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魏征房玄龄的老师竟是同一人王通提出三教合 [复制链接]

1#

引言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相信有不少人知道。贞观之治是唐朝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正是从这里开始,“大唐”一步步变成了后人口中的“巨唐”,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发展到极致,并远播海外。

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除了要感谢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还不能忘记他手下的一帮名臣,如魏征、房玄龄、李密、杜如晦、陈叔达、李靖等。这些名臣在乱世中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平定天下;在开国后,又澄清吏治、大胆进言、安定民心,真是“武能上马安天下,文能提笔定乾坤”的贤臣。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老师居然是同一个人,此人去世时年仅37岁,但却名动天下,全国的读书人都以做他的学生为荣。他虽然没能亲眼见证贞观之治的辉煌,但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上千年,他就是隋朝第一大儒一王通。王通出生于隋朝初年,家在今天的山西省万荣县,家传儒学,从小功底极好。

年轻时,他与绝大多数年轻的读书人一样,心怀致君尧舜的志向来到了帝国的首都长安。依靠家里的关系,他向隋文帝呈上了《太平十二策》,论述对治国平天下的看法。尽管里面有不少意见都直中时弊,可隋文帝并未重视,只把他当作一般的读书人,给了个闲差养在身边,体现皇上重视学问。

这也难怪,隋文帝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一个从山西来的毛头小伙,刚来帝都就对朝*发表议论,缺少*治家的眼光,单凭一股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并不合时宜。偏偏王通不甘寂寞,感觉自己满肚子的学问不能学以致用,还拿着国家的俸禄,是件非常耻辱的事。王通选择辞职回乡“创业”,开始了讲学生涯。

这一别,他再也没有踏人朝堂。但他的影响力却从家乡散播开来,后来他本人也成为大唐王朝的精神导师。

在讲学过程中,王通萌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三教合一,所谓“三教即儒、道、释。在王通提出“三教合一”之前,三教思想上存在冲突,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南北朝时,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如果不从思想上解决三教问题,只维持*治上的统一,国家永远不可能稳定。

儒、道不必多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儒家自汉武帝后,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得到官方支持,汉以后的“读书人”多代指儒生。儒生掌握国家*权后,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只要以礼治国,任用君子,国家就会变得井井有的初唐条,风俗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可到了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儒家所倡导的美好世界没有出现,人们看到的是兵荒马乱,尸横遍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流行于民间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反而受到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普遍欢迎。尤其是佛教,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都得到了极高的礼遇。

与儒家相比,佛教讲究超脱,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暂时解脱出来,描绘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告诉信徒,只要信佛,死后就能摆脱轮回升入极乐世界。而儒家不能,儒家讲的是现世的学问,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