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chuzhishi/zhuyishixiang/m/8164.html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的黄河岸边,有个庙前村,村北有个后土祠。滔滔黄河与悠悠汾河在这里交汇。
后土祠的地位很高,有“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一说。目前,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内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台胞及海外华侨慕名而来,寻根祭祀,络绎不绝。
后土祠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
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下过这样的论断:“夏代以前有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这里是‘帝王都所’,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的一条重要直根系”。
翻阅历史,中国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大都与晋南乃至山西这片皇天后土有着深度的交集。人们耳熟能详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华夏”等名词都是从这里诞生。
苏秉琦先生说:“晋南乃至山西是中华文明曙光最为光亮的地带”。
让华夏文明走向成熟并雄视天下的,是最早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两件国之大事——戎与祀。
距今年前,一支来自中原(一说陕北黄土高原,一说甘肃天水)的黄帝部落,与来自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平的炎帝部落,在阪泉(一说今山西运城解州、安邑,一说今山西阳曲)进行了一场交战。三战之后,炎帝大败,归服于黄帝,炎黄形成联盟。
随后,炎黄集团又在“涿鹿之战”打败了苗蛮集团的蚩尤,然后东进,与山东境内的东夷族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
山西境内的“阪泉之战”(又叫“炎黄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有史可考的大统一战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细记述了这场古战争。晋南乃至山西,是当之无愧的“华夏之源”。
除了战争,黄帝还靠什么维持统治地位呢?
史料记载,黄帝是一位“德施天下,惟仁是行,教养百姓,躬身践行”了不起的人物。他“艺五谷,制礼乐,分九州,田亩制,六禁重,奉道教,精医术”,把社会管理的井井有条。
尤其是,黄帝开创了一种祭祀活动,每年要到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两河交汇处)祭祀后土。据考,这里是黄帝的祖先——后土女娲的诞生地,女娲是“三皇”之一(见《春秋运斗枢》《三皇本纪》等)。
黄帝第一次到山西汾阴祭祀后土,是在他经过了坂泉和逐鹿两场战争后,为了医治创伤,进一步安定天下,他感受到了“后土大地”的神秘力量,决定率众臣行“母体崇拜、大地崇拜”的祭祀大礼。史籍称“轩辕扫地而安九土”,即“扫地为坛”。
这就是山西“扫地坛”遗迹的由来。
后土祠碑文记载:自黄帝开始,尧舜二帝确定了八大官员专管祭祀后土之事,夏商周三朝的帝王一年举行一次祭祀后土。其祭祀地位名震九州,海内无祠能比。
《左传》和《周礼》记载:后土圣母主宰大地,总管百事,权力无边。黄帝、尧、舜、商汤、文王等视后土为圣。祭祀后土用的五谷、牺牲、香酒等无不精挑细选,舟车八方觅寻。
前面我们讲了,年前的伏羲大迁徙时代,山西汾阳杏花村一带已经在用一种特殊的陶器——小口尖底瓮做发酵和储存酒器了。
到了年前的黄帝时代,醪醴更为兴盛,到了年前的夏商时期,杏花村酿的祭祀用酒——鬯酒(香酒)已经很有名,并学会了制曲;而到了周朝及以后,酿酒以“清”为尊。
史籍记载,汾阴最轰动的一件大事,发生在公元前年。汉武帝亲自前来,为汾阴后土立祠,即设庙建祠。《汉书·武帝纪》上说,这一年,汉武帝因得宝鼎而改年号为元鼎,心情大好,遂挥毫泼墨作《宝鼎之歌》。其中歌词写道:
殷殷钟石羽龠鸣,
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
泰尊柘浆析朝酲。
歌词里写的用泰尊(大大的酒杯)盛装的旨酒,就是河东地区汾阳产的当时最好的杏花村清觞酒。
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大多沿袭周礼,《周礼》讲究五齐六饮,以“清”为首,追求色清。其中“沈齐”又名“造清”,指澄清、不浑浊的酒,主要用于帝王祭祀天地和宗庙。因此,“清酒”是周代以后酒的最高等级的称谓,有“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的说法。
汉代,西河(今汾阳)的酎酒技术进一步成熟,酿造的“清觞”“清酎”酒,因酿造周期长,色清、香正、味甘,名声外传。该酒进贡宫廷“以御宾客,以膳于王”,一直受到汉皇室的喜欢。而汉武帝基于推崇儒家思想和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更倾向于以“清”为尊。
每次汾阴祭祀大典,各地进献“五齐三酒”即八种不同质量的酒。其中的“清酒”是当地官员提前专门从汾阳杏花村征集而来,是不可或缺的。
史料记载,在立祠后的26年中,汉武帝九次来汾阴祭祀后土。在他接近70岁晚年的一个秋天,又率领群臣浩浩荡荡来到汾阴祭祀。
这一次,汉武帝悲伤感怀,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
此后,汉宣帝三次,汉元帝三次,汉成帝六次,汉哀帝一次到汾阴祭祀后土,东汉光武帝也到过汾阴祭祀后土,祭祀用酒都是从汾阳杏花村运来的清觞酒。
祭祀完毕,帝王设宴赐酒,把祭祀之酒分享给群臣,后世叫“饮福”。级别最高的清酒,分享给爵位高的大臣。在觥筹交错之中,或感怀天地恩泽,或抒发君臣情谊,或表露创业时艰。这时,很多“国之大事”都通过酒文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有学者说,“河东地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伊甸园”。可见,山西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和传承地位有多高。
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明代以后,由于帝都迁往北京,历代帝王到汾阴祭祀,路途遥远,不大方便,便在北京设建了天坛,替代了后土祠的地位。但天坛的祭祀,依然少不了来自山西的清酒的影子,且酒种越来越多。
(汾酒人祭拜轩辕黄帝)
古人说,“刑起于兵,礼源于祀”。“酒礼”历来在祭祀、战争、外交、经济、生活、节庆等领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著名文化学者钱文忠先生曾说:“中国最早的礼仪,起源于酒礼,酒是代替巫师与天地对话的最早媒介,酒的起源早于祭祀”。
可见,中国酒文化是先于华夏文化,而又不断见证、凝聚和传承华夏文明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文明力量。
而在这股力量中,处在“中国文化总根系中的一条重要直根系”上的山西杏花村汾酒,无疑扮演了最为耀眼的角色。
(待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