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古雷港古雷杜浔沙西这几个古迹 [复制链接]

1#
杜浔青阳院

近城村辖内有青阳院,祀佛,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年),明宏治年间重修,清初“迁界”划在界外,因而荒废,康熙二十六年(年)重建,旧县志有记载。

与青阳院并列的,原来还有一座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已经坍废不存遗迹,仅遗存《威惠庙碑》一道,由广东东莞县教谕(后为临江通判)、漳浦人高耸撰文,弘治己酉面科乡贡进士(举人,后为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杜浔人陈琛书丹,陈琛为宏治十八年(年)进土,碑记开头就说“青阳之有威惠王庙,稽诸故志,咸谓二百年于诸矣。“可见,青阳威惠庙建于元初,比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的青阳院迟。由于青阳院至今尚存,而威惠庙只遗碑记一方,卧在青阳院右前方不远处,使后人误认为“威惠庙坍废”改建为佛院”。其实,应是院与庙曾长期并存,至清初“迁界”因划在“界外”而被一概毁弃,“复界”后青阳院有修复,威惠庙则无修复。

清康熙三十六年(年),史部员外部、漳浦人林绍祖为青阳院德莹上人题“圆光普照”匠额,至今尚保存在寺中。

现在的青阳院正在拆掉打算重建中......威惠庙的碑记已经被遗留在杂草丛中,碑上模糊的字迹显露着一丝历史的痕迹。

杜浔城·关帝庙

杜浔城在明代属于漳浦十都,与近城(原正阳)一带属九都不同。

杜浔城周长六百多丈,为邱姓聚居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三十二年进土邱懋炜于历官兵科给事中、赣州知府、广东副使,于天启年间归休后,曾增高加固社河城。崇桢元年,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由厦门抵钢山,二月进犯杜浔,邱懋炜率乡兵将其击退。

清初迁界时,杜浔一带沿海划为“弃土”。那一带原有多座城堡,除后葛巡检司城是明初官建的以外,大都是嘉庚年间乡民自建以防御倭寇,如埭头土堡,桥头土堡,下尾许土堡,西梧土堡等,都在清初“迁界”时被毁,独杜浔城被清朝利用于驻兵而保留下来,杜浔城的拆毁是在民国时期。

杜浔有帝君庙,所祀“帝君”即三国蜀将关羽,历来武将以他为患勇的楷模,文人尊为“山西夫子”。

历代皇帝不断加封以至为“帝”,民间信仰为能降妖伏魔的天神。杜浔帝君庙据传是邱懋炜首建的。

杜浔空壳松宫

在杜浔镇路边村土楼社与后因村后因社之间,有一座祀佛的空壳松宫(又称土楼庙),祀佛的场所不称寺、院、庵而称宫,已甚罕见,以“空壳松”为名更是奇特。一问才知道,该地原有一株枝干全部空心的榕树(方言叫松),因而“空亮松”成为地名,该榕树今虽已不存,而地名不改,是以地名为庙名。

空壳松宫后面,土楼社内几十年来又产生一个奇特的景观:一座小型石构土地公庙仔被一株榕树伸出的很多气根所包围,根部逐渐发展成粗壮的支干,互相拥合,人们只能在一些空隙中窥见其中一座小小土地公庙。据一个七十多岁的妇人说:他二十多岁嫁来这里时,那榕树只是一林矮小的苗木大概是小鸟食榕树籽后把岸拉在土地公庙仔屋顶空隙里长成的,起初很不起眼,想不到那榕树在将根伸到地下以后,吸收到养分,便快速成长,事隔五十多年,便长成这样枝繁叶茂的壮大榕树。甚为奇特景观。

漳江出海口景观

漳江出海口,北岸属漳浦县沙西镇,南岸属云霄县东厦镇湖坵。漳水自云霄出,海水自东山湾入,在此交汇,波澜壮阔。江口以东海上,有大霜、小霜两个小屿,好似“蓬菜仙岛”一般。下禀码头就在江口,与古塔相映成趣。附近并有“罗宛甘泉”及“罗宛窑”(宋代瓷窑群)遗迹。

下寨城隍庙

下寨是一个渔村,一般人家以捕捞或养殖为生。村中有一座城隍庙,是其他乡村所没有的,一般在县一级以上的城里才有城隍庙。下赛渔村之所以有城隍庙,据传是清初村里一个秀才到福州参加乡试(考举人)从福州城隍庙包香灰回来建庙塑像崇祀的。庙中有柱联几对,其中一对:“漳江东去,淘尽人间思怨事;梁山西环,明察天下是非心。”颇具有特色。

罗宛井磁窑遗址

下寨村附近有一个自然村叫“罗宛井”,因为那里有一口泉穴,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大旱不竭,甘冽异常,传说是“皇帝嘴乞丐身”的罗宛(罗隐的转音)来到这里休息,口渴了,叫一声“泉水来”,地喷出一殷甘泉,从此至今滔滔不绝,那泉穴便被叫做罗宛井,那里的村庄叫宛井社。

罗宛井社西北侧一大片瓷窑遗址,废弃的瓷器残件漫山遍野,据专家鉴定,属于宋瓷。民间传说,罗宛向瓷窑老板求乞,受到侮辱,便念道:“碗碟碗碟,十个九个相叠,又破成几十叶”因此瓷窑所产都是相连叠和破碎的,其实,瓷窑产品中大部分是成品,少数废品并不足奇。好的瓷器都是被装上帆船从下寨港云霄国外去了,所遗弃都是废品。

