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 http://www.pfzhiliao.com/徜徉在柳青文化广场
西安市的长安南路上,过了潏河边上的樊川公园,紧挨着的还有一处现代园林,花木扶疏,馆阁俨然,小桥流水,碑刻石雕,文化气息十分浓厚,这便是柳青文化广场。
来过这里多少次了,今天特意又来了一回。
受同学之邀,在西安话剧院观看了一场大型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柳青》,广阔的历史背景,深邃的主题思想,再加上强大的演员阵容,让我感动不已。话剧以柳青扎根皇甫村,创作《创业史》为叙事主线,再现了人民作家扎根泥土,深入生活,记录时代创业者的真实历程。我被柳青精神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大早便来到这里,重温柳青的动人事迹。
沿台阶而上,眼前展现的是偌大广场,足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远处是带波浪的黛瓦白墙,蜿蜒曲折,连绵不断。墙角处树木葳蕤,花草缤纷着,鸟儿跳上跳下,在叶间啁啾,一派阳春景象。右手这边筑一高台,花岗岩石贴面,上面矗着柳青的石雕坐像,紧贴着的还有三本巨书:《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是作家柳青一生的丰功伟绩。
肃立在柳青坐像前,感觉先生慈祥的目光在看着自己。他光着头,戴着眼镜,穿老式的对襟布衫,永远都是手不释卷的样子。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刻成了柳青雕像,时代精神注入其中,化作了一尊永恒的生命。这让我想起话剧中的场景,柳青在伏案写作,面前上演的正是《创业史》中的剧情,人民作家的形象和眼前的高大石像重叠在一起了。
话剧中的柳青,原是长安县委副书记,住在距离皇甫村不远的常宁宫写作《创业史》。为了深入生活,他辞去职务,把家搬到了皇甫村的中宫寺,脱去干部服,换成农民装,剥离了身份、地位和名誉的束缚,带着妻女过起了“农民”的生活。他快人快语,和蔼可亲,朴实的就像地道的农民。他也曾遭遇命运的沉浮,但始终心怀坚定的信念,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和现实中的柳青本人是吻合的,是一致的。在历史的大洪流中,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在乡亲们的心里,他变成了一个大人物;在的当代文学史上,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远处的墙壁上镌刻着《柳青事略》,把柳青的一生特别是在长安写作《创业史》的全过程作了概述,中间是他的经典画像:左手抚头,右手握笔,永远都在伏案写作。旁边刻着四个字:“大写的人”。是的,柳青在皇甫村的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柳青(年7月2日~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陕北吴堡县人,十二岁入共青团,“西安事变”后加入,终生从事党的文化宣传事业。一九四七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五一年发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此后创办《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五二年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五三年落户皇甫村,五六年出版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五九年四月起,《创业史》第一部在《延河》杂志连载,广受好评,蜚声文坛。从此,《创业史》成为描写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时代史诗。
一九六零年,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的稿酬一万六千元捐给公社,六一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又向青年出版社预借五千五百元稿费,为皇甫村买高压电线、电杆。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作家,却在“文革”中遭受无端迫害,失去自由长达数年之久,尤其是爱人马崴被迫害致死后,他身心倍受摧残,身体渐衰,病势日重。七二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专门做了批示,要求卫生部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委书记照顾好柳青。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给柳青捎话,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七八年五月,柳青终因体质太差,病情恶化,于六月十三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
