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调查时间:年8月22日至23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调查参与人员:贾楠、王佳棋。
采访对象:阎景村村民及何淑芳、王存枝奶奶、宁保元爷爷。
经过四十分钟的车程,我顺利到达高村乡阎景村与王佳棋同学汇合。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阎景村由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置的一块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大石碑。进村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商业街,街道整洁有序,一家家商户门面整齐,给人一种整洁文明的感觉。商户多经营餐饮、日用品、古玩交易、医疗卫生等方面。
我们先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大致了解了村落的街道及建筑布局。了解了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广场、篮球场、庙宇、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以及池塘、水井、碾盘、农田等的具体位置。通过与村民的交谈,了解到,阎景村古村由于房屋年久破旧,很多村民都拆掉另盖新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阎景村。
在对村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们向两位村民进行了访问。第一位是何淑芳奶奶,她今年已有72岁高龄,对村落状况较为了解。我们按照调查提纲进行了访问。经过访问,我们得知:村内并没有专门的村志,而有一位奶奶曾出过书,现今居住在县城。村内没有什么传说故事。现在村内的新建筑较多。村内李姓宁姓居民较多。村内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多种植苹果树、高粱、小麦、玉米等。村内无河流,有两个池塘,有水井和碾盘,但已无人使用,旧时碾盘用来碾米和玉米。
逢年过节有庙会活动,正月初三初四有36岁同龄人的祈福活动。平时每月逢三逢八有集会,五天一集。小学、初中由于没有学生已被撤。村内有十多个庙宇,以关帝庙最大。老年人活动的地方有棋牌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红白喜事一般在自家办活动。图书室是新建的。由于果树生意不景气,年轻人多出去打工,中老年人小孩留守家中。村子文艺活动为关帝庙四月初八的戏曲表演。村民信仰神仙,不信仰佛教。前几年有旱灾和冰雹果树受害。李氏家族有家谱,保存在老一辈人手中。
接下来我们走访了第二位村民,她是已有82岁高龄的王存枝奶奶,访问得知:王奶奶平日在农田干活,热爱劳动。村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等,农田灌溉全靠雨水,现今有引黄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村内水井大多被填。村落以前有女孩十岁不离母的风俗。农民一般在家不出去逛,每天种地,到家带小孩、弹棉花、织布。村内小学已被撤,小孩大多前往县城上学。村内有一定的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但对村民生活影响不大。村内早晨傍晚有四五十岁的妇女在广场跳广场舞。村内李姓、宁姓、薛姓村民居多。
在阎景村的第一天调查顺利结束,我们已经对阎景村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村民们的热情招待与积极配合也让我们备受鼓舞。
经过第一天的走访调查以后,我们对阎景村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对于村落的大事记、庙宇等具体情况还不甚了解。我们先来到村委会,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客观切实的资料,但村委会工作人员有事外出,很遗憾没有能够获取帮助。但是村委会的通讯员带着我们来到了宁保元爷爷家,宁保元爷爷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并且耐心地解答了我们的诸多问题,还给我们讲了许多以前的故事。收获如下:宁保元爷爷正在着手编写村志。阎景村始建年代无考,根据阎景结义庙中所在年代最早的明嘉庆十年(年)可知,阎景最迟到明中期已初具规模。阎景村本属万泉县,后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为万荣县。据村中老人言,元时,统治者在统治区域宣扬景教以巩固统治,阎景古镇,阎为大姓,人们信仰景教,因此得名。
宁保元爷爷还给我们讲述了村落的红色记忆:八畛沟战役。年8月12日由王百凡(南庄人)组建的万泉县游击队第三中队配合作战,本人任副队长,孙占彪(北薛人)任分队长。部队驻扎在扬郭村,得到情报,有股日军要北上。年8月11日晚在扬郭庙内召开了秘密会议,当时有猗氏县6中队、万泉县7中队,阎景民团编为6分队还有东山八路军研究决定:在王亚八畛沟奇袭日寇。当天密探王长庚探知日军只有人,我方多人,只有70多把枪和几挺机枪。于12日拂晓布防完毕,日军入沟,战斗开始,猗氏6中队未上来,八路军支援来迟,只有王百凡游击队和阎景保卫团作战。
日军支援部队师赶到,配有骑兵余人,我方被包围,机枪手王永清、范吼子歼敌50人,二人壮烈牺牲。日军占据王亚天神庙制高点。日军被歼人,我方阵亡24人:王永清、范吼子、孙喜顺、张印保、王天赐、谢立业、王培文、罗降降、王永福、孙占彪、宁牛焕、薛波晨、宁江孩等。王百凡,黄喜法、张中负伤。王百凡回忆录中说:我组织的分队,第一次战斗就被打垮了,很对不起那牺牲的24位战友,这次战斗敌方余人,我方仅余人,敌人是榴弹炮、重机炮、骑兵,我方只有70多把枪,还有三十多人用刀作战,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在这种情况下,能打死鬼子人,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小鬼子不可一世的威风。挫败了日军北上的计划。战斗结束,山西国风日报和上海号外都刊登过阎景民团八畛沟战役的事迹,为打日寇牺牲的24位同志,他们都是抗日英雄。
此外爷爷还给我们讲了村落集体化时代,他们成立互助组集体割麦子。在年后成立人民公社,私人土地归公。在文革的时候:村落批斗时,书记、主任戴纸帽子游街。爷爷还说阎景村的文革文艺活动是远近闻名的:当时书记将《沙家帮》、《智取威虎山》等一套样板戏排演得很成熟。
爷爷还给我们提供了村子的庙宇分布图,十分清晰,目前阎景村现存庙宇有关帝庙(最早)、结义庙(明代)、天神庙{三次移址}、三官庙、南娘娘庙(原址)、南巷后土庙、三霄娘娘庙(原后土庙)、三神庙、土地庙、前庙。
在宁爷爷这里我们得到了更加详备的村落资料,对村落大事记忆、庙宇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得到爷爷的帮助真的感到很幸运,在我们离开之前爷爷还送给我们两颗桃子,桃子水灵灵的,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这次田野调查,我们收获良多,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使我们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实践。
作者简介
贾楠,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