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bdfyy999.com/m/作者简介
傅晋宏,年生,永济市教育局干部,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永济市作协秘书长,运城市作协理事。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近年来多篇反映本地文化的诗文刊登于《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河东文学》等报刊,对展示运城形象、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条山深处关帝庙
傅晋宏
父母在,共远游。年中秋节,凉意丝丝,秋高气爽。虽说是我陪着岳父母出游,倒不如说是他们陪着我在行走。那天满怀胜意,沿平曹公路,即从平陆县城到曹川镇,52公里,前往该镇的寺头村,寻访隐藏在中条深处的关帝庙,同时饱览一路峡谷中的“黄龙奔海”,以及沿岸的丹霞地貌,黄河古栈道,人称“小三亚”的黄河最美身段。那个关帝庙的价值就在于:一,就位置而言,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极具神秘性。二是从地势上看,它位居高阜之上,一组建筑,气势宏伟,须仰视,自以为有布达拉宫的感觉,形胜如永济普救寺、夏县堆云洞、万荣后土祠。第三,建筑群完整,紧凑,修葺如旧,技术上多有创新。
我是怎样知道有这么一个关帝庙的呢?说来话长。平陆古为虞国,傅说故里,现又是天鹅之乡,盛产百合、“典故”和地窨院,是中国“最成语”的县份之一,也是运城沿黄“南八县”中陪伴母亲河最长(85.2公里)的县,也是唯一县城在黄河边的县,与河对岸的三门峡实实在在地构成了黄河边罕见的“双子城”,虽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长期以来,对我充满诱惑。
年6月我从平陆县城到曹川镇,再到夏县祁家河乡、泗交镇、夏县县城,进行了一次豪迈穿越。两县城之间走运三高速仅42公里。但那次穿越却走了公里。称其为“穿越”,是因为曹川到祁家河之间25公里路况较差,矿山林立,大沟大壑,人迹罕至,神秘莫测,当地流传着歌谣:“坡陡弯弯急,乘客把心提。下坡人跟人,上坡人推车。”那天,我们在曹川吃过午饭,蓦然发现地图上标注着附近有座关帝庙,当地人妇孺皆知。于是一路走一路问,终于在距离镇政府3公里地方找到那庙。那庙气度非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没想到是在白云深处,还保存着这么一座雄伟的庙宇。由于是路过,进入匆匆参观,只是感觉建筑精致,陈设简单,最令人震撼的是关帝庙高居山头之上,从山下仰拍的照片,宛若布达拉宫,以及隔河相望的韩城司马迁祠,建筑群显得格外神圣,给人以高山仰止的气势。照片放在朋友圈里,顿时引来一片喝彩和点赞,为此我感到有必要再次造访。年9月2日第二次穿越,寻访那座古庙,宏伟建筑再次扑入眼帘。无奈到达时天色已晚,未能进入。
若无相欠,怎能相见?直至9月24日的第三次造访。这次我是有备而来,提前联系了文物管理员王玉芳师傅,打算细探,避免了吃闭门羹。我们前一晚就住在平陆县城。次日抵达关庙时,大门洞开,王师傅已在那里候着。关帝庙坐北朝南,由山门、献殿、正殿和春秋楼组成,呈中轴线分布。沿台阶拾级而上,进得庙院,迎面看到两侧各竖碑一通。东碑为乾隆六年重修碑,由于年久曝晒,字迹已不大清晰。西碑是一座现代重修碑,上书“寺头村关帝庙重修碑记”,对该庙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概括:关公起于河东,英名威震华夏。关帝庙之设由来久远,多历重修,占地约1万平方米。曹川镇寺头村关帝庙正殿为元代遗构。据其梁架记载,明洪武四年()重修,正殿后于清顺治二年()、康熙五十八年()、乾隆六年()均有修葺,也有拓展之制。其后二百余年未有再修之记。