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文博界纪念张颔诞辰101周年着墨家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周期多长 https://m.39.net/pf/a_7309729.html

“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开幕式现场。本报记者王媛摄

“在张颔先生诞辰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张老的治学精神,应当筹划成立张颔研究会,让古文字学继续影响世界。”11月16日上午,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太原文庙)举行的“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开幕式暨纪念张颔先生诞辰周年座谈会上,张颔的关门弟子、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智如是说。

该展览暨座谈会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介休博物馆联合主办。

01:32

借展览缅怀一代文博大家

“着墨家山——张颔先生与他的家乡介休”展览由“大家张颔”“厚土蕴育”“桑梓情缘”三个单元组成,围绕张颔先生的学术成就,故乡介休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故乡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等方面展开。特别是他在编撰《侯马盟书》《古币文编》时的手稿,所获代表性荣誉等实物与照片,集中展示了张颔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考古事业的贡献,呈现了张颔先生高尚的人格修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张颔(年-年),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山西介休人,自幼家境贫寒,但因酷爱文史学科,博闻强记,苦学成才,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其研究领域广涉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及钱币等,先后出版了《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融为一体,在中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年,主持了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的发掘工作,经过十余年的艰苦钻研,于年发表巨著《侯马盟书》,当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侯马盟书》的出版为晋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被国内外史学界公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张颔先生在诗文、书法、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年2月,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张颔“文博大家”荣誉称号。年,山西省文物局设立全省文物系统最高奖“张颔领军人才奖”,用于表彰山西省为文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在展览上,一本《侯马盟书》自校本是张颔先生于年编撰完成的,泛黄的书页上依稀可见点点污迹和破角。《侯马盟书燃犀录》记录了张颔在年8月至年9月间,对盟书的观察和思考日记。

作为介休人的张颔,虽17岁就离开故土,但始终记挂着家乡的文化事业。30多年前,位于介休的中国唯一波斯祆教古建筑——祆神楼因楼体下陷岌岌可危,张颔为此奔走呼吁多方筹款,并在维修竣工后为此事作序《祆神楼记》。

在座谈会上,张颔先生的家人、同事、学生分享了张老的点滴事迹,缅怀一代大家为中国文博事业作出的贡献。

山西大学教授李德仁说:“张老的生平告诉我们,做学问首先要人品好,其次要有志趣,要把生命交给学问。”

高智在座谈会上表示,张颔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年,但他留下的著作和治学精神,一直被后辈传颂。在当下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传承张老严谨的治学理念,完成张老未了的遗志,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

张颔先生主要的学术贡献

辨认“鸟书”:年,在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发现错金鸟虫书戈一对,形制相同,上有鸟书文字。张颔就此器作了详细考证,认出6个鸟虫书文字是“王子于之用戈”,列举大量文献、实物铭文及楚辞中的证据,证明春秋时已有人名单称的惯例,说明此戈确为南方之器,进一步论证了吴器流入晋国的原因。

为“庚儿鼎”定名:年,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晋国墓葬出土了两件带有长铭的大铜鼎,张颔先生考释了该鼎铭文的字形、字义和内容,判定其为东周时期徐国之器,当是晋大夫受赂之器。他根据铜器命名的惯例将其定名为“庚儿鼎”,使之成为考古学上的“标形器”。

为“古彝器”辨伪: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一件古铜壶,学者多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有断代意义。张颔则认为仅据残缺的一半字形“喜”来判断,证据欠足,且齐器多书人名不书美号,可知此壶断非陈僖子之器,也谈不上具有断代意义,廓清了对该器的两种偏颇之论,断定了该器的客观科学价值,对辨别古代彝器的真伪提供了宝贵经验。

慧眼识“匏壶”:年,闻喜县出土战国时期带有鸟头盖的偏颈陶壶。张颔作文考证该器形制的含义,指出这件器物即古文献中所说的“玄酒陶匏”的“匏壶”,即盛玄酒(水)用的礼器,是张颔考古与天文学相结合,进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例证之一。

解读“盟书”: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侯马发掘晋国遗址时,出土大量带朱红色文字的圭状石片。张颔闻讯从原平赶赴侯马,仅用5天时间就对刚出土的少量材料进行研究,写出了《侯马晋国遗址发现朱书文字》一文。年,先生又发表巨著《侯马盟书》,当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古代史展览依据先生的研究结论重新进行陈列,日本、香港等地学者相继发表有关盟书的研究文章。有学者认为:“盟书本身就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收获,但该书的编者并未仅限于把它‘客观’地报导出来,而是把这一重大收获放到春秋末期晋国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这批盟书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重要文物发现的意义。”

本报记者王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