到了一块上好的陛石,当时东山关帝庙正重修,这人就将陛石献给关帝庙,并请来师徒两人雕这块石头。师傅决心将这块陛石雕成一块独一无二盘龙石雕,可是刚开工之时师傅恰好家中有事赶回家了。这徒弟左等右等不见师傅回来,就大胆地试着运用压缘法的雕刻技法,将盘龙雕刻在这块陛石上,待师傅从家中赶回来时,看到徒弟的杰作大加赞赏:“真是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


  关帝庙的关圣帝君赞匾额,落款为“里人文三俊题”里人:邻居,邑人之意。常见于古代墓志铭或传记落款,如“布衣张三撰文,里人王二书丹”。另: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尚书大传》:“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论语·撰考文》:“古者七十二家为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一里八十户。”《管子·度地》:“百家为里。”又如:里籍(籍贯),里长;里尹;里正;里吏;里胥等。文三俊,明代铜山进士。文三俊为万历时人,曾官居上虞知县。文笔极好,且有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因此负才倨傲,在官场上混的不是很开。不过在东山的几个知名景点都有其题字,而这对位于关庙正殿内侧的对联,将关帝信仰在东山民间发挥的积极作用,阐述的十分到位,因此在许多人家里的关公神龛旁也多有采用


  东山民众自古有到东山关帝庙抽签的风俗,按古例,农历十二月二十庙恭送关帝上天,至过年正月初四,恭迎关帝回归,举行关帝安位典礼。礼毕由县长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叩问本县农、工、渔各业及百姓安泰、祈福消灾诸大事。县长祝毕,方由士民问卜。


  大殿东侧悬挂着的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


  解放后,此例略改,由本地德高望重长者代表全县士民进第一炷香,抽第一签,为全县祈福消灾。平常,百姓到关帝庙抽签,有求问家事、生死、安危、婚姻、功名、升学、诉讼、捕鱼、生育、前途、建房等。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年),扩建于正德三年(年),清康熙十九年(1年)重建。整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有牌楼、中殿、主殿等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


  东山关帝庙的签诗共有首,分为上吉、大吉、中吉、上上、中平、下下共六类,签上注有签题,签用竹片制成放在签筒内。求签方法:首先为晋香,取香十余炷依次是至天公炉前,先拜天公,随后至三界公炉前,再拜三界,各晋香三炷,最后至关帝炉前,晋香尽数,三揖三跪三叩首;其次祷告关帝,自报本人姓名、出生年月日、居住地点、预问何事及请求关帝点化,后从签筒中抽出一支签放至香炉,取一对茭杯,合十掷地,如果是“上杯”(一正、一反)则说明关帝同意此签,如非“上杯”则需重新抽签、掷茭杯,直到茭杯为“上杯”;最后,求签人需将所求到的签拿给庙内专职解签的人员解释。


  关帝庙主殿正中悬挂着关帝庙的镇殿之宝清朝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意为关帝的品格,是千秋万世为人的准则。这是对关帝最高的评价。牌匾下奉着两尊关帝神像。前面一尊称“镇庙神”,是按《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形象雕成。面如重枣,眉似卧蚕,红颜长,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东山关帝庙敬。


  唐总章3年,陈*、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后来,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明大祖还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明洪武20年()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3年()扩建,至正德7年()落成。在庙大殿石柱镌刻着“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主殿的石柱上悬挂着的一副对联,是明武殿大学士黄道周题写的,上联是“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下联是“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这副对联概括了关公一生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黄道周对关公的仰慕之情。


  东山关帝庙内的雕梁画柱东山关帝庙的房檐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庙宇文化也相继传入台湾。台湾的关帝庙风俗习惯,都遵循东山古礼,二月抬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为关帝祝寿,搭戏台唱戏,礼仪都按东山铜陵关帝庙体例进行。


  剪瓷雕名匠孙齐家在太子亭的屋顶上塑造了一百二十个英雄人物如:李世民登基,樊梨花征西,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造型生动,千姿百态。这些是最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剪瓷雕。其制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用泥胎制成形,再将彩色瓷片根据人物造型的需要剪碎贴上。这种传统艺术过程繁锁,需要有精湛的工艺才行


  历史以来,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谒祖。两岸恢复往来以后每年都有大批的台湾民众前来东山祖庙进香。他们都认为东山关帝庙是他们关帝文化的发祥地。这些年来台湾有多座关帝庙数万信徒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进香。年1月,台湾基隆普化警善堂堂主简火土、基隆渔协会理事长谢建*和拖网协会理事长江钦良邀请东山关帝庙的"关圣帝君"神像巡台。恭迎团直接从台湾基隆开出到东山港接关帝从海上直航到台湾出巡,当时在台湾引起轰动。

来源:关帝庙

点击“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