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在此设平陆县第三完小及寺头中学,年确定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学校迁出。宇栋历数百年屡遭风侵雨蚀,人为损坏,塑像失存,壁画湮没,木构槽朽,梁架斜倾,墙体开裂,构建裸露。于是,年8月县市文物部门动工修缮,年5月竣工。年6月6日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寺头关帝庙整个庙宇建筑布局严谨,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年代较远的乡村关帝庙,也是一处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山门外观巍峨高大,门脸上方两侧各有一圆窗,仿佛大庙的两只眼睛。门正上方有黑漆木牌,上书烫金大字“关帝庙”,仿佛是门脸的鼻子,而半月形门洞好似一张嘴巴。甫入前院,回望门的背面,啊,原来是个戏台!台上演戏,台下走人,通常称其为“过路戏台”,合理利用了门楼空间,节省材料,设计巧妙,美观大方,也彰显出山门的高耸。山门两边建有耳房,使山门更加宽厚和稳重。
与门相对的是献殿,面阔五间,其特点是依地势升高。有1.4米高的台基,台上建殿。殿前建有穿廊,廊下两侧原来放置历代碑刻,不过大部分佚散,硕果仅存的都置于后院两侧的廊屋下。献殿南墙由五组双开木门组成,门扇轻巧,小菱形状的窗棂,雕刻精致。据说遇有演戏,花门打开,有身份有头脸的人,坐在献殿内观看,以显示地位尊崇,穿廊上则坐着妇女,其他男子是不能在上面坐的,只能站在大院里观看。由于原来做教室用,殿内四壁原有的壁画基本被毁,仅内侧山墙的上方有局部存留,皆为关羽生平的单刀赴会、威震华夏等经典画面。那次修葺完工后,这里曾举办过“寺头关帝庙书画展”。现北门悬有一副对联:“忠义传四海,仁勇冠九州。”对联字迹遒劲,主题鲜明,当属精品。献殿的北外墙,红色字迹的大红标语依稀可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证明了这里曾经作过校舍。
沿中轴线穿献殿进入中院,便是正殿了。正殿在前院的基础上,再抬升1.5米,也就是说正殿也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正殿最为宏伟,由中间主殿三间,和两侧配殿组成。配殿与主殿建在同一台基上,均明三间暗二间,与主殿完美结合。主殿前后檐檩都是独木通檩,虽略显笨拙,但结实坚固,符合元代建筑风格。王师傅一再自豪地向我们强调通檩的特点。正殿虽由三部分组成,但前后墙都是一体的,尤其是前穿廊的左右是连在一体的,从任何一端望过去,都是显得深邃、齐整和威严。主殿内供奉着关羽坐像,两边分别是关平和周仓的立像。只见关公赤面长须,身着绿袍,两手扶膝,是这座大庙的主人公。他目光炯炯,往正前方望去,穿过献殿门户,正好对着刚才看到的过路戏台。关羽的长子关平双手托大印。关羽生前被封为汉寿亭侯,既然是侯,就必有印,关公“封金挂印”的典故就出于此。关羽被害后,屡被加封,宋封王,明封帝,清封圣,就更离不开官印了。那个周仓,生前是关羽的侍卫,本身就是平陆人,跟随关羽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传说他办事粗心,不太动脑筋,却力大无比,帮关羽扛了一辈子青龙偃月刀,有“周仓无智,扛刀一世”的说法。关羽父子遇难后,周仓悲痛万分,自刎而死,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现今平陆部官乡西祁村有周仓庙,县城附近有周仓沟。关公定为尊神后,周仓和关平成了从神,陪伴永生。东西配殿分别供奉文臣武将。
