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
我们熟悉王勃,一是得益于那首著名的课本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是那句美到让人窒息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三是因为“初唐四杰”这个称号。
初唐四杰以王勃居首,他的诗充满了才气,极具艺术性,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得千转百回,纵横捭阖,全篇以气势取胜,也许,他的年少轻狂,正与新生的大唐一样,朝气蓬勃,包举天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酬赠诗,送别的对象是杜少府。在唐朝时,一个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称少府。杜少府就是一个姓杜的县尉,其人具体是谁,无法考证,但这不重要。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是蜀州,有些诗集中写作“蜀川”,总之,都是指四川地区。
王勃在首都长安,为他的朋友杜少府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学生时代都“熟读并背诵”过,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只是初读者往往会有很多疑问,主要问题在首联,城阙是什么?辅是什么?三秦是什么?五津是什么?别急,我们一一解答。
城阙辅三秦
有人把城阙解释为宫阙,并不完全正确。古代的城楼通常有两层,城阙就是指城楼上面的瞭望台,两阙之间有道路相通,这叫做“阙然为道”,因此,诗中“城阙”两个字,是点明了送行的地点。
我们知道,长安地区,函谷关以西,自古被称为关中之地,三秦就在这里,关中地势以平原为主,一眼望去,那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又有“关中八百里平川”之说。但是八百里平川太大了,不方便管理啊,所以在汉初为了方便治理,便把这一地区分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后世称为三秦。
另一种说法是,三秦指秦国故地,当年项羽灭秦之后,为了防止刘邦进军关中,就把秦国旧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给三个秦国降将,咸阳以西为雍、以东为塞、今陕北地区为上郡,也就是翟。后来就把这三个地方合称为三秦。
不论哪种说法,我们只需知道,隋唐之后,三秦可以泛指整个关中地区。
辅本意是辅佐、辅助,在这里当作环绕讲。就说三秦故地,广袤的平原,环绕着长安城。
风烟望五津
五津又是哪里呢?你看津这个字,三点水,大概率跟水有关。事实上,津字的本意就是指渡口,五津就是五个渡口。杜少府要去四川,王勃所望的,自然是四川的五津,他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与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秦汉之前,四川岷江自湔堰(都江堰)至犍为段,共有四个津,分别是白华津、皂里津、江首津、沙头津,到东汉末年,刘璋割据益州,又在蜀郡最南开发了一个江南津,就是今天的新津渡口,这里江面开阔、水流湍急,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渡口。
后来人们就把这五个津口,合称五津。
弄清了这几个地名的意思,首联这两句诗的意思就非常明了了:我们登上城楼,为你送行,站在城楼上,只见四周都被三秦故地环绕着。你要去四川了,我望着五津的方向,那遥远的地方,只有一片茫茫的风烟。
王勃在长安为杜少府送行,为什么不直接写长安,而一定要登上城阙呢?我们知道,城阙作为瞭望之用,自然是很高的,所以这一句“城阙辅三秦”,就把整首诗的空间拔高了。而站在越高的地方,就能望得越远,这一句“风烟望五津”,又把整个空间拉远了。
我们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三秦,什么叫五津,但就能从诗中读到一种恢弘的气势,一种开阔的气象,这就是王勃作诗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