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出门“长枪短炮”
回来笔走风云
他们
是法院故事的讲述者
是司法正能量的传播者
他们
以笔正义,以文正气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让群众看到运城法院的公义与担当
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与温度
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
两会期间,运城中院推出“记者看法院”专栏,邀请了日常采访运城中院工作的部分记者,分享他们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运城日报》政法新闻部记者张君蓉
让司法为民的成色更足品质更高
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普通而不平凡的一年。回望过去一年,我们一直坚守着公平和正义的信仰,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法治保障。一桩桩惠民实事,一件件利民好事,正慢慢为幸福生活添加“砝码”,不断推进的法治建设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安全感:当身处困境时,有人为我们搭把手;遭遇不公时,正义能够被伸张;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时,也有司法“撑腰”……每一个“隐秘的角落”,都慢慢变得有规可守,有光照亮。
这一年,作为《运城日报》政法新闻部的一名记者,我既是很多事件的参与者,更是见证者和记录者,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见证了我市两级法院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和钢铁勇气,见证了政法干警加班加点守正创新为群众办实事的真心,也亲身感受到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浓厚情怀。
“淬火”蜕变,锻造铁军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锻造政法铁军前的一次“淬火”。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刚开始,市中院第一时间组织党组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坚持结果导向,抓实学习教育,不断铸牢全市法院干警政治忠诚。自查从宽、被查从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一转入查纠整改环节,市中院就充分释放这一鲜明导向和强烈信号,以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为抓手,带着问题线索,采取点穴式、提醒式谈话,促使有问题的干警破除侥幸心理,积极争取主动交代问题、主动投案。
通过过硬的手段举措纯洁队伍,清除害群之马,为我市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法院干警。
分调裁审,提质增效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体验到速度与温情,是市中院一直以来牢记初心使命奋力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市中院积极探索构建“繁简分流、裁调并行”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通过推进规则创新,释放程序效能,激发制度活力,凝心聚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实现调解优先、简案快办、繁案精审的目标。
通过探索实践,市中院实施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案件分流方法:建立以系统智能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科学化繁简分流机制,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担任程序分流员,实现非诉、简案、繁案精准分流,“调”字当头让非诉机制挺在前面,速裁法官前端处理大量简案,精审法官集中精力审理难案,实现“非诉促和谐、简案有质量、繁案出精品”。这一机制的运行,改变了人们“打一场官司至少半年”的印象,也促使市中院案件质效指标排名从落后转而挺进全省的第一方阵。
据统计,年,市中院一审收案数量比年下降了20%,有40%的民事案件被快速消化在了诉前和速裁阶段,中院所有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长也从年的75天,减少到现在的47天。
倾听民意,化解民忧
在着眼“治标”妥善处理案件的同时,市中院更加注重“治本”,整合资源、聚集力量,将司法触角伸向基层,推动形成止诉于“源”、息诉于“调”、化诉于“理”的诉源治理“新实践”“新模式”。
设点联络,止诉于“源”。在这方面,万荣县法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该院依托基层法庭在各村设立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服务联络点,明确联络员及其联络方式和职责。村里谁家有了纠纷先到村委会便民服务站,那里每天都安排有专人值班,由村里安排先调解,调解不成的或者是有法律问题不懂的,可以求助基层法庭在村里安排的联络人。
这样一来,法官在诉前甚至矛盾纠纷发生的初期就可以提前介入,通过普法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依托村(社区)多层级网格精细化管理载体,各基层法庭法官主动沉入“格”中,进一步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疏通微循环、突破中梗阻、激活末梢神经,真正把各类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化解在初始。
司法救助,温暖民心
还记得年12月28日,赵女士替儿子从市中院领到13万元司法救助金时流下的行行泪水。
赵女士的儿子小谢几年前到邻村一果农家中帮工,不幸发生事故,后被鉴定为7级伤残,法院判决果农赔付小谢各种费用25万余元。但因这位果农家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赔偿款,小谢一家前前后后只拿到执行款4万余元。为给小谢治病,一家人举债十几万元,还要供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上学,生活举步维艰。了解到当事人的情况后,市中院拓宽司法救助新途径,为他们及时申请了司法救助。
近年来,市中院不断拓宽司法救助新途径,从严审核救助条件、救助金额,严格规范执行司法救助程序,对司法救助金实行公平、公正、公开发放,确保救助金能发到切实需要的人手中,最大限度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困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温度”。
回望,征途漫漫
展望,勇毅前行
我们一起努力!
