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冶疗 http://pf.39.net/bdfyy/jdsb/220321/10467294.html编者按:上个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励志学成报国,经年沉淀,成长为各个领域内卓越的青年学者,并最终回到燕园继续探索学术、教书育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再度选择北大的优秀归国青年学者。他们的鲜活故事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脉络传承,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北大人那份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在北大,有一个专业的师生会隔年用整整一学期的时间踏访华夏大地上的古代建筑瑰宝,探寻庙宇、古塔、园林、民居、宫殿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密码,这就是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方向。
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遗产保护的视角来考察古建筑,是俞莉娜在北大寻得的志业。在日本用另一种视角探索建筑之美后,她带着更为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这片天地,在踏访神州古迹的过程中看见先贤的匠心营造,也见证了自己与北大文物建筑方向的成长。
“撞”进古建筑的生命世界
进入考古文博学院,和文物建筑专业结缘,对俞莉娜来说更像是一段在偶然际遇下误打误撞闯入新世界的经历。
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的俞莉娜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北大,却并没能在自己最初就读的专业中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在高数课上认识的一位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为她打开了一扇初探文物建筑专业的窗,在大一结束之后,她选择转入文物建筑专业。
与那些“有备而来”、在进入大学前就对考古和文物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不同,俞莉娜凭着比较朦胧的兴趣进入了这一专业。尔后,这一领域、这一学科体系的意义在她的意识里渐渐明晰。
文物建筑专业属于一门跨越文理的交叉学科,建筑学、考古学、历史学的相关知识都有涉及,高考招生时只面向理科生。转系之后,作为一名文科生的俞莉娜在学习考古文博学院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面临着连续四个学期“建筑设计”课程的挑战。在这些课程中,一套建筑设计方案图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刷夜,当时的他们形容这一过程为“熬图”。
从功利的角度看来,“建筑设计”课程的学分并不算多,修课的同学也大多没有走入建筑设计领域,当时倍感“痛苦”的同学们总是不由得怀疑选修这些课程的意义。但现在的俞莉娜再回想起本科的经历时,不由感慨这些课程为后来学术研究夯下的基础——它赋予了俞莉娜在考察古建筑时的“设计者”视角和对古代建筑的空间感知,这一视角很快在大三的实习中发挥了作用。
文物建筑专业注重基础理论与实习实践的结合,每届学生在本科三年级时会有一整学期的“文化遗产踏查与测绘实习”,在全国各处踏查、测绘古建筑。
正是在这一学期内,俞莉娜有如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透过不会说话的物质信息,解码古代匠人营造理念。当真正经由脚手架爬上梁架,摸到建筑构件的时候,此前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泛泛之谈;她对古代建筑的认识也不再是宏观的、笼统的。
踏查实习时的俞莉娜
“一座建筑能够存续至今,离不开人与社会的维持,而一座建筑本身也是凝聚人、维系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从建筑遗存本体延伸到建筑与周边人群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物质和文化的意义上,一座古建筑在俞莉娜的脑海中立体和鲜活了起来。
由好奇到知识,由知识而文化。对建筑的精细考察和测绘于俞莉娜而言,是对这座建筑生命史的探问,更是在为今人和后人留下建筑保护的宝贵资料。
在这次实习中,俞莉娜所在团队对山西运城万荣县稷王庙大殿进行了重点测绘和研究,并且取得了非常令人振奋的发现。团队在稷王庙大殿上发现了北宋时期墨书题记,这一年代也被形制研究和碳十四测年所认定。这次实习不仅确认了万荣稷王庙大殿为现存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而且让俞莉娜坚定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的决心,选择进一步深造。
漂洋过海,试探新途
萌生前往日本深造的想法,缘起于俞莉娜大四期间旁听的一次中日韩建筑遗产保护的研讨会。这次会上她发现,虽然三国的传统建筑同属木构建筑体系,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看待古建筑的视野仍然有着很大的区别。
那次会议让她意犹未尽,决定还是要亲自到国外去看一看,于是她开始学习日语,在博士阶段公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继续开展古建筑研究。
初到日本的俞莉娜并不是很适应,一方面自己外语沟通能力还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科思维方面的差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文物建筑专业在学术传统上经常会借鉴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