罗宛井窑位于漳浦县西南的梁山南麓,属沙西乡北旗村罗宛井自然村。面临漳江入海口的下寨外贸码头,窑场分布在漳浦至云宵县的公路西北面,部分窑头与村庄、公路连在一起。窑址分布在东南---西北走向,长约米,宽米的范围内,山势徙峭,窑床顺山势,坡度约在20度左右,地表上有不少荔枝树和相思树。可见窑床和堆积,堆积层厚可达约3米。目前,罗宛井瓷窑遗址是漳浦县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雷城·圣王庙·妈祖庙

古雷半岛由古雷头山、古雷山(包括笔架山、庞尖山)及周围沙滩组成。旧县志记载:“鼓雷山、一作古雷山,在县东五十里九都境内,南行至海,山崖险绝,下瞰大江,潮音时至,声如雷鼓。”潮声如雷鼓”是古雷山得名的原因,也是古雷半岛和古雷镇得名的原因。

古雷头山之外,为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途,古雷头已建灯塔一座,为海船导航。

古雷灯塔

古雷头山多岩石,山上长满青翠的马尾松。它挡住风浪,其内侧下是一深水良港,已建有5千吨级码头,正在归划建数万吨级码头,重建“杜古线”公路,使与漳诏高速公路杜浔开口处衔接。

古代不重视沿海的治理和开发,到明代中期,古雷的海防地位才稍微为官府所注意,于正统七年(年)从南靖调驻一个巡检司于古雷,建巡检司城,周长一百十五丈,但只有30多名兵,仅能防御小股盗贼。万历二十五年(年)海寇无齿老犯古雷,巡检司无力抵御,由铜山(东山)把总张万纪来将其击败。天启二年(年)荷兰侵略者窃据台湾、澎湖,派出舰艇出没于海澄、漳浦二县沿海的浯屿、白坑、莆头(将军澳)、古雷、洪屿、甲洲、沙州等地,明朝官军无能抵御。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古雷、铜山等地为抗清根据地。后来,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但大陆为清军所控制,实行“迁界”,将沿海划为“弃土”,居民内迁,建筑物尽毁,古雷也属“界外弃土”巡检司城被毁,只存残迹。近据县文物工作者实地查勘,城在古雷半岛中部的笔架山南麓,城墙部分残存,系以块石垒砌,中部填土,厚约1.5米,南门建城门,石构顶,宽7.4米,深5米,原有城楼,城门砌石上有工匠刻字“仕城林远数人砌石门,工完正德十年四月。”按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古雷城系正统七年所建,只开东西二门,南门也许是正德十年增建。

古雷城

现在古雷所存在的一切古迹,都是清康熙十八年沿海“复界”以后才复建的,包括著名的妈祖庙,港口妈祖庙、杏仔开漳圣王庙等。

港口妈祖庙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但清初迁界时被毁,现庙为康熙十八年复界后所重建,庙中立石碑三通,现存二通,一为康熙二十九年所立,一为乾隆五十二年所立,都是县官禁止豪强霸泥泊涂滩的告示。杏仔开漳圣王庙也立一道康熙二十九年县官同样的告示:“泥泊系归公所有,任听滨民采取资生,毋许恶强霸占纷争,致滋讼隙,如敢故建,定行重究。“这显示“迁界”抛荒涂滩,打乱使用习惯,“复界”后发生纷争的情况。官府告示碑立在庙宇里,显示庙宇是村民常到之处,因为“开漳圣王”为漳州各地群众所崇释,“妈祖”则是渔民心中的航海保护神,少不了来上香祈祷。

妈祖庙

菜屿列岛风光

在古雷半岛东侧,距海岸2-8公里的南海上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它们是沙洲岛、红屿岛、菜屿岛、横屿、安井、外认鹰等十几个岛屿,这就是菜屿列岛。

明天启年间,占据雅加达的荷兰殖民者派出舰队占据我国澎湖、台湾,常派舰艇到闽南沿海活动,亦商亦盗,菜屿等岛屿为其活动据点之一,以他们舰队司令内里斯?雷尔生的名字命名,一些中国走私商来与交易,以闽南话的译音称礼氏列岛,这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称菜屿列岛。当你乘船进入列岛海域,不能不惊汉,这简直就是海上仙山、人间蓬莱啊!

菜屿列岛在浮头湾南部,古雷半岛东侧,与杏仔村隔海相望。从前没有“列岛”名称,以渔民经常作业的五个岛屿称“五屿”。

菜屿列岛共包括18个岛的,较大的有菜屿、巴流、井仔垵、沙洲、红屿和横屿6个岛,其中横屿距前5个岛较远,因此前5个岛称“五屿”,“五屿”中沙洲距离古雷半岛最近,从杏仔村乘船先到沙洲。顾名思义,沙洲以有沙滩而得名,海滨有沙石奇观,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妈祖庙,始建于明代。与沙洲邻近的是井仔垵,以山脚有淡水并,饮用不竭而得名:并仔垵东边毗邻的是巴流岛,两岛夹峙,形成海流,因把流”网鱼,故称“巴流”。巴流是“五的”中最好的渔场;红屿在巴流岛的东门,是“五屿”中最大的岛,因岛上石头呈红色而得名,有多处风动石奇观。

在没有风浪时,乘舟游菜屿列岛观赏海岛美景,方能领会到“大海”的含义,波涛汹涌,海天一色,一望无际,人与大自然融在一起,这是陆上无法得到的感受。

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整理/古雷网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