拜完关公,本以为正殿就是最后的建筑了,没想到殿后还有一院(称其为后院),矗立着更别致的建筑,那就是春秋楼。它建在一个正方形的台座上。只见在高约一米五底座上,挺立着一间两层阁楼,十字歇山顶,下大上小,小巧玲珑。上层的顶部飞檐斗拱,下层外环有围廊,就像少女飞转的裙装,起遮风挡雨作用。阁楼上层,有关羽观《春秋》坐像,相隔年的文武二圣之间,隐隐存在着一种师承关系。孔子创立学说,关公实践理论。关羽是学习了孔子所著的《春秋》,汲取其中“礼”的营养,然后付诸实践和行动的。文武二圣,一个被封为“万世师表”,一个被赞为“万世人极”,其本质理念是相通的。
春秋楼所在的后院竟有门,也是全院的后门。看得出,后门的墙壁和砖雕都是旧有的,这次是将房顶进行了修补。砖雕图案狂放舒朗,保留了原貌。门内两边有廊,廊下保存了5通明清古碑。大都是记录增建重修的募化功德碑,碑上显示有的献粮“x石x斗”,有的捐银“x两x钱”,众人拾柴,集腋成裘。尤其是某一碑提到“山西平阳府解州平陆县”,提醒我们解州与平陆县在明清时期的隶属关系。关帝庙基本上是平陆最东一庙,而反映“虞芮让畔”典故的檀道庙则是平陆最西一庙,二者遥相呼应。从平陆现存的关帝庙来看,在今县城以西10公里太阳渡的高崖上有金鸡堡,那里矗立一金鸡雕像,称“金鸡夜月”。雕像旁立一关帝庙——“关帝思乡庙”。当年关羽在家乡常平杀死恶霸吕熊,为民除害,却遭到官府缉捕。关羽无奈翻越故乡以南之中条山,顺山而下,欲渡河潜隐。行至太阳渡时,思念起父母妻儿及父老乡亲,思乡之情顿生。想到前路漫漫,不知是否后会有期。于是登上金鸡堡,北面故里,伫立良久,英雄胸臆,感慨万千。后人在此建庙,而且与一般的关庙不同,是坐南朝北,暗合了关羽面向常平故里的史实,显得格外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关羽离乡时19岁。此后,从桃园三结义,到败走麦城,在外打拼40年,最后“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乡”,为复兴汉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在寺头关庙,还发现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现象,就是在所有砖砌墙壁内,稀疏地镶嵌着一块块石条,在墙面上只能看到石条露出的截面,像梅花点一样分布,“梅花点”的上下左右距离约为一米。由于墙壁往往是两三排砖砌成,或者砖加上胡基合并构成,厚度加大。为了防止内砖与外砖之间成为“两张皮”,出现开裂现象,特地用打磨后的长方体石条,每隔几层就横放一块,起到勾连作用。在平原上,在我们永济的古戏台墙壁上,使用的则是特制铁艺,叫“拉钉”,把两层墙钩拉在一起。石条与拉钉,异曲同工,但我感到石条更环保,更结实,接地气。尤其是在曹川山区,石头遍地,就地取材,不能不佩服古人工匠智慧之高明。现代建筑内部则普遍使用钢筋,甚至现浇,更加坚固。解州关帝庙的东南侧,建有一火神庙。无独有偶,寺头关帝庙内也有一火神殿。究其原因,大约过去多是木结构房屋,因雷电、焚香等缘故,极易引发火灾。人们除了防火外,相信神灵,就在关帝庙东侧,修了火神殿,祈求火神祝融对关帝庙的特殊庇护。看来过去神仙系统是很完善的,什么功能的神都有。这里火神殿脚下青石门墩的不起眼处,刻有文字和花卉图案。书有文字:“咸丰元年花月上浣新造”。年,花月是农历的4月20日—5月19日。上浣,指上旬。另一门墩文字显示造石人的身份:“住持道人马本思”和三位徒弟共立。由于石墩位于房檐之内,字迹比较清晰。寻觅文字间,我始终相信,庙里应有砖雕文字,但却没有看到。这也不奇怪,在文革时期,是不允许有任何“封资修”文字存留的。要保护建筑,免遭红卫兵破坏,只有将建筑上的文字凿掉。有的地方则机智些,把有字迹的墙壁用泥糊上,然后写上“革命口号”,巧妙地保护了古建筑,尤其是建筑物上的珍贵文字。
另外,据说大门外原有大石狮子,前多年不幸被盗走。欣喜的是,现在庙四周安装有较为清晰的摄像头,运用现代化手段防护,布下天罗地网,安全有保障了。
