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万荣县,大家的印象里一定离不开“干旱”与“贫穷”两个字眼。而如今,万荣县通过实施“水利脱贫”,不仅啃下了缺水少水这块制约贫困发展的“硬骨头”,为稳步推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脱贫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是把一个千年旱垣变成了鱼米江南。
全县灌溉面积从“十二五”末的52.11万亩增加到81.95万亩。其中,65个贫困村水浇地面积达到18.2万亩,贫困村人均2.3亩水浇地;
投资万元,实施孤峰山生态修复提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改善了山上2万亩松林的生态环境,让山下1万亩荒地变成沃土良田,为山区贫困群众的产业注入生态活力……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北方江南,一起感受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的温情故事。
旱垣变江南腰包跟着鼓起来
地处峨嵋岭台地上的万荣县,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是有名的“干疙瘩”“旱疙瘩”。“宁给一口馍,不舍一口水”,是当年万荣缺水少水的尴尬写照。水资源成为制约万荣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脱贫的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水上。
“投资2.75亿元,实施‘四大水利工程’,全县新增灌溉面积31万亩,其中贫困村新增灌溉面积5.07万亩……这是‘十三五’以来我们在水利扶贫上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正在一线奔波的万荣县水利局局长解胜刚一边询问着工程进度一边说。
瞄准精准扶贫主战场,万荣县抢抓全省“大水网”建设、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政策机遇,先后实施西范灌区末级渠系、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北赵引黄二期末级渠系和西范片区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全县灌溉面积从“十二五”末的52.11万亩增加到81.9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80%。其中,65个贫困村水浇地面积达到18.2万亩,较年新增6.4万亩,贫困村人均2.3亩水浇地。
通过水利扶贫,万荣县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创建了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粮食、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畜禽、三白瓜、干果等七大特色板块,培育出了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采访中,果农们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用黄灌水浇果树,一亩地每年浇四水,1次80立方米,比用井灌水节省元到元,省工省时,旱涝保收。有了水利保障,苹果、葡萄、桃等亩均增产在一倍左右,腰包自然跟着也鼓了起来。
自来水入户安全饮水有保障
“我们村原来吃水可难了,之前水窖里的水不干净,总有一股泥腥味。现在,水龙头一拧,哗哗直流,一天都不间断,水量大、水质好。国家政策就是好啊,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提起自来水,万荣县丁樊村村民冯培文朴实地说。
年以来,万荣县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配套改造,为全县14个乡镇个村庄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村39个,涉及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一根根自来水管从供水站延伸出来,“开枝散叶”进入山里人家,一直延伸到贫困户的灶台跟前。
为了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国家规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13项硬指标的基础上,万荣县将元的入户费降低到元以下,促进提升自来水在贫困群众中的普及率。目前,65个贫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其他零星单村供水工程,以配备健康水站为手段,保证全县所有群众都能吃上安全水、放心水。与此同时,万荣县实现了城乡供水安全一体化管理,通过县乡两级联动,对全县自来水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测,充分发挥已建工程效益,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让贫困地区群众也同样享有品质生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万荣县作为贫困大县、农业大县,要打赢这场硬仗,就必须要在水利上做文章,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变,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万荣县县委书记杜中伟如是说。
孤峰山修复青山绿水换金山
“要想把黄河水引上山,除非柏叶落了柳叶圆”。这是从前流传在万荣县孤峰山一带的民谚,也是老百姓盼水最真切的写照。
孤峰山是万荣“两山”之一,最高海拔米,周围环绕着万泉、皇甫、高村三个乡镇20余个贫困村。过去群众背靠孤峰山、望着黄河滩,祖祖辈辈盼老天下雨、盼政府引水。结合区域特点,年,万荣县投资万元,实施孤峰山生态修复提水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在山顶修建了调蓄池,有效改善了山上2万余亩林地的生态环境,让山下1万亩荒地变成沃土良田,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孤峰山生态的修复,旅游产业实现全面升级,形成了以“袁家村杏花节”、“涧沟古村落”、“桥头滑雪场”和“三益园研学”为主题的环孤峰山旅游圈,周边贫困群众成为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与此同时,围绕孤峰山丘陵坡地种植的苹果、黄金梨等名优老品种在水利的保障下,品质、产量有了新提升,因旅游业而兴起的采摘、农耕旅游、休闲农业等新生业态也逐渐兴起,沿孤峰山周圈形成的旅游点在美丽生态的大环境中更加彰显魅力。
围绕生态修复,年万荣县还实施汾河入黄河口水生态修复及保护工程,在汾河堤防内建立了水生植物试验田,栽植巨菌草、芦苇,不仅使上游来的V类水质,经过湿地处理后,达到IV类水质标准,有效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也让贫困群众的就业、产业和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一大批贫困群众在沿河生态工程和后续养护工程中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实践。
(韩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