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nb.ifeng.com/a/20190516/7305640_0.shtml年9月25日,一名女子握着丈夫的手,在床前痛哭不止。这名男子名叫阎又文,曾长期跟随在傅作义身边,还担任过傅的秘书。
这时的他,虽年仅48岁,但由于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罹患重病。此刻,阎又文已进入弥留阶段。
阎又文和妻子
面对泪流满面的妻子丁宴秋,他用尽自己最后的力气,对家人们说出了临终遗言:“以后有事情,你们就去找组织……”
妻子和孩子们听了这话,并没有多想,依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直到31年后,他们才被告知一个惊人的消息: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远远不止是傅作义的手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阎又文加入傅作义部
时间回到25年前。年的夏天,时年23岁的阎又文,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
4年前,他成功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虽然自小家境不好,但阎又文硬是靠着勤工俭学和几位老师的资助,进入了这所理想中的学府。
在大学期间,阎又文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还参加了由中国共产*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如此,文字功底不错的他,还参与翻译、出版了多部中外左翼书籍。
而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侵华日军的铁蹄已经逼近太原。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刚刚毕业的阎又文,决定弃笔从戎,加入军队保家卫国。
为此,他返回了位于山西南部的家乡,联系自己的同学,准备组织抗日游击队。
可还没等他们的队伍成型,日军便很快占领了临汾。眼看整个山西都危在旦夕,阎又文和9名同学,又西渡黄河来到西安,准备从那里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不幸的是,就在抵达西安后,几人的盘缠都用完了。出门在外,没钱是不行的。就这样,阎又文和同学们被困在了西安,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一位名叫樊长荣的老同学。
此时的樊长荣,已经在傅作义的军队里做事。他这次到西安,是来招收当地的青年学生,加入傅作义的队伍一起抗日。
傅作义
当得知傅作义的部队之后将要开往晋西北,并途经延安时,阎又文便决定加入他们,等到了延安后,自己正好留下来。
就这样,阎又文跟随着傅作义部队,一路到达了延安。在那里,他又遇到了大学时的老师邢西萍。
对这位老师,阎又文十分熟悉。大学期间,他曾经加入由其主持的“中外语文学会”。而邢西萍的另一个身份,便是中共地下*员。
当这对师生在延安重逢后,两人都很激动。阎又文向老师表露了自己留在延安的心迹,却没想到,邢西萍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老师告诉阎又文,他既然已经加入了傅作义的队伍,不如顺水推舟,继续跟着对方抗日。而且,傅作义和阎又文都是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人。有了这层同乡关系,更方便阎又文在那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力。
阎又文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这样,他没有留在延安,而是继续跟随傅作义的军队,奔赴抗日前线抵抗日本侵略者。
年底,阎又文经过短期培训后,被派到傅作义的主力部队35军,担任团*治部主任。
由于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共派出了一百多人,去为傅作义的部队建立*治工作系统。
其中有一位名叫潘纪文的特派员,和阎又文与傅作义一样,也是山西荣河人。他与阎又文很快建立起热络的关系。年9月,经过潘纪文的发展,阎又文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
潘纪文
与组织失去联系抗战结束后重新搭线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大学毕业生,阎又文很快便在工作中崭露头角。再加上他与傅作义是同乡,更加获得了对方的赏识。
年春天,傅作义将阎又文任命为自己的秘书,并同时兼任“贯彻社”(相当于*宣部)主任,来负责抗战思想宣传和*治动员。
本就是中共秘密*员的阎又文,对这种工作可谓驾轻就熟。在他的努力下,傅作义部队的*治素质和战斗力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傅作义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战役,包括绥西会战、收复五原等。在阎又文的辅助下,傅作义取得了许多军事胜利。
没有想到的是,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两*的关系,在此事后降至冰点。
不久后,许多派驻到国民*军队的共产**工干部,都被“礼送出境”。傅作义部队这里,自然也没能幸免。
由于撤离匆忙,阎又文与中共*组织就此失去了联系。他内心产生了各种担忧彷徨,但一想到当初自己在*旗下的誓言,便又决定继续默默坚守。
之后的日子里,阎又文继续在傅作义身边发光发热。他作为傅的助手,与其形影不离。傅作义的各种文件、电报、讲稿,都由他进行起草;傅作义的各种*策、军令、要求,也由他参与制定。就这样,阎又文在傅作义的部队里一步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经过多年的不懈抗战,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此时的阎又文,依然担任着傅作义的秘书,还兼任傅作义部机关报《奋斗日报》社长。
阎又文
就在4天后,8月19日,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交给王玉一个任务:去归绥(今呼和浩特)寻找阎又文的下落。
原来,这些年里,*组织一直没有忘记这位秘密*员。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一直无法与阎又文取得联系。现在抗战结束了,机会终于出现了。
但此时,中共对阎又文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依然在傅作义身边。而归绥,便是傅作义总部所在地。
接到任务后,王玉立即启程。但如何找到这位秘密同志,是一道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年初的一天,在阎又文位于归绥的宅邸外,一位中年男子对着门口的卫兵,大声哀求着:“让我进去吧!我要找弟弟!我要见阎长官!我妈眼都要哭瞎了,一定要找到弟弟呀!”