柳青是当代著名作家,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本来还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但由于“四人帮”的迫害,被剥夺了十多年的宝贵时间,《创业史》未能写完,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党和国家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广场一角树着两块硕大的语录牌,上面写满了名人说柳青。贾平凹说:“柳青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忠于人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刻苦写作。”路遥说:“在我们已有的文学基础上,他自己新建筑起来的艺术之塔似乎要比他同时代任何人的建筑都要宏大和独特一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最高领导人的一段话也写在这里:“一九八二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由此看来,立足生活,扎根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真谛,也是柳青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人心浮躁、浅尝辄止、盛行快餐文化的当下,重温柳青精神十分必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多么醍醐灌顶的话语,少年不识愁滋味,醒来已是中年人,尽管时过境迁,仍然让人猛醒,其中的哲理警策世人。在话剧《柳青》中,也引用了许多柳青的原话,同样引人深思。柳青在指导文艺青年时说:“作家的肩上压着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另一头挑的是艺术,而这根扁担,就是写作的技巧。”那么技巧从哪里来呢?多数人会说从教课书上来,从别人的经验中来,而柳青认为,“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他总是立足生活,把根扎在泥土之中,所以才有不朽的作品,不愧为文学大师。
广场入口处刻着一副篆字对联,是陕西书家钟明善撰联并书,联语是:
山乡风云创业史,
百姓心中柳长青。
还有贺敬之《史铸创业艰》诗二首。
其一:
床前墓前恍如梦,
家斌泪眼指影踪。
父老心中根千尺,
春风到处说柳青。
其二:
长安文章盛千年,
少陵樊川马河滩,
杜甫诗怀黎元难,
柳青史铸创业艰。
狂夫路迷终南径,
浪子魂抛乐游原。
泾渭已明落叶扫,
新苗伴我立墓前。
对联和诗都很贴切,尤其贺敬之的诗,是他谒柳青墓时所作,感情真挚,意境清新,古诗意味盎然。此地古称少陵原和神禾原,杜甫当年在长安生活了十三年,居住在两原之间的樊川一带,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被世人称作“诗史”。而柳青落户的皇甫村则在神禾原,他写的《创业史》同样具有“史诗”价值。所以贺敬之说:杜甫诗怀黎元难,柳青史铸创业艰,内含了“柳青为农民的艰难创业铸史立传,也以自己的创作为新的文学事业继往开来的多重意蕴”,读来意味深长。另外,诗中的“终南径”和“乐游原”均有历史典故,文学意义深远,耐人寻味。
这儿还设有柳青文学馆,纯粹的仿唐建筑,除正大气象外,和近处的亭台水榭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文学馆掩映于翠柳深处,只是铁将军把门,无法瞻仰大师风范了。驻足馆前,柳青纪念场馆导览图赫然在目,标示出常宁宫、皇甫村、十里蛤蟆滩的具体位置,是方便游览的好办法。这些地方我都去过,还想再去一次,观看话剧《柳青》时,才知道柳青当年住在村里的破庙里,距离如今新修的“故居”还有一百多米远,只因山体滑坡损毁,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仍然想去实地看一看。
文学馆不远的花木丛中静卧着牛型巨石,嶙峋处写着红漆大字:“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此形容柳青十四年的呕心沥血再合适不过了。往北处还立着一块裸色的花岗岩石,奇峰突兀,气势恢宏,上面刻着柳青关于人生道路的至理名言。多次来过这里,总要在石碑前沉思良久,有悔恨也有欣慰,更多的还是感悟。广场尽处是文化碑廊,陈列着二十余通石碑,歌颂柳青精神,赞美地方风物,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柳青广场一角还立着一块“激励者铭”,是长安区的有识之士们为弘扬柳青精神,激励文学后辈,踊跃捐款一百余万元,专门设立了“柳青文学奖”。此种义举值得表彰,勒石记功是对柳青精神的再发扬。
柳青广场呈长条形状,地势南高北低,随形附势,有亭台水榭、石桥回槛、景观长廊,四周遍植女贞、石榴、紫薇、石楠、红枫、白皮松等名贵花木,鹅卵石铺路,珊瑚石点缀其间,是赏景休闲的好去处。正值暮春时节,红色的紫荆花开了,白色的樱花也开了,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争奇斗艳,惹人动心。在这样的文化广场徜徉,可以赏心悦目,还可以精神洗礼,何乐而不为呢?
-3-24日
(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予以删除)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者简介
王锡义,男,年7月生,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年2月工作,年3月入党,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作者/来源:作家鬼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