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www.t52mall.com/俗话说,“山西归来不看院,院落深处有文化”,说起中国的民居建筑,更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的说法。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这里的晋商院落情有独钟。外地人说起山西的大院,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富可敌国颇具古朴的王家大院等。比起这两位老大哥,晋南的李家大院,显得就没那么显赫。
中西合璧,南北融汇的晋商大院
从运城市区出发,驱车一个小时,就能够达到李家大院。这座位于万荣闫景村的晋商大院,可是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的古建筑,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的说法。周围的乡邻,两百年来深受李家大院的影响,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善的基因。
与其他晋商的建筑相比,李家大院更能彰显兼容性。虽说整体建筑是聚财型的山西四合院,但是又能在北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南方徽式的古朴风格。南北兼具之外,又能中西合璧,因为清末民初的李氏子孙李子用,曾经留学英国,因此这里的院落又有欧洲的哥特式风格。浓缩着汉文化的底蕴,流淌着海纳百川的民族包容。
作为4A级的旅游景区,这里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静走在李家大院,随处可见青砖高墙、字画碑帖。尽管现有的院落仅剩11组,房屋间,李家大院仍然巍然矗立,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款款而谈岁月的风雨。古院落布列有序,层次分明;整体结构严谨科学,通透明亮。既有四合院的完整,又让人不失拘束。
仔细看来,李家大院的砖雕、石雕、木雕及字画等,传递着河东故地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耕读传家的吉祥寓意。传统的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的大宅门接地通天。如今,在古建区的基础上,当地又兴建了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等部分。陶冶情操之余,最大限度地拉动当地经济,古老的李家大院,再次传递着善的古训。
由农转商,贸易四海的李氏家族
一部李氏家族的发展史,就是百年中国民族经济史。因农而兴,耕读世家;商贾谋利,造福乡里。随着时代的发展,李家后代也被裹挟在“商业救国”的洪流中,从投资近代工业,转身民族资本家,到时局动荡、内忧外患,一时鼎盛的实业家,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自明末来到闫景村后,李氏先祖就传习着耕读世家的古训,一边农耕兴家,一边兼营手工业,家境逐渐殷实。至嘉庆年间的十三代后裔李文炳,逐渐展现出商业头脑。年仅16岁的李文炳,从刚开始的集会卖土布,肩挑背扛,吆喝叫卖;到组织起庞大的马帮,往返西北的定边、靖边等地,把内地的土布贩卖到三边,再换回西北的皮货、药材,“边客”李文炳有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当年的禹门渡口,商贸往来,互通有无。马帮翻山越岭,李文炳却开始转变思路。小打小闹,单枪匹马肯定不行,零散收购,运输艰辛的现状也必须改变。李文炳先是设立商铺,继而拉上自己的弟弟李文阶、李文蔚,一同走上家族经商的道路。创立三大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品从食盐、酱菜、茶叶、糕点、药材,到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生活用品。
传统的货物贸易,一步步走向金融汇兑,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李氏家族在清末迎来鼎盛时期。这一切离不开第十五代后裔李子用。作为留学英伦的实业家,李子用把机器生产、现代经营、奖惩机制等,引进了蒸蒸日上的家族产业。他创办了“鼎记花店”,直接对接棉花订购,先付款后交货,与各大纱厂联系紧密。鼎盛时期,店铺遍布全国15个省份,留下了“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的盛况。
耕读传家,百善为先的独特文化
以土布起家,因经商而兴。富起来的李家人,没有忘记家乡父老。深通义利的李家子孙,秉持着以义制利,利义相济的古训,为富要仁,戒骄戒奢。不管身在何处,无论什么时代,李家大院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功效。
和大多数的晋商一样,李家的商业也是白手起家。靠着诚信经营,头脑灵活,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然而,我们却很难看到李家出败类,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灌输着严格的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段刻在李家大院主宅院大门两旁的《朱子家训》,传递着李家先祖的治家典范。
在李家大院里,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个“善”字。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后人,天天行善,永不停歇。身为晋南首富的李家,最让人称道的是一次次善举。万荣多旱灾,李家大设粥棚,接济百姓。他们的粥有专门的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这绝不是装点门面的虚假,而是实实在在的积德行善。
光绪年间,朝廷册封李家“廷”字辈的李廷槐、“文”字辈的李文蔚、“敬”字辈的李敬义为奉政大夫,官至正五品。当地的百姓,更是感恩于心,“急公好义”、“慈善世家”、“德风善霖”、“博施济众”的匾额,处处显示李家子孙的厚德。乐善好施,能服于人,不同时代,总能站在为善有方、泽润河东的制高点。
后记
如今的李家大院,已经被运城政府建成了河东民俗博物馆。集中保护民居建筑的同时,与当地的万荣笑话博览园一起,支撑起河东人民的精神家园。古朴的李家大院,徐徐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的百姓世代传承善与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