虽然这名男子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但卫兵依然不为所动,禁止对方入内。
就在此时,院子里一位正在扫地的老太太听到了声音。她停了下来,走向门口。
“你这浑小子,没听人家说吗,是找他弟弟来了,为什么不让人家进?”老太太一边数落着卫兵,一边将中年男子迎了进来。
老太太热情地告诉他:“进来吧。又文正在吃饭,等会儿他吃完饭,我让他见你。”
过了一会儿,这位中年男子跟着老太太来到了客厅门口。老太太冲着屋里喊道:“又文呀,有位客人找你,我给你领来了。”
中年男子看到阎又文正坐在椅子上,立即谦卑地说:“阎长官,我叫张治公,前两天在长官部见过,您还记得吗?我就是想托您帮忙,找找我弟弟……”
看到两人聊起了正事,老太太便识趣地关门离开了。
这时,屋子里只剩下了阎又文与中年男子两人。突然,男子换了副面孔,一双坚毅的目光注视着阎又文,用低沉但有力的语气问道:“你是阎又文吗?”
看到对方的变化,阎又文疑惑地点了点头。
阎又文
“你是山西荣河人?”中年男子继续问道。
阎又文继续点着头。
中年男子向前一步,盯着阎又文的眼睛问:“你是山西大学毕业的吗?”
阎又文立刻露出警觉的神色,但还是缓缓点了头。
此刻,中年男子的面色开始缓和。他用激动的语气说道:“阎又文同志,我是从延安来的,*中央派我来找你!”
心里已有预感的阎又文,也开始激动起来。但他转念一想,万一对方是国民*特工,专门来套自己的话呢?
似乎是看出了阎又文的疑虑,中年男子从自己的衣服里取出一封信,交给了他。阎又文一看,信上的字迹自己非常熟悉,正是老朋友潘纪文的手笔!
阎又文立刻起身,紧紧握住中年男子的手,激动地说:“你来得真是太好了!多少年来,我就盼着这一天呐!”
双方确认彼此身份后,王玉向阎又文交代了组织上的指示:“建立秘密单线联系,不允许和任何地方*组织发生关系;了解傅作义部的实力和国民*战略动向;了解和掌握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关系。别的一律不要搞。”
阎又文
就这样,阎又文在与组织失散多年后,又重新取得了联系。
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大功
不久之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在阎又文提供的信息帮助下,中共军队对敌人的动向多有掌握,为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
年9月,傅作义让阎又文写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阐明自己的主张和立场。
面对这个要求,阎又文犯了难。他通过王玉向中共中央请示:这封信写不写?
周恩来知道消息后,亲自下达指示:“这封信要写,而且要骂得狠一些,要让傅作义和他的官兵兴高采烈,得意忘形,让我们的指战员看后,在战场上恨不能把敌人一口吃掉。”
接到指示后,阎又文大笔一挥,写出了《致毛泽东公开电》,刊登在9月20日的傅部机关报《奋斗日报》上。
这篇对中共军队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的文字,成功激起了解放军将士们的愤慨。毛泽东看到后,要求延安《解放日报》进行全文转载,并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毛泽东
就这样,广大解放军将士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从而让他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
然而,阎又文也为这篇文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章发表后,许多不知情的中共领导,纷纷记住了他的名字。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建国后。
接下来的日子里,阎又文继续向*组织提供各种傅作义军队的情况。有了这位内应,解放军在华北逐渐扭转了颓势,并于年底,实现对北平的包围。
在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方针下,阎又文和另一位中共地下*员——傅作义的女儿傅冬,对傅作义日夜进行劝说。
在两人的努力下,傅作义最终同意与中共进行谈判。年1月22日,阎又文代表傅作义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宣布北平和平解放协议达成。
北平和平解放后,2月22日,阎又文又随傅作义前往河北西柏坡,拜会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
当天晚上,毛泽东前往后沟招待所看望傅作义。在见到阎又文时,他一边握手,一边对阎又文笑着说:“不愧是个秀才,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啊!”
傅作义和毛泽东
这话一语双关,毛泽东、阎又文以及同在现场的周恩来都心领神会。而阎又文的老上级傅作义,则终其一生,都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
建国后身份未公开去世31年后家人才知
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曾经的中共地下*员,都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但由于*组织的要求,阎又文依然对自己的事守口如瓶。除了王玉与后来直接领导他的罗青长外,只有少数中共高层领导知道他的身份。甚至阎又文的妻子和儿女,也对此一无所知。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随傅作义的部队进行了改编。 爆发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
从朝鲜回国后,阎又文被已经成为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点名调到水利部农田水利局,担任副局长。
年,阎又文又被调到农业部,担任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局长。这期间,正值国家经济严重困难,他深入全国各地,到处奔波视察。
由于积劳成疾,不久后阎又文不幸罹患食道癌。病魔一天天吞噬着他的身体,让这位不到50岁的中年男子壮志难酬。
年9月25日,阎又文带着那句“有事找组织”的遗言,离开了这个世界。周恩来赠挽联:阎又文委员千古。
周恩来
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文字:“阎又文同志,山西省万荣县人,生于一九一四年七月六日。曾任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油生产局局长,中国共产**员……阎又文同志,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却一直没有公开。直到年,北京市公安系统举行老同志春节联谊会,老上级王玉才通过一位老同事,与阎又文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阎又文的妻子和儿女们,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丈夫和父亲有过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他们又想起阎又文的临终遗言,不禁感慨万分……
年5月,农业部分别向阎又文六个子女的所在单位发去公函:“阎又文年参加中国共产*,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的秘密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运用担任傅秘书的有利条件,为*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
年7月10日,《北京日报》发表了罗青长的纪念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这才首次向社会公布。