代表作品
问题在诉前解决矛盾在源头化解
近年来,大量的民事纠纷持续涌入诉讼通道,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随之攀升,“案多人少”的矛盾愈发突出。如何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最大限度服务群众的同时,减轻法官的诉累?市中院今年年初主动调整思路,院党组书记、院长赵斌亲力亲为,领衔推进“关于推进诉源治理、纠纷预防与多元解纷机制改革”,在着眼“治标”妥善处理案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整合资源、聚集力量,将司法触角伸向基层,推动形成止诉于“源”、息诉于“调”、化诉于“理”的诉源治理“新实践”“新模式”。据介绍,此项改革在全省法院系统尚属首创。
此项工作开展得如何
基层法院都有哪些亮点做法
记者日前到部分基层法院探访
设点联络——止诉于“源”
我们法院首先思考的是治什么
接着考虑怎么治、谁来治
说到诉源治理工作,万荣县人民法院院长贺四相道出了该院一开始的工作思路。
诉源治理工作开展之初,该院就对前几年的民商事诉讼数量及覆盖范围进行了摸底分类,制定了以现有的荣河、贾村、通化、汉薛4个基层法庭为依托,以院、庭、站、点、员为主体,覆盖县、乡、村的诉源治理网络体系,并根据摸底情况,用红、棕、绿3种颜色标明诉讼风险的高、中、低级别,主要目标就是抓好源头治理。8月3日,记者在万荣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了该院绘制的诉源治理网络体系示意图。
为切实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该院依托基层法庭
在各村设立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服务联络点
明确联络员及其联络方式和职责
“我们就是为村民跑腿的,村里谁家有了纠纷先到村委会便民服务站,我们这里每天都安排有专人值班,由村里安排先调解,调解不成的或者是有法律问题不懂的,我们就找屈庭长。”汉薛镇四望村党支部书记牛明锁说。
他口中的屈庭长就是汉薛法庭庭长屈东芳,也是该村联络点的联络员。屈东芳告诉记者,今年该院结合“三零”单位创建工作,要求法官在诉前甚至矛盾纠纷发生的初期就提前介入,通过普法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汉薛镇西景村的王某与该村一居民组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并先期全款支付了20年的租金,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居民组没有按合同履行义务,双方发生纠纷。该村村委会调解过程中,屈东芳及时介入,主动向双方释法,最后圆满调解。
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产生,让万荣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呈下降趋势。截至6月15日,该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67.6%,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7个百分点;民商事受案数件,比去年同期(件)减少了件,下降率36.9%。
多元解纷——息诉于“调”
案多人少一直困扰着盐湖区人民法院。去年,该院主动汇报申请区两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盐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在该区区委政法委的牵头组织下,协调16家行政单位参与多元化解工作,将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及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基层专职民调员、人民陪审员、义务志愿者引入诉调对接中心,特邀、聘请26人组建调解员队伍,形成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组合拳。同时,依托村(社区)多层级网格精细化管理载体,各基层法庭法官主动沉入“格”中,进一步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疏通微循环、突破中梗阻、激活末梢神经,真正把各类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化解在初始。
依托诉讼服务中心
该院设立
“一台、两窗、十组、二十四室”
“一台”即一个导诉台,为来访当事人做好接待工作,并配合立案窗口对案件进行分流和引导;
“两窗”即两个服务窗口,提供案件受理、审查、分流等相关事项的服务,对诉调对接案件进行统一登记编号管理;
“十组”即由法官、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分别组成的十个调解小组;
“二十四室”即二十四个调解工作室,制作宣传版面,发放《诉前调解告知书》《诉讼风险“五笔账”》《诉讼调解流程图》等多元化纠纷解决图表资料,引导当事人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该院还把对接的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信息全部录入最高院调解信息库。当事人通过登录电脑网页或手机端App,无需往返奔波,即可实现网上预约立案、网上申请调解,并由调解员通过远程视频开展调解。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自上线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盐湖区法院广泛开展在线调解工作,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有优质的司法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该院通过当事人在线申请,调解员在线调解,调解案件件,调解成功件,成功率达到79.3%。
下乡普法——化诉于“理”
在新绛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杜乃民的案头上,记者见到了该院印发的《关于开展“一村一法官,普法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为做好诉源治理工作,该院将法官进村、进社区普法工作作为重头,以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团队为重点,紧紧依托乡镇、村和社区基层组织,在全县开展“一村一法官,普法进社区”活动。
“只有全民学法、知法、懂法,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纠纷才能有所支撑,才不是一句空话。”
杜乃民如是说。最近,他除了做好自己在法院的本职工作外,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进社区普法上。
近来,该院积极推广法官“下基层、到田间、进社区”做法,要求法官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基层法治状况,开展诉源治理,将法院工作与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普法过程中,坚持“以案释法、以法析理、以理服人”,引导群众崇尚法治、依法维权。
秦云丽是新绛县三泉镇的包镇法官,也是新绛法院立案庭的员额法官。在进村普法过程中,她了解到该镇席村的冯某因为同村张某私自耕种其在高速路边的土地,两家产生纠纷并已经向法院提交了诉状,便主动介入,找到当事双方调解此案。经过反复向张某说理释法,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张某向冯某支付赔偿款,并将土地恢复原状,把案件化解在了诉讼程序的前端。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