曹川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整个地形北高南低,东西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曹川就有一千三”之说。为什么在大山深处会有这么一座宏伟的关帝庙呢?古代,特别是清代,“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武庙就是关帝庙。其实在明代就开始大规模创修关帝庙,名称繁多,有关王庙、武安王庙、结义庙、三义庙等。清朝不仅村村关帝庙,甚至达到了“家家奉祀”的盛况,称呼上也以“关帝”代替“关王”。关庙遍地开花,究其原因,一是关羽本身的完美。关羽形象在历史上不断被改造,日益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是神勇和忠孝的典范。二是国家力量的介入。清代就有八位皇帝先后对关羽加封爵位,对关羽加封的溢美之词最多达24字。三是民间力量。动机是精神慰藉。战乱疾苦,人民需要庇护,作为勇猛无比的关羽正好就成为护国佑民的保护神。同时,关公还是一切商业活动庇护神,文财神赵公明帮人发财,武财神关羽则不让财富得而复失。四是宗教原因。道教封其为天上人间关圣帝君,佛教以其为护法神——伽蓝神。五是文学的力量。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为争正统现实的需要,破格美化关公。凡此种种,促成“虽深山穷谷,茅檐编户,无不奉祀”。此外,“官向官,民向民,关老爷向的是蒲州人”,作为关公故里的河东地区,岂能不受关公格外眷顾,人们又怎不遍祀关王,庙貌又怎能不是规制宏丽,威灵显赫?每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是关羽巡城的日子,寺头与解州关帝庙、永济任阳村的皂荚树关帝庙一样,都有庙会,会期五天。此庙会除了供奉膜拜关公精神需求,还是麦收前的物资交流会。那时正值小满,小麦已黄,人们要购置收麦工具,人称“杈把扫帚会”,这是现实的需求。届时寺头村里会有戏班子助兴,不过现在不在庙内演出了,庙内舞台有点窄小,坡下有新盖的钢筋水泥建造的“寺头舞台”。曹川一带地广人稀,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随着村里学校的撤并,所以关帝庙作为超越时空,超越行业的传统文化载体,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成为人们的精神皈依之所。在我看过的民间关帝庙中,寺头关帝庙是最美的一座。关羽的高大形象需要万民敬仰,而寺头关帝庙的高耸,自然为善男信女所仰视,可谓双重的“高山仰止”。
站在庙前的台阶上眺望,两边如蟒一般的山脊伸向南方,仿佛关公的两只长臂,直逼黄河。正前方的两个小山头就好像是关公的双脚,庙宇所在之处正是他的上身和头部。两边山梁既像千年的骨骼,又似一个巨大的括号,把庙宇紧紧环抱,真是神仙居住的钟灵之地。山间的梯田,在麦熟季节,黄一道,绿一道,黄绿相间,宛若一幅幅油画。地处山区的平陆,与河南相对的晋豫峡谷中黄河流淌的自然风光,让人迷醉,而人文建筑相对较少,曹川对寺头关帝庙的修缮保护,恰恰填补了人文的空白。在进一步完善充实的基础上,在加大自然风光宣传力度的同时,对神秘曹川的神秘庙宇也要着力推广,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瑰宝,走进人们的视线,为古虞大地增光添彩。
作者寺头村关帝庙王玉芳所长(右)
作者和寺头村关帝庙王玉芳(右)所长合影
走出关帝庙,天空蓝得如翻过来扣在人们头上的大海,太阳在大海里穿梭,再回望庙宇建筑群,那大三巴门一样的门楼,仿佛要耸入云端的飞檐斗拱,再次让我热血沸腾。那不起眼的砖石,处于社会底层的木工,并没有承受千年的委屈,他们在这里正以骄傲和自豪,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关帝的精神在此成为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代代相传,绵绵不绝……
